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賈詩卉:鋼琴只能排最後?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

作者: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本世紀最毒迷魂湯。不知來源,道理粗俗,可你一旦有了孩子,就不得不信。

前陣子爆火的《三十而已》中,顧佳不惜賣掉各種奢侈品給孩子報馬術班引發討論。然而,顧佳式焦慮只是中國三千萬中產家庭的冰山一角。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的中產家庭標準是:年收入10-50萬元,有房有車能旅遊。

然而,在一線城市,中產的門檻更高。家庭年收入50萬以上,父母是高知、企業管理層或體制內人群,家庭年消費30萬以上,才能稱得上中產。

他們的孩子往往就讀於優質的公立或國際學校,10歲之前就去過三到五個國家,英語、鋼琴、畫畫、舞蹈、游泳……都是標配。

不過,中產不能滿足於標配。他們臉上永遠寫著三個字:不能輸

一、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

曾經有位媽媽在社交網絡上曬出孩子的一周安排。

周一鋼琴、周二奧數、周三圍棋、周四英語、周五書法、周六畫畫……只有周日一天自由活動。

普通人睜大雙眼:這媽瘋了吧?孩子太累了。

中產爸媽搖搖頭:學得太基礎了,不行不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中產的地方就有鄙視鏈。在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中,越冷門越砸錢越高貴。

運動類鄙視鏈

馬術>高爾夫>冰球>擊劍>棒球/美式橄欖球>花滑>網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桌球>游泳>跑步

體育,永遠是精英教育的核心。在中產爸媽看來,運動不只是流汗,更是孩子人生路上的挑戰,是毅力與耐力的體現。

而在國外,體育更被看作是規則意識、團隊合作能力的體現。要申請國外頂級名校,往往離不開小眾體育加分項目。

近幾年,馬術突然火了起來。朋友圈沒曬過娃全副武裝在馬背上的照片,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中產。

一節課500-1000塊錢,中產爸媽咬咬牙也能承受。但問題是,如果只是周末騎著俱樂部的馬在室內跑一圈,頂多算個入門。真要到後面,租馬、買裝備、買馬、寄養……價格是呈指數倍增長。

不過,大部分送孩子學馬術的中產爸媽看重的不是結果,而是——學過。

首先,馬術夠酷。別人問孩子有什麼技能的時候,琴棋書畫歌舞球,搞不好就要當場表演一段。唯獨馬術兩個字,從嘴裡蹦出來就贏了。別人除了驚嘆以外,永遠沒法讓你展示一下這個技能。(與之相似的還有風浪板和滑雪)

另外,馬術能提高圈層。「馬術圈子很小,能輕鬆地幫孩子篩選到高階層的朋友,自動屏蔽屌絲同學的騷擾。」一位國際知名車企分析師媽媽說。

除了馬術,名校敲門磚高爾夫、冰球和擊劍也備受中產媽媽青睞。

學高爾夫的,俱樂部入會費在十幾萬到幾十萬不等,學費還要另算;

學擊劍的每次擊劍課50分鐘,穿脫衣服要60分鐘,讓孩子體會那種帶上頭盔拿起劍、向對手敬禮、一個攻步邁出去的儀式感;

學網球的,為了激發孩子興趣,家長甚至會直接約李娜一起吃飯。

很多中產爸媽報興趣班的初衷是為了開發孩子潛能,一不小心變成了名利的角逐場。孩子的興趣班,是父母的眼界、能力和階層,是幫孩子構築自己的朋友圈,而興趣卻成了最不重要的。

樂器類鄙視鏈

管風琴>豎琴>大提琴>小提琴>長笛>薩克斯>架子鼓>鋼琴

在這屆中產父母小時候,學鋼琴的家庭非富即貴,而如今已成為養娃標配。網上有家長調侃「孩子班上40人,學鋼琴的占一半,登台表演要搖號。」

相似境遇的還有古箏、吉他和尤克里里。

二十年前,學古箏的自帶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氣質,現在只能淪為公司年會串場表演;

十年前,抱著吉他唱一首《董小姐》就可以追到心愛的女生,如今成為天橋底下藝人的飯碗;

五年前,學尤克里里的都是文藝小清新,可誰能想到如今自我介紹中提到都會被群嘲。

小提琴就不一樣了,當了二十多年王子,從未被輕慢。為什麼?

一個是貴,一把發音健康音色優美的小提琴起碼三四萬;另一個是難,鋼琴再不濟也能彈個哆來咪,堅持學、考級曲子反覆練,也能過九級。

小提琴呢,你手把手教都不一定能找准調,培養出一個小提琴苗子需要的不只是money,更是運氣。

另一個近幾年比較火的樂器就是大提琴,可配樂可獨奏,數量稀缺,已經有了鄙視小提琴的苗頭。

然而,這些在豎琴和管風琴面前都得夾著尾巴走。

豎琴論難度不比小提琴和鋼琴難,論實用性曲目狹窄實用性不強,它最大的優點就是貴和稀缺。

一把豎琴價格在10-20萬上下,滿大街的琴行,找不到賣豎琴的,想找個豎琴老師也很難,孩子學豎琴意味著家長的能力:花得起錢,找得到資源。

而管風琴,就是音樂廳本體,學得咋樣也沒人敢問,畢竟彈管風琴的一般身後都會自動出現聖光……

有知乎網友回憶,「有一次去國家大劇院,我看見音樂廳最上層有一架鋼琴,再一看是管風琴鍵盤,瞬間覺得管風琴這么小啊,然後我突然間看到了管風琴背後的那整堵高牆……」

智力類鄙視鏈

圍棋>西洋棋>中國象棋>軍棋>五子棋>跳棋

在棋類運動中,學圍棋的站在人類智力的巔峰鄙視一切,其他棋種都是膚淺的遊戲;

學西洋棋的鄙視學象棋的只能跟老頭過招,沒有胸懷世界;

軍棋、五子棋、跳棋在前三者眼中根本不算棋,連個興趣班都沒有,就是一哄孩子玩具。

然而,所有學棋的都被其他類別的興趣班鄙視——不太有錢的樣子。

不過,學棋的家長並不在意,「學別的都是花架子,高智商、懂戰略、講大局的人不屑於跟人比」,轉身簽了續費單

二、薛丁格的中產能有多有錢?

不只常規種類,近幾年,邏輯思維、機器人編程、樂高建構、兒童戲劇等新興興趣班如雨後春筍,挨個鞭笞著中產父母的錢包。

有人對這屆中產做了統計,有八成家庭的課外教育投入超過1萬,有五成家庭超過2萬。

在一線城市,文化課+藝術+體育的組合成為大多數家庭的養娃標配,2018年月薪三萬撐不起孩子的暑假,2019年變成了八萬。

課外輔導班不是在培養你的孩子,就是在培養你孩子的競爭對手。」所有家長都不願意孩子在競爭中落後,彷佛教育就是一場遊戲,氪金才有勝算。

不要小瞧任何一個在海淀黃莊騎電動車戴防曬帽+冰袖的中年婦女,不開家裡ABB的唯一原因就是怕堵車。時間就是金錢,600塊錢一小時的課,誰都耽誤不起。

是的,跟那些「嚇唬人」的興趣班相比,有些興趣班註定報上了就不能佛系。

如今的名校,門檻越來越高,沒有拿得出手的特長,連簡歷都過不了。這裡說的「特長」,就是有含金量的等級證書。

為了擠進名校,有人賣掉五環外遠大新,花1000萬買下學區老破小;有人放著大平層不住,每月1萬5在教育資源豐富的片區租個小兩居陪讀。

在他們身上,你絲毫看不出中產的樣子。

上世紀80年代的筒子樓,擁擠、老舊、緊鄰馬路、沒有小區,為了孩子上學一住就是6年;

199元的迪卡儂優衣庫,配上學而思的帆布袋,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只有在他們給孩子報班刷卡的時候,掏出iPhone6plus,隨手輸入密碼,你才反應過來,這可能是你一年的開銷。

不要被這屆中產的表面矇騙,要看他有多少錢數娃最靠譜。

有一個娃的是准中產;

有兩個娃的是土豪;

有三個娃的是土豪里的戰鬥豪。

然而,對於外界的評價,中產心中滿是無奈,「去掉日常開銷,還完房貸,交完興趣班的錢,錢包比臉乾淨,我是啥中產,我是無產階級。」

三、中產父母,世上最焦慮的人

《2018年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顯示,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當代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為67點,整體處於比較焦慮的狀態,而中產家長是焦慮中的焦慮。

不只中國,在英美等已開發國家,有過之而無不及。舉全家之力,把孩子托舉得高一點,讓下一代看得更遠一些,是全世界父母共同的期許。

愛爾蘭諮詢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發布的《私人輔導–市場分析,趨勢與預測》報告顯示,全球82家私人輔導機構,美國的占了幾乎60%,有49家機構在列。其餘英國8家,中國6家,加拿大2家,德國2家,韓國,日本各1家。

在全加州第1、全美排名第33的惠特尼高中,為了拿到最高的GPA成績4.0,學生們一天只睡4個小時,每天灌下4杯咖啡,保證自己可以精神充沛進行學習。

而在英國,課外輔導已經上升到軍備競賽級別。調查顯示,有27%的英國孩子參加課外輔導,這一比例在倫敦則高達41%。

有些人就出生在羅馬,卻還比你辛苦、比你勤奮、比你更努力。」這碗被認為是製造焦慮的毒雞湯,揭露的卻是現代社會的殘酷真相。

越往上走,階層跨越越困難,越沒有絕對的公平。

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面對的是一個確定性的東西,只要考過多少分,就能進什麼樣的學校;而對於渴望進入頂尖學府的中產孩子來說,不管籌夠多少技能,進入學校都是沒準兒的事情。

所謂的「門檻」,本質上不是讓你進入,而是將你排除。去「標準化」的選拔方式,比標準化更加嚴苛。

中產和中產的孩子們,只能不停地努力工作和學習,必須接近滿分,才有可能成為那1%。

有人說,這屆中產家長把自己和孩子逼得太狠了。讓孩子自由選擇、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不好麼?

在某高知論壇上,關於「為什麼雞娃」,點讚最高的回答是:

「大多數人費勁雞娃,並不是指望孩子能出人投地,而是不想讓他在殘酷的競爭中墜落。突破上限極其困難,但跌破底線很容易。」

這屆年輕人十幾二十歲就恐婚恐育,中產看了笑而不語。如果一個人張口閉口勸你生娃,他一定不是中產父母。被孩子扒了一層皮的中產只會告訴你:

慎重慎重慎重

參考資料

[1]中產鄙視鏈:孩子興趣班越冷門越砸錢,越高貴|六九七老母親

[2]中年人多有錢,只有興趣班老師最清楚|格十三

[3]帝都媽媽養娃有多拼|商務范

[4]精英教育的實質都是應試教育|羅振宇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有意思報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829/1494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