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頓悟:在這個問題上「拎得清」 是社交高手與普通人的最大差別

鏡子物語:所謂高手,就是心有明鏡,懂得取捨之人。

作為一個曾經的「社交小白」,我一直覺得,社交這件事,複雜又微妙,很不好把握。

比如我剛到一個新單位不久,有個同事熱情地請我吃中飯,吃完結帳時,我覺得不能讓人家破費,就提出要「AA「。

對方說不用不用,但我覺得這是她在客氣,堅持付自己的那份錢,結果我明顯感覺到,對方有點不高興了。

還有一次,一個相處不錯的前同事,請我幫她一個小忙。我很高興地幫了她。結果沒過多久,她特意給我兒子買了一套高檔玩具。

奇怪的是,我收到禮物並沒有感到高興,反而有些意外,還有些許的失落,後來我們的關係也就漸漸疏遠了。

我知道前同事是在遵循「禮尚往來」,就像我提出「AA」的本意是不想讓別人破費一樣,出發點都是好的。但這些做法帶來的社交效果卻很差。問題出在哪了呢?

許多年以後,我才明白,這是因為我們同時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其中一個世界由社會規範主導,另一個則由市場規範來制定法則。我們雖然都在按照這兩個規則來做事,但並不真正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經常混淆二者,用錯場合。

如果能把這方面弄通透,我們在所有需要跟人打交道的場合,都能少走很多彎路,做出最正確有效的選擇。

01為什麼談錢會傷感情?

社會規範暗藏在我們的社會本性和共同需要里,比如親情、友情、愛情、互幫互助、遵守規範、熱愛集體等等,它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即時回報的。

比如你去岳母家吃晚餐,並不需要支付餐費;你幫鄰居搬了一次沙發,並不意味著鄰居也必須馬上過來幫你搬東西。

而市場規範統治的世界則截然不同。這裡只有黑白分明的等價交換:工資、價格、租金、利息,以及成本和盈利。這種關係未必是邪惡與卑俗的,它體現了公平、自立,標準,一切按勞取酬。

我們需要用社會規範來獲得社會認同和情感歸屬,也需要用市場規範來維持公平、獲得利益,但我們不太清楚的是:這二者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任何場合,只要你開始用市場規範辦事,哪怕只表現出一點點,社會規範立刻就被擠跑了。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納恰姆·西歇曼在日本學習武術時,大師不收他們這一組人的學費。學生們覺得這樣不公平,有一天就向大師提出為他的時間和工作付費。大師放下竹劍,平靜地說:「我如果真的收學費,你們是未必付得起的。」

當一個人在按照社會規範幫助別人時,他能夠從中得到情感或道德上的滿足,但如果此時,對方按照市場規範來回報他,就破壞了他滿足感,甚至會讓他感到失落或憤怒。我們常說,談錢傷感情,這就是根本緣由。

新同事請我吃飯,可能是想與我建立一種「友誼」的聯結,而我堅持「AA制」,公事公辦,在對方眼裡就成了一種變相的拒絕。

我按照社會規範,幫了前同事一個小忙,這件事本身就能讓我感到愉悅。而前同事立刻回贈我禮物,使這件事成了一種」交換「,兩人之間反而變得「見外」了。

02社交高手與「小白」的差距在這裡

那些在社交中屢屢碰壁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拎不清」,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用社會規範,什麼時候該用市場規範,不了解二者之間「非此即彼」關係。

比如過節的時候,你去看望公婆,送了公公一瓶很名貴的紅酒。公公打量著酒瓶,念叨著,「這得多少錢啊」。你沒忍住,說出了紅酒的價格。

你是想以此表達自己的一片孝心,以及對這份親情的重視。但當你把價格說出口之後,這種濃濃的家庭氛圍立刻就被沖淡了。公公心裡甚至會有了負擔,很可能把這瓶酒束之高閣。

如果你是戀愛中的年輕人,千萬記住,和約會對象在餐館吃飯時,不要提及所點菜品的價格。雖然價格就印在菜單上,雖然它能讓你炫耀餐館的檔次從而給對方留下印象,但如果你反覆地講,就會把你們的關係從社會規範轉到市場規範上。

沒錯,你的約會對象可能意識不到這頓飯花了你多少錢。同樣,你公公可能把價值不菲的紅酒當作普通的紅酒來喝。儘管如此,只要你想把這段關係保持在社會規範之內,遠離市場規範,那麼這個代價是你必須付出的。

該用社會規範時,就絕對不碰市場規範,這是社交高手們都知道的一個原則。中國人很講「人情往來」,「不欠人情」,但有時候,人情還得太刻意了,還不如先欠著。

高手們會挑選最合適的時機,採取最委婉的方式「還人情」,我們常說社交是門藝術,其複雜微妙之處就在這。

同樣的,在該用市場規範時,也絕不要用社會規範,懂得這個原則的人,才能在社交中把握好「分寸感」。

請朋友幫忙搬一件大家具或者幾個箱子是可以的,但是讓他肩並肩地和你花錢雇來的人干一樣的活兒,就不妥當了。

請老同學給你的文章提點建議是可以的,但是你讓他免費幫你寫一篇論文,就過了。

如果你不想讓友誼遭到破壞,付錢給朋友也不是什麼好方法,在市場上找專業人士來幫你做,才是最佳選擇。

03什麼都想要,結果是什麼都得不到

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既同時存在,又涇渭分明,不懂得這一點的人,除了會弄錯二者的應用場合,造成社交失敗,還會犯另一種更嚴重的錯誤。

這種錯誤就是:在帶領他人共同達成某項目標時,既想用社會規範來鼓舞人,又要用市場規範來約束人,兩種手段同時用,結果往往是很糟糕。

這種情況,我們在很多的企業老闆、管理者身上都能看得到。

一方面,老闆們喜歡跟員工大談理想、拼搏、奉獻、團隊精神,想方設法鼓舞員工愛崗敬業,但他們同時要執行非常嚴格的績效考核,甚至當公司效益不好時,會給員工降工資、降福利。

老闆們不知道的是,當他們扣了員工的錢時,那些所謂的理想、拼搏,大道理,除了讓員工們大為反感外,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不是員工太難管,而是老闆自己把員工們從社會規範拉回到市場規範中——「拿多少錢做多少事」,這只是一份賺錢餬口的工作罷了。

為了研究「兩個規範」之間的關係,科學家曾在幼兒園做過一個實驗,看運用罰款措施是否能減少家長接孩子遲到的現象。結果,採取了罰款措施以後,遲到的家長更多了。

因為實施罰款之前,老師和家長之間是用社會規範來約束遲到的。遲到的家長會感到內疚。而一旦實施了罰款,家長們就用市場規範來詮釋這件事了——既然遲到已經有了明碼標價,那我就可以自己決定早來還是晚來了。

最有意思的是,幾個星期以後,幼兒園取消了罰款,想要重新回到社會規範,但是家長們依然遲到。甚至,遲到的人數更多了。這揭示了一個不幸的事實:一旦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發生碰撞,社會規範就會退出,並且很難重建。

04做出選擇後,請一貫到底

了解了「兩種規範」的關係後,你就應該知道該怎麼做了——先弄清楚自己想與他人維持哪種關係,選擇一種規範,然後一貫到底。

企業老闆們如果想從社會規範的優勢上得到好處,就必須做出更大的努力來培育這些規範。如果一家公司能像谷歌一類的公司那樣,給雇員提供多種多樣的福利,全力營造出親善氛圍,讓社會規範始終強於市場規範,員工就能為公司創造出令人矚目的價值。

在商界,有的公司試圖利用社會規範,把自己包裝成客戶的好朋友、讓客戶感到「如家人一般溫暖」。這無疑是很好的點子。但這些公司並不完全了解社會規範的本質,特別是它的風險。

不管商家提供多少小餅乾,打出多少貼心的標語,做出多少友好的表示,只要發生一次違反社會規範原則的行為,就會使消費者又回到市場規範領域。

所以,如果商家認為必須不時地嚴格照章辦事,那根本沒有必要浪費金錢來打造親和的形象——說到底,這只是在商言商而已。

同樣的,如果你想要用社會規範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最好不要同時採取物質上的獎懲措施;

如果你想和朋友維持良好友誼,最好不要與對方牽扯到金錢問題;

如果在一段關係中,你更看重的是自身的利益,那公事公辦就好,不必戴什麼「高帽」;

如果你希望用社會規範來影響他人、維繫美好的關係,那就不要計較代價,要一直保持下去。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七稜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116/1523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