八年前要求全城招牌統一用雙語,一水兒方正大黑或大標宋。本要追求齊整卻換來了一個個招牌接起來的蒙太奇。
然而這些自由奔放的招牌翻譯,令平平無奇的店家故事闖進了遊客們西域之行的本土文化深刻教育。
劉總來喀什的第一天就對滿大街的烤肉店產生了選擇困難,但最終卻選擇了「迪亞尼爾特坑烤肉店」。
小店外觀簡陋,不過敢坦言自己「特坑」,仍隱隱透露出不凡。
包括迪亞尼爾特在內的維族老漢們都沒趕上漢語普及教育。他們對中文的粗獷理解與熱情隨和的性格,化合出了全城開花的美妙誤解。
八年前,老漢買買提換下用了十年的手繪招牌,找了開列印店的老友艾孜買提,要做個符合統一規劃的雙語招牌。
買買提家的舊照牌大概這樣。
老友的漢語也只是愛好者水平。老買買提不知道自己的「闊少爺童裝店」,被翻譯成了「老闆孩子」,連主營業務都說不明白。
就算翻譯不夠精緻,喀什老爺子們吐一口莫合煙一笑置之。
——一座飽經風霜的古城怎可能連一丁點失誤都容不下呢。
偶有讀內高班( 大陸新疆高中班)回來過暑假的巴郎,和迪亞尼爾特解釋他的招牌在自黑,老漢卻鬧不懂。他露出的上了年紀的大牙,像極了對街口腔科大門的傳統old school招牌——他在那鑲的牙仍然金得晃眼。
隨機的翻譯結合隨和的性格,最終把喀什的漢語變成了薛丁格的漢語,印務店列印出來之前,沒有人會知道它有多野。
奇妙漢語不止出現在喀什。將鏡頭拉遠,你會發現整個新疆都加入了這場行為藝術。甚至在首府烏魯木齊點個菜都逃不出它的能量場。
「鬼肉拉麵」是餐盤上的魔幻主義,而「等等炒麵」則急不得,得慢火小炒;「干煸自己肉」則是粉身碎骨混不吝的戈壁灘意志。
甚至伊寧汽車站附近名聲大震的「太難吃川菜」,實則是要說「太難吃到的川菜」。
這些諱莫如深的西域中文故事在新疆流傳了幾十年,隨著網際網路發展和地域間人口流動,成了內陸網民常看常新的段子。
可對於出門在外的新疆巴朗們,這些「疆式漢語」依然是他們突然觸景生情,懷念起家鄉來的摩斯電碼。
至於「男士任性沙拉」為什麼能讓男士任性,
每個巴朗都有自己的解釋。
這些新疆巴朗就算在普通話等級考試中拿了一級甲等,卻仍任由家鄉的彆扭漢字刻進了自己的語言體系。和長發的瑪依拉一起,沉澱進了少年時的回憶。
在外求學多年後卻一心返疆的巴圖爾告訴我:
「或許這就是美麗的錯誤吧。」
因為,「瑪依拉,我愛你」;
由庫爾班買買提攝於喀什老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