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原來這就是指責定律,後悔知道的太晚了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指責定律。

它說的是當我們用一個手指去指責別人時,別忘了有三個手指正指向自己。

指責別人總是輕而易舉,反省自己,卻困難重重。

《孟子》中有句話說得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碰到問題時,先不要輕易指責他人,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做錯的地方,再修正自我,這才是做人該有的修養。

知乎上有人提問:為什麼人們總是喜歡指責別人?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說:因為指責別人無能,比指責自己無能要容易得多。

深以為然。

我認識一對夫妻。

丈夫是一家公司的銷售員,平時怕吃苦,貪圖安逸,不去開拓新客戶,就想著維持現有的幾個老客戶。

結果,今年一場疫情,這些老客戶的訂單銳減,他因業績指標達不到,成了末位淘汰的員工。

公司找他約談,他先是抱怨經濟不景氣,然後又怪領導不支持他的工作,最後賭氣回到家。

一進門,妻子正在廚房做飯,年幼的孩子則坐在客廳的地上哇哇大哭,玩具雜物撒得到處都是。

丈夫衝到廚房裡就開始數落妻子:「一天天的不上班,怎麼連個孩子都照顧不好?你看看家裡亂的,真是沒用。」

妻子聽完,委屈地直掉淚,客廳是她剛收拾好的,轉眼被孩子又弄亂了,她帶了一天孩子,剛買菜回來,拖著疲憊的身軀還要忙活晚飯。

這些辛苦不被看見也就算了,還被丈夫莫名指責。

她不知道的是,丈夫自己工作沒做好,卻把怨氣撒到妻子身上,讓妻子替自己的無能買單。

生活中,類似的場景有很多。

公司里那個無能的上司,總是最會罵下屬的。

婚姻里那個不作為的男人,最喜歡指責妻子什麼都做不好。

還有的人,自己很自卑,面對比自己優秀的朋友,總覺得朋友在炫耀,從而怪罪朋友自大,對自己不友善。

當一個人越無能,越愛指責他人。

老子說過:大道之行,不責於人。

不要輕易去指責一個人,有時候,問題的根兒長在自己身上。

網上有個故事。

一位太太總是抱怨她的鄰居懶惰,洗衣服不乾淨,晾曬的衣服上都有斑點。

直到一天,她的朋友細心地發現,她家窗戶上沾了一塊污漬,擦掉污漬後,這位太太再看對面女人的衣服,每件都洗得潔白乾淨。

原來,髒的不是別人的衣服,是自家的玻璃。

王陽明說過,不要去議論他人的是非,但凡當你想要指責別人時,就把它當作一個大私慾,除去才行。

一個人,要是看不清事情的本質,總是習慣性指責他人,以此彰顯自己的高人一等,這就是一種毛病,一定要改。

沒有相同的經歷,我們無法感知他人的情緒,也無法做出正確的評判。

不知他人苦,就別隨意指責他人。

美國某醫院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一位醫生接到手術電話後,以最快的速度趕到醫院。

焦急等待的男子看到醫生來了,情緒失控地大叫起來:「你怎麼現在才來?你不知道我兒子正處在危險中嗎?你一點責任心都沒有!」

醫生並未生氣,只是平靜地告訴男子:「很抱歉,剛才我不在醫院,接到電話就馬上趕來了,您冷靜一下。」

男子不依不饒地說:「冷靜,你讓我怎麼冷靜?如果手術室里躺的是你的兒子,你能冷靜嗎?如果你的兒子現在死了,你會怎樣?」

醫生面色微動,但他還是禮貌地回覆說:「我會默誦《聖經》為兒子祈禱。」

說完,他走進了手術室。

幾個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醫生走出來對男子說:「謝天謝地,你的兒子得救了!」

不等男子回復,他就匆忙離開,讓男子有問題就去找護士。

男子覺得醫生真傲慢,就對身邊的護士抱怨起來,護士卻默默流淚了。

她對男子說:「昨天,醫生的兒子在一起交通事故中不幸身亡,我們叫他來為你的兒子做手術的時候,他正在去殯儀館的路上,現在,他救活了你的兒子,要趕去完成他兒子的葬禮。」

男子聽完,沉默了。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他人遭遇過什麼,所以不要憑藉自己的喜好,自以為是,大加責難。

這世上多的是我們不知道的事,保持沉默,不輕易指責,就是最好的態度。

高中時,一個外地轉學來的男生成了我的同桌。

他沉默寡言,獨來獨往,令人詫異的是,他的一隻耳朵上,總是戴著一個女式的金耳環。

在當時來說,他這種裝扮簡直是特大新聞,同學們都嘲笑他女人氣,還罵他變態。

班主任得知後,狠狠批評了我們。

原來,男生的媽媽很早就去世了,這隻耳環是媽媽留給他的唯一念想。

很多事情,我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既然如此,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指責他人呢?

學會對不清楚的事情閉嘴,少點惡意指責,是做人最基本的修養。

克魯泡特金在《互助論》中說:只有互助性強的生物群才能生存,對人類而言,換位思考是互助的前提。

有一個寓言故事。

一頭豬、一隻綿羊和一頭奶牛,被牧人關在同一個畜欄里。

一天,牧人將豬從畜欄里捉了出去,豬就大聲嚎叫,強烈地掙扎反抗。

綿羊和奶牛討厭豬的嚎叫,於是就罵豬,抱怨它叫聲太大,太吵人。

它們對豬說:「我們也經常被牧人捉出去,都沒像你這樣大呼小叫的。」

豬回答說:「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牧人捉你們,只是拿你們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我出去,卻是要我的命啊!」

羊和牛沒有站在豬的立場看問題,它們不知道豬被抓走的命運,和它們是截然不同的。

每個人有自己的立場,只會關注自己的得失,卻忘記了換位思考。

做人的狹隘和傲慢就在於,我們總拿自己的看法和經歷,去評價他人,甚至指責他人。

殊不知,不是所有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大家的命運和遭遇是千差萬別的。

在開口指責前,不妨換位思考一下。

多想想別人的經歷,多體諒他人的難處和不易,我們才能更加寬容,善待他人。

在一輛火車上,有一個醉漢醉醺醺的,走路橫衝直撞,衝撞了很多乘客。

一個小女孩看到醉漢,就問媽媽,他是壞人嗎?

媽媽告訴女兒:不,他只是不開心。

媽媽在醉漢身上,看到過去的自己,她也曾因為心情煩躁,脾氣失控,酗酒醉酒,做過傷害他人的事情。

醉漢想必也是遇到了人生中難以逾越的溝坎,才會借酒消愁,一個人在火車上晃蕩。

所以,這位媽媽選擇理解他,不去指責。

這就是換位思考的結果。

當我們懂得換個角度看問題,站在對方立場想事情,我們就不會輕易抱怨,隨意指責。

付出善意,才能收穫溫暖。

在指責別人之前,先反省自己。

真正有本事的人,不會花時間去指責別人,貶低別人。

不輕易指責,我們要做到這兩點:

第一,學會自省。

有問題先反省自己,多從自身找原因,修正自己,讓自己成為更完善的人。

第二,換位思考。

即便我們沒錯,也不要輕易指責他人。試著換位思考,體諒對方的難處和不易,多一份寬容和理解。

別忘了,當我們伸出手指去指責他人時,卻有三根手指正指向自己。

指責他人,傷人更傷己。

有人曾問泰戈爾三個問題:第一,世界上什麼最容易?第二,世界上什麼最難?第三,世界上什麼最偉大?

泰戈爾的回答是:指責別人最容易,認識自己最難,愛最偉大。

願你我都能有這份認知和修養,多看清自己,少指責他人。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十點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114/1545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