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竟然便血了。」
陳阿姨今年50歲,最近排便的時候總感覺肛門疼痛,排便變得不規律,便血已經一周了,而且沒什麼胃口進食,整個人都消瘦了許多。陳阿姨上網查了一下,猜測自己可能是腸胃不好和長痔瘡了,覺得問題不算嚴重,於是悄悄去藥房買了腸胃藥和痔瘡膏。
一個月過去,陳阿姨的情況不但沒有改善,甚至便血更嚴重了,這才不太情願地到醫院就診檢查。醫生告訴陳阿姨,她患的是直腸癌,不是長痔瘡,再晚點來就耽誤治療了。
直腸癌「偽裝」痔瘡,3點症狀可自檢
痔瘡很多人都長過,最典型的症狀就是便血了。然而,很多人卻誤把直腸癌引起的便血當做痔瘡引起的便血,沒有重視,最後延誤了病情。
那麼,痔瘡和直腸癌應該如何區分?
1.便血狀態不同
痔瘡一般是大便表面帶血,或者便後廁紙帶血,血跡多為鮮紅色。由於是被動出血,痔瘡引起的便血不會與糞便混合,而且表面沒有粘液,多表現為無痛性、間歇性。
腸癌引起的便血是陳舊性出血,血液顏色比較深,呈暗紅色或果醬色。腸癌引起的便血,是大便內混有血液,同時還帶有粘液和膿液,是典型的膿血便。
2.大便習慣改變
腸癌是實體腫瘤,質地堅硬,會對直腸壁造成壓迫,造成大便次數增多、大便形狀變細、排便困難、肛門墜脹等,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腹瀉和便秘交替的症狀。
而痔瘡患者通常會因肛門疼痛而拒絕排便,因此排便次數會相對減少。
3.疼痛部位不同
當內痔長期脫出時,曲張的靜脈團內會形成血栓,引起肛門疼痛和硬結感。
不同的是,腸癌引起的疼痛感多集中在腹部,具體表現為右腹鈍痛,或同時涉及右上腹、中上腹。
4類高危人群需定期篩查
在我國,腸癌是高發癌症之一。據統計,我國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約為30%。但由於直腸癌在早期通常沒有特異性症狀,所以並不會引起大多數人的注意,等到發現問題時,基本已經是晚期,治癒率大大降低。
相反,如果能早發現、早就診、早治療,即使是I期的腸癌,生存率也高達95%。出現以下情況的人群最好定期到醫院進行篩查:
1.存在腸道症狀人群
若近期排便習慣及大便性狀發生不明原因的改變,或者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應提高警惕。
2.肛門疼痛、流膿
排便的時候感覺肛門墜脹,而且伴隨著刺痛感和脹痛感,用廁紙擦屁股的時候,還發現廁紙上有膿液和粘液,可能與直腸癌腫塊刺激肛門有關。
3.40歲以上人群
40-80歲是直腸癌的高發年齡,所以40歲以上的人群要定期體檢。此外,男性由於生活習慣和身體體質的原因,腸癌的發病率高於女性,更要堅持定期檢查。
4.有大腸癌病史的人群或其家庭成員
研究證明,腸癌具有家族聚集性。有腸癌家族史的人群,患直腸癌的風險比普通人更高。因此,家族中有親屬患有腸癌的人群要特別留意自己的身體情況,一旦發現異常要及時就診。
一個簡單檢查,可發現80%直腸癌,別害羞
對於出現了高度疑似腸癌症狀的人來說,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進行肛門指檢。很多人一想到肛門指檢要被醫生「捅菊花」,首先心理上就出現了抗拒心理。事實上,肛門指檢是目前最簡單的篩查直腸癌的方法,篩出率近80%。
醫生只要用一個手指頭,就可以檢查距離肛門7厘米內直腸有沒有長腫塊、判斷腫塊有沒有惡性的可能等,有助於及時發現問題。所以,與健康的寶貴相比,肛門指檢的不適根本不值一提。我們不必因為肛門指檢,感到難為情或者尷尬。
直腸癌是一種發病率很高的惡性腫瘤,在腸癌的預防中,除了要做到早篩之外,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避免高脂肪、高熱量飲食,少吃醃製類、煎炸類食品,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同時規律作息,早睡早起,少熬夜,適當鍛鍊身體,積極提高免疫力,最大程度地避免腸癌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