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特寫:出口轉內銷水土不服 中國外貿企業的「海歸路」不平坦

作者:

「出口轉內銷是破解(外貿)企業訂單荒困境的重要途徑,但也並非易事,品牌、渠道、甚至整個訂單模式等等,從生產到經營都遇到水土不服。」在深圳經營一家主打出口LED產品的企業家章先生對路透稱。

他表示, 疫情影響下,很多中國外貿出口企業尋求出口轉內銷,「難是難,不過反過來想,這總比沒訂單強。」

疫情的蔓延令國際市場需求明顯萎縮,儘管近期海外復工正逐步推進,但全球貿易活動恢復正常仍需時日,中國出口企業轉型「海歸」成為應急之策,但現實的瓶頸也迎面而來,加之國內市場交易鏈條相對冗長、回款慢,對缺乏國內市場經驗的外貿企業來說,要在短時間內重新了解新的市場並自建渠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了產品生產與檢測標準不同,經營模式也完全不同。章先生介紹,多數外貿工廠為品牌的代工廠,在缺少品牌授權的情況下產品難以直接售賣,同時,國內品牌市場格局已基本穩固,要想分一杯羹,就要在多個環節增加費用以開拓市場。以往「訂單-生產-交付」的出口訂單模式,轉戰到國內市場還不得不面對一定期限的放帳期。

「對出口轉內銷的企業來說,渠道問題比品牌問題更加突出,尤其是那些產品以外銷為主很少內銷的企業來說,在國內市場根本就沒有能夠為自己所用的銷售渠道。」中國企業聯合會企業研究處處長劉興國說。

而與渠道相比,更為嚴峻的是市場。他表示,對這些企業而言,轉內銷意味著不得不投入大量資金在國內市場鋪設營銷渠道,進而大大增加企業營銷成本。

一家江蘇紡織企業負責人表示,「為了滿足國外客戶的供應商標準,一般我們的工廠從軟體到硬體標準都比國內高,成本也會相應偏高,轉內銷是個自救辦法,但我們在價格上實在是沒有優勢,還擔心產不對銷。」

不過,出口轉內銷也並不是出口企業的唯一出路。劉興國指出,面對疫情的影響,出口企業還可以通過其他路徑實施自救,一是可以積極主動挖掘國際市場新需求,繼續在國際市場尋求新發展;二是主動轉型進入新領域,或是向價值鏈中高端升級。

今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中國面對外部環境變化,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圍繞支持企業增訂單穩崗位保就業,加大信貸投放,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降低進出口合規成本,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

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此前在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主題發布會上稱,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外貿企業原來多數是單一做出口的,現在出口受阻之後,政府支持他們出口轉內銷。這項工作現在見到了成效,4月份出口企業內銷額增長17%,說明優質的外貿產品同樣受到國內消費者的歡迎。」

**需要更強大的內需消化**

從企業的角度要面對國內與國際不同的市場規則,而從市場的角度,大量的轉內銷產品供應要擠進供需已近飽和的市場,必須通過國內有效需求的新增來消化。

在劉興國看來,國內有效需求本來就不足,疫情更是削弱了國內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導致國內需求出現下滑。在此情況下,出口企業要將產品轉向國內市場,就意味著不得不從本已經競爭很激烈的國內競爭對手中搶奪市場份額,其壓力顯而易見。

「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採取措施,以有效激發國內需求。」他強調。

章先生提到,他最近正考慮在一些中小城市建立內銷網點。「但現在還是擔心市場購買力有限,我們注意到近兩年的促消費政策都在向農村市場下沉,不知道會不會對我們來說是個發展的空間。」

中金公司最新研報稱,雖然4月中國出口增速超預期、且5月以來海外經濟開始逐步重啟,但外需回升的路徑可能「道阻且長」,同時,由於「第三波疫情」仍未顯現緩和跡象,中國內需穩增長的步伐暫時也不會停歇。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一場線上論壇建議,對於轉內銷的產品可以在一定時間內給予特殊政策,免徵國內增值稅,同樣享受出口退稅的政策,視同出口。

他指出,轉內銷後收取國內增值稅和其他稅負,成本上漲後可能會不適應國內銷售。而且,外貿企業在國內銷售方面本就缺乏人才和經驗,需要重新建立銷售網絡,不適合再過多給他們增添資金壓力。

中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日前指出,當前全球疫情和經濟形勢嚴峻複雜,中國發展面臨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建議今年要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加強宏觀政策的統籌協調、精準操作和實施力度。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路透中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601/1458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