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短評 > 正文

陶傑: 「敏感」和真實

作者:
這就是「政治正確」的壓力。可見忠實表現事實,理性與常識,堅持這一點,在一個情緒化的亂世,是如何的越來越困難。

《最終行動》劇照

Netflix電影「最終行動」,講一九六〇年以色列政府派遣特工潛入阿根廷,將潛逃到南美隱居的納粹屠猶劊子手艾克曼運送回國。

阿根廷不但政府極右,而且民間有龐大的親納粹團體。阿根廷與以色列有邦交,將一名偽裝了身份的阿根廷公民強行綁架離境,會引起外交風波。但是猶太人決定,這個劊子手欠下的血債,不可以遺忘,一定要運送回國,正式審判。

為什麼不在驗明正身之後,就地解決?以色列政府認為:這是紐倫堡大審之後第一宗在猶太人的國家直接審判劊子手,而不是什麼國際戰犯法庭,對全球有重大的象徵意義,因此必須要留活口帶回國。

其中涉及邦交、特工、親情,各種衝突,這個潛逃了十多年的戰犯,已經在南美洲過著新生活。幾個以色列特工如何突破重重難關,押送回國,戲劇張力層層緊扣,歷史考據、資料搜集,一切都很精緻。

但是電影的對白有一個看來很微小的問題。特工彼此開會,感情激烈,認定這是猶太民族的罪人,他戰爭時期欠下六百萬猶太人命的抉擇,因此此舉許勝不許敗。

然而在一九六〇年,距離歐戰結束只有十五年,清理戰場和集中營,當時盟國和西方,對於納粹殘害猶太人的數目,是兩百萬,還沒有達到今日所說的六百萬。

正如南京大屠殺,死亡數字是多少?一九四六年中華民國政府派石美瑜任法官,開始審訊日本戰犯,當時的官方數字,估計死亡數字是十多萬到二十萬。

到了鄧小平時代,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正式建立,在招牌上定下的官方數字,變成三十萬。

到底是那一個數字真確,不太重要,但是在電影裡,若是呈現當時的現實,一九六〇年西方國家對於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數字認知,就是兩百萬。

這一點,電影編劇知不知道?肯定知道。但是他應該是害怕,萬一電影裡的對白,忠於一九六〇年的數字論述,但看戲的卻是二十一世紀的觀眾,他們會不會抗議:電影編劇淡化納粹罪行,減低屠猶數字,質疑是何用心。

這就是「政治正確」的壓力。可見忠實表現事實,理性與常識,堅持這一點,在一個情緒化的亂世,是如何的越來越困難。

這部電影一切都很完美,除了這一句對白。就像電影「金枝玉葉」,柯德莉夏萍主演,拍於五十年代,但是戲中男女主角若在一家戲院約會,那間戲院上映的卻是史匹堡的「雷霆救兵」。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蘋果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816/1489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