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朱兆基:中國國際形象欠佳 北斗衛星難獲國際社會信任 可能成負擔

作者:
對蘇聯來說,中國當時堪稱最大的「白眼狼」。蘇聯幫助中共建國立國有如生養之恩,卻連相互關係中的一點大哥和小弟之序也換不來。要想真獨立自主,中共何不真從頭干起呢。中共後來得意洋洋的獨立自主,主要還是蘇聯基礎,幾十年老本吃光,已然落後,又迎來了中美蜜月和全球化,再次搭車。

中國發射北斗三號的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完成了北斗全球導航定位系統的星座部署。(路透社

本周二,中國發射了北斗三號最後一顆衛星,終於用30顆衛星組成了一個全球導航定位網。

鋪天蓋地的官媒例行文宣,強調的一個核心邏輯無非還是:中國人怎麼能依賴外國導航衛星?言外之意無非是美國一旦拒絕提供GPS服務,中國經濟豈不萬劫不復?

由於這個邏輯在中共外交觀念體系中已深入骨髓,即使是對1960年蘇聯撤走援華專家毫無記憶的幾代中國人,對此也深信不疑。豈止是北斗,這個邏輯還構成了主張中國必須有世上最健全獨立工業體系和工業黨思想的基石,也使中國成了世界少有的對被人切斷合作惶惶不可終日的國家。

有個觀點可能中共最不願承認,當年中蘇交惡,蘇聯其實頗為無奈。中國稱此後的越南、阿爾巴尼亞等二線盟國為「白眼狼」,實際上對蘇聯來說,中國當時堪稱最大的「白眼狼」。蘇聯幫助中共建國立國有如生養之恩,卻連相互關係中的一點大哥和小弟之序也換不來。要想真獨立自主,中共何不真從頭干起呢。中共後來得意洋洋的獨立自主,主要還是蘇聯基礎,幾十年老本吃光,已然落後,又迎來了中美蜜月和全球化,再次搭車。

全球化時代,中國在經濟發展、外匯存底、關鍵技術、出口市場等方面從西方賺得盆滿缽滿,還永遠一副憤然狀,似乎隨時準備聲討:「老實交代,你是不是想卡中國脖子,象當年蘇修那樣」。

中國與西方合作多是過河拆橋,卸磨殺驢

誠然,西方多次對一些國家使用過「制裁大棒」,但不難發現針對的事由包括:入侵他國、種族隔離、違反核不擴散條約、屠殺爭取民主的和平市民……。認同普世價值,遵守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國家,哪怕本土靠外國駐軍保護,也沒有擔心過被暗算。

在關鍵技術上,反而是中國長期系統地竊取,而西方只要不願永久、無償地提供中國需要的一切,就會被抱怨遏制中國發展。中國最流行的口頭禪「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本身就陳腐而荒唐,智慧財產權當然不能「函索即寄」,但只要支付專利費用,合法使用,很多技術都可以獲得,而對一心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甚至殺雞取卵者,當然沒人願意合作。真正的趕超唯有自主創新,但中國一面口口聲聲獨立自主,一面每次都離不開借雞下蛋,甚至將竊取偽裝成創新,這種作派必然為人不齒。

這就是中國發展獨立的「北斗」衛星系統的基本思想背景。美國GPS一度構成壟斷地位,隨後俄羅斯以GLONASS,歐洲以「伽利略」計劃尋求擺脫依賴,其實動機已有所不同。起步於冷戰高潮的GLONASS顯然是立足於與美國分庭抗禮,針鋒相對,而「伽利略」則不是因為歐洲擔心美國切斷GPS服務,而是著眼於歐洲自身的產業發展。

中國北斗衛星主要為全球軍事戰略服務

中國「北斗」的動機其實二者兼有,因為中國既羨慕美國飛彈的GPS制導,又羨慕GPS龐大的產業鏈和市場。由於民用價值巨大,同時又有國際政治上多極化的意義,中國一度同歐洲積極探討在這一領域的合作。不幸的是,歐洲很快發現,中國的合作圖的只是獲取技術,在控制權和利益上毫無誠意,最終這一合作不了了之。搞笑的是,今天回顧「北斗」發展史,中國官媒又口口聲聲指責西方在關鍵技術上卡脖子。

顧及技術可能性,中國「北斗」不得不從以地區性導航為目標的系統起步。從其項目管理機構一直隸屬軍方來看,仍然是國防科研那一套,遠談不上市場化。在從地區性到全球導航的決策過程中,中國應該有過猶豫和技術上的等待,因而一度發射過個別只用於占據有利軌道位置,卻並無實用水平的「北斗」衛星。「北斗」還故意選擇與美國GPS極為接近的頻率,也大有為「導航戰」目的貼身糾纏之意。

美國GPS技術已遙遙領先北斗衛星

同時,出於早就認定的對抗設想,中國和俄羅斯都積極開發GPS干擾技術並很快在伊拉克等地出現。利用GPS易被干擾和誘騙的弱點,中國還成功地使一架從阿富汗起飛的中情局偵察無人機錯誤地自動降落並被伊朗軍方俘獲。

這迫使美軍也逐步開始重視GPS的抗干擾能力,近年更是全力開發多種不依賴GPS的替代性、補充性導航技術,並取得明顯成效。可以說,中國「北斗」剛剛完成全球布局之時,美軍已經在「導航戰」領域再次遙遙領先,美國甚至已經著手準備地下空間和地球外空間等領域的導航技術。

「北斗」要想獲得真正的成功,首先要避免前蘇聯GLONASS的覆轍。GLONASS徒有全球功能,卻根本未能打開全球應用市場,成為經濟負擔。即使在軍事上,由於俄羅斯早就無力追求全球常規打擊戰力,GLONASS的軍用能力也主要在俄本土內發揮作用。

中國當然比俄羅斯更有遠見地開始了「北斗」的應用產業和市場建設,但相對於GPS的先發優勢和完整生態,「北斗」的應用幾乎完全是政府強制攤派模式,其早期用戶主要是中國交通部強行行政管制下的民用車船。由於整機及航空電子設備均為西方設計,中國絕大多數民航飛機,包括仍採用西方航電設備的所謂國產大飛機,也不便完全改用「北斗」。有趣的是,中國軍用飛機也一度不乏飛行員私人配備民用GPS以增大導航把握的現象。

最先進精準武器鮮有使用北斗衛星

北京當局計劃二零二零年建成北斗三號衛星系統,向全球提供通訊服務。(AFP)

在全球範圍,「北斗」能否可靠地提供飛彈精確制導,尚有懸念,只知道迄今中國極少公布哪一型戰略或戰術飛彈採用「北斗」制導。要想大規模推廣「北斗」的民用範圍,中國有「一帶一路」和中興、華為可以助力,但在有GPS和「伽利略」可以對比和選擇的條件下,亞非拉諸開發中國家也未必唯「北斗」馬首是瞻。特別是不願為任何國家控制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唯恐被大國制裁「卡脖子」的觀念也同樣植根於某些在制度上較為異類的敏感統治者腦中。最起碼,朝鮮是絕對不會用「北斗」的,白送也不能用。其他場景,駐外使領館和中資企業?權貴愛國留學生的豪華跑車?怎麼可能。

當然,對全世界,「北斗」仍有一層備份意義,因而一些應用終端還是願意將「北斗」信號與GPS、「伽利略」和GLONASS兼容,只是也實在沒必要四樣俱全。相比之下,日本和印度也意識到衛星導航技術的產業意義和基礎設施自主意義,但它們選擇了開發只針對本國周邊的區域性導航衛星,以低得多的成本取得了好得多的效果。既然是區域性,就得以既在本國上空有自主的導航手段,又不必跟大國全球爭奪。

北京會否任意切斷北斗訊號引國際關注

這種爭奪的本質,其實既不是軍用艦機的全球導航和飛彈的全球打擊能力,也不是產業鏈延伸出巨大的商業利潤,更不是空談大國形象,而是一種全球公共產品。它類似於世界貿易組織,其核心理當是共享、永續、公正、平等,而不是隨時中斷、要挾和強迫。美國從不給盟友之外提供GPS的高精度軍用信號,但也讓世界可以相信,美國不會在任何情況下隨意切斷GPS民用信號,或者以此服務相要挾。只有這樣,它才能成為一種各國普遍可以信賴的公共產品,從而帶來基於公信力的大國號召力,進而形成領導地位。中國經常口誅筆伐的「霸權」,其實往往意味著承諾、責任、保障和信賴,以及由此帶來的凝聚力和追隨。

當中國基於美國隨時可能卡死中國的心理開始自主系統替代時,必須回答:既然你認定美國可能卡中國,如何讓世界相信中國不會以「北斗」卡別國?你天生比美國高尚五倍嗎?可見,中國的觀念還停留在1960年代,根本不能理解當代世界的基本原理,縱有再多「北斗」一樣的硬體設備,也難以成就大國。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625/1469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