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實習後 放棄從醫的醫學生們

在中國,總量超過千萬的醫護人員支撐起世界上最龐大的醫療體系。新冠肺炎期間,他們依靠專業知識和極高的責任心堅守在抗疫一線。同時,他們也為高強度的工作、複雜的醫患糾紛所困。

我們找到幾位放棄從醫的醫學生,和他們聊了聊實習或規培期間親歷的醫護行業現狀。

培養一個醫生至少需要7年。在經歷漫長的專業訓練和實踐後,他們決絕地選擇離開。或許可以從他們的經歷中,窺見醫護人員面臨的多重困境。

玫子護理專業研二實習18個月

第一次上夜班,堅定了我轉行的想法

研二那年,導師通知我去實習,在產房做助產士。產房人手不足,我被告知:一周休息1天,剩下6天必須待在科室,隨時待命。

我從給產婦綁胎監帶、打針、換藥開始,漸漸可以獨立負責接生。獨立接生階段,我平均一天接生3-4個產婦,照顧3-4位待產產婦。接生常要彎著腰給產婦縫針,後一年,我會習慣性地腰疼。有一周特別忙,連著四五天,我平均每天只能睡4-5個小時,眼睛眨一下就隱隱作痛。

其實一年前,正是因為不堪忍受在醫院的繁重工作和無休止的夜班,我才選擇考研,希望除了做護士之外,自己可以有更多選擇。

高考後,我聽從家人的建議報考醫學專業,後來被調劑到護理專業,班上有一半同學都是被調劑的,我們算是稀里糊塗學了醫。入學宣誓時,我們也為自己以後能救死扶傷而驕傲。大三開始,我在廣州一家三甲醫院實習,工作沒那麼辛苦,也不乏充滿職業價值感的時刻。我曾負責照顧一位肺癌患者,本以為他時日無多,幾個月後在超市遇到,他主動和我打招呼,原來他已經康復出院,我內心特別感動。

但疲憊沖刷了成就感。實習期第一次上夜班,就堅定了我想轉行的想法。夜班從下午6點上到第二天早上8點,那晚忙到我一秒鐘也沒睡。下班後,我頭暈眼花、嘴唇發白,走在回家的路上,腳都是軟的。

本科畢業後我留在醫院工作,上夜班成為常態。一段時間後,由於長期整夜通宵,我開始失眠、胃疼、月經紊亂。

做護士這行很辛苦,可在國內,護理專業不如臨床專業受重視,科室的醫生基本上都是碩士畢業,一個醫生似乎覺得我們護士沒怎麼念過書,態度傲慢地差使我幫他處理各種雜活。一天下來,我覺得自己腿都要跑斷了。

在醫院的日子裡,病人真心致謝、或硬塞吃的給我時,我也覺得自己身上仿佛有光芒在。只是這種價值感沒能抵消疲憊。2019年碩士畢業後,我入職一家藥企,工作內容並未完全脫離醫藥行業。現在每天10點上班,晚上6點半下班,不用擔心突然要搶救病人,也能睡個好覺。

吳蔚中醫學專業規培1

微薄的工資面前,我退縮了

我從小就大病小病不斷。五年級時我在作文里寫:以後想做一名醫生,研發新的藥物,幫助像自己一樣體質不好的人,那篇作文還在縣城的作文競賽里得了一等獎。

高考後,我前兩個志願填寫的都是中醫學校,本科實習的單位是附屬醫院,實習生比較多,沒覺得累。直到2015年畢業後,成為規培生(規培生,醫學畢業生在指定醫院參加規範化培訓,培訓後獲得規培證,規培結業證書成為晉升中級職稱的條件之一),才認清現實的殘酷。

有人說規培生是中國醫院醫生食物鏈的最底層,我深有體會。規培生需要在各個科室輪值,工作介於醫生和護士之間,工作龐雜,白班基本沒有休息的時候,最難熬的是夜班,每次夜班我幾乎都在盯著牆上的鬧鐘等待天亮,身體不好,走出值班時,我覺得頭昏腦脹、胸悶、喘不過氣(其他同事上夜班也有不適,但不像我反應那麼大)。體質差曾是我想成為醫生的理由,最終也變成我從醫之路的路障。

節假日正職醫護和實習生都可以休息,但規培生必須到崗。規培那一年唯一一次請假,是因為七十多高齡的外公做白內障手術,我想去陪他。護士長說:你們在科室待的時間本來就少,還要請假;再說回家你也幫不上什麼忙。我覺得委屈,身為醫生,照顧了其他病人,自己的親人生病了,卻不能陪在身邊。

醫生的工資待遇不高也讓我退縮了。各地規培生待遇差別很大,但總體不高。在我們醫院,規培生的工資包括國家每月發放的2500元工資,3個月後,醫院每月補貼1200元。規培生熬到第3年獨立值班時,科室會看情況給效益獎金或補助。

我家裡經濟條件不好,大學期間,同學們聊天說起,‌‌「學醫5年下來,別的同學都成家立業了。我們還拿著兩三千的工資,可能連自己也養不活,以後也不知道會怎樣。‌‌」規培第一年,我已經24歲,也沒臉伸手向家裡要錢。

發生在科室的醫患衝突,直接勸退了我的醫生理想。一個護士阻止患者家屬自帶大功率的電器微波爐,被患者家屬追著打,鬧到差點報警。以前,都是在新聞上看到傷醫事件,真正發生在自己身邊時,我害怕了。

我認識蠻多老一輩醫生,七十多歲,自我要求嚴格,被醫院回聘,堅持出診看病,傳授經驗給後輩。但想到自己以後做醫生要獨自值班,面對複雜的醫患關係,承擔種種責任,我沒信心。

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後,我決定考研,研究生畢業後也堅決不想從事臨床工作。畢業後,我進入一家事業單位做科研,試用期後發現,那個科研項目並不靠譜,我辭職了。

如今,29歲的我還在待業中。學醫8年放棄做醫生,親人不太能接受,我也心有不甘,可我覺得,雖然有些遺憾,但我想要過自己的生活,也想多陪陪家人。

盧可護理專業實習2個月

實習兩個月,遇上兩起醫鬧

那天上班,看到護士台上的電腦顯示器屏幕裂開。我問了其他同事才知道,凌晨,一個孩子因嘔吐被送來醫院,孩子家長認定,孩子是對早先來醫院看病使用的藥物過敏,同護士溝通時一時火大,直接將電腦摔了。後來檢查結果顯示,嘔吐原因是食物中毒。

在骨科科室實習不到兩個月,遇上兩次醫鬧。還有一次,一位病人搶救無效死亡,患者家屬揪住感控護士的衣服,將她推到牆上,再推倒在地上。那位護士後腦勺挫傷,鼻骨輕微創傷。她在家休息了兩天,就回來上班了。

我實習遇上的最大難題就是和病人溝通。一位老人車禍受傷,治療一周後,我給他換繃帶時發現他的手指不太靈光,問診時他沒提及手指的傷,再度檢查後證明手指也骨折了。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可能沒辦法修復如常。他的家人表示理解,但老人心裡過不去,每次都念叨說是我們的過失。

這位老人脾氣古怪,白天夜裡都睡不著覺,整宿整宿地看電視,還常常大聲自言自語,擾得另外兩床病人睡不著,我們和家屬商量晚上給他服用安眠藥,家屬同意,但老人不肯吃。他也不配合治療,我們給他上好藥療要用的藥包,一轉身他就把藥包拿下來。

我每天早晚跟著護士長查房,骨科的3個護士平均每人要查40個病人,查一次房要3個小時,每天查完房,還要努力勸他配合工作,有時要幫著收拾排泄物、嘔吐物,身心俱疲。

疲憊會導致工作出錯。有個病人要掛六瓶藥,我迷迷糊糊只給掛了四瓶,發現失誤後,又給他重新紮針補上,護士長當面批評了我,我內心也後怕,一面繼續登記病人信息,一面掉眼淚。

我承認自己吃不了做護士的苦,實習兩個月後,我離開了科室。

媽媽覺得可惜,姑姑卻很贊同我的決定,她說當醫生不容易,干別的挺好。姑姑在縣城醫院感染科做護士長,姑父是腦科醫生,早先堂姐提出要學醫時,姑姑姑父卻阻止了。

雖然做了逃兵,但我內心更加敬重醫務工作者。疫情期間,姑姑姑父恰巧去杭州交流學習,在當地的醫院支援抗疫。雖然不支持下一代學醫,他們依舊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橘護理專業實習8個月

共情能力太強,我無法對病人的痛苦置身事外

我實習的部隊醫院醫患關係還不錯。2018年年初,我輪換到老年病科。剛進科室不久,一位75歲的肺癌患者住進單人病房,他積極配合治療,主動鍛鍊,對我們醫護也很禮貌。

他的病情惡化得很快。二十多天後,由於癌細胞擴散壓迫視覺神經,老人的左眼漸漸睜不開。他用右眼和我們眼神交流,人被病痛折磨到說話困難,我為他吸痰時,他還會費力地感謝我,誇我操作得好,說自己一點兒都不疼。

老人離開是在一個下午。他彌留之際,家屬和我們都知道回天乏術,帶教老師、護士和我三個人還是輪流給他做心臟復甦,直到家屬同意放棄治療。

這是我第一次完整經歷一個生命從健在到結束的過程,哭聲響徹在病房裡,我為沒能留住老人自責。從醫兩年多、經驗更豐富的帶教老師留意到我情緒不對,安慰我別太往心裡去,但我心中依舊過不去。

因為崇拜醫生,大學時我特意轉專業學醫。老師說,共情、憐憫是護士的基本品質。實習時我才知道,共情能力太強,也可能引發醫護內心的痛苦。

科室里有一位很陽光的護士,工作專業細緻,常和病人開玩笑活躍病房氣氛;下班後認真生活,追劇、出遊。但我始終找不到邊界,每次目睹生離死別,病人和家屬的悲哀的情緒也傳染給我,同事、家人的勸說用處都不大。

那位老人去世一個多月後,我的實習也結束了。帶過我的老師邀請我來醫院入職。想到自己無法調節情緒,身體也不好……我找了些理由,婉拒了。

後來有人告訴我,一線醫護人員也需要做好心理創傷預防。我想起大學期間,學校開設了心理學課程,但我並未重視這門課。我實習時所在的醫院沒有心理諮詢室,或許現在已經有了吧。

最後我想說,在醫院遇到‌‌「感覺很冷漠‌‌」的護士,先別急著怪她們沒有職業素養,她可能是太累了,也有可能因為剛叮囑完病患家屬注意事項、家屬卻不以為然而無奈呢。

林銘西醫臨床專業實習2

沒做臨床醫生,我去研究骨科機器人

我在北大讀西醫臨床專業,本碩博連讀8年。期間在北京積水潭醫院床上骨科實習2年,積水潭醫院是全國最好的骨科醫院之一,我也算是在最好醫院的最好科室,感受了一把中國醫療之痛。

我們骨科科室醫生不多,大家輪流排班,每三天輪一個24小時夜班,夜班結束,如果自己的病人有手術還得加班,工作強度大,很多醫生身體都承受不住。

跟我一起輪轉的師兄,30歲左右,因為長期積勞腦出血做了手術。最後幸好人醒過來了,但是肢體活動卻大受影響。

骨科醫生累,一方面因為骨科以急診病人為主,患者、家屬、醫生都急,一般急診科只有三四位值班醫生,人手不夠,若是來個成批傷(例如連環車禍),一下子好幾個病人都送來搶救室,無暇同時顧及重症和輕症患者,這時就特別容易引起醫患矛盾。

另一方面,醫護人員工作強度大、節奏緊張,和醫療體制也有關係。目前,分診診療體系尚未在中國真正建立。分診診療簡單來講,基層醫院負責處理絕大部分患感冒、發燒的普通病人;三甲等大醫院收治疑難雜症病人。但在中國,人們覺得在基層醫院看病和去三甲醫院看病的費用差不多,都想去大醫院,就導致大醫院醫療資源緊張。

大醫院編制有限,無法擴編,人手不足,需要處理的病人遠遠超過可承受能力範圍。於是大醫院的醫生工作嚴重飽和,醫患矛盾也更突出。

我實習期間,醫患衝突隔三差五就會看到。我心大,只要不打我,被罵也無所謂。但有一次,凌晨兩三點鐘,其他醫生都在搶救室做手術,值班室就只有我一個人,忙不過來。一個腿骨骨折病人新來的,沒能及時處理,陪同家屬渾身酒氣,罵罵咧咧,拿手機對我拍照,威脅要給警局打電話。我又氣憤又無奈,無措地站在那,也不能說什麼。

後來保全過來,好不容易才拉走鬧事家屬。幸好後來的家屬通情達理,沒再為難我們,把病人領去住院了。

哪有大夫不希望病人好呢?但有時就是沒辦法被人理解,最嚴重的時候,我被病人罵到感覺自己是要謀財害命。

醫學專業學習時間和金錢成本高,回報周期長。醫生學制長,學歷門檻又高,一般來說三甲醫院醫生的入門標準就是博士,我本碩博連讀八年制,已經算是走捷徑,但畢業時也快30歲了,還要再經歷規培,拿的工資相比於其他職業很低。

醫生的待遇亟待提高。醫生工資基本取決於所在科室的效益情況和個人工作量,薪資隨著年齡、資歷漸長而增長,都說醫生越老越吃香,但等到年紀很大時才能賺到錢,對於我意義不大。

畢業後我不想做醫生,也未找到其他合適的工作,先去清華讀了博後。博後期間,受一些成功轉行的師兄的啟發,我也轉行去了醫療相關的高科技公司——研發骨科機器人。醫療相關的科技公司缺有臨床經驗的人,在這裡工作,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收入也比我去醫院要高一些。

一位老師的一番話也給了我信心:‌‌「一個大夫,兢兢業業一輩子做手術能做多少台手術?你能救多少個人?但是你要是研發成功一款器械,能造福的患者的面要更廣。‌‌」

我很尊重去當大夫的同學。今年疫情,好幾個同學都被派到武漢支援,我很崇敬他們。但也並不是說,不學醫就背叛了學醫道路,好多地方都需要醫學人才。

和很多同學一樣,我報考醫學院是父母做的主,他們認為醫生、老師這種職業是鐵飯碗。我建議想要報考醫學專業的、或是想讓孩子學醫的父母,可以讓孩子先體驗一下醫生的生活。立志學醫的同學適當考慮自己的家庭條件,畢竟學歷門檻高,或許不能很快地去補貼家庭。

中國的醫療環境還處在一個陣痛期,還在慢慢改善,可能我們這一代就處在這個陣痛期吧。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真實故事計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806/1486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