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馬伯庸:穿越時空 各報社對劉邦鴻門宴脫險的報導

—劉邦的奇幻旅行

華爾街新聞體的寫作原則是「由小及大」「窺葉知秋」。結構上,開頭從非常個人的視角切入,再從這個小細節推展開來,逐漸論及全局,最後還要關照回開頭,一般用於深度報導。這種寫法更顯人情味。

金字塔體則正好相反,講究「言簡意賅」「由重及輕」,開頭說最核心的新聞點,然後說次重要的新聞點,然後是支持核心的材料和證據,最後是補充性材料,敘述多,議論少,時效性強,一般用於突發報導。

倒金字塔體最早出現於南北戰爭時期,戰地記者們為了搶先發回報導,用這種方式一段一段在電報局裡拍發,先發核心信息,再慢慢把事情說清楚。

順便說一句,有的記者為了不讓別人搶到頭條,發完正經報導以後,還會繼續拍發一些大部頭的東西比如聖經來擠占電報機,讓競爭對手發不出去。《神祕島》裡的吉丁史佩萊就幹過這種事。

真正把這個體系發揚光大的契機,是林肯遇刺,美聯社最先發了一條新聞:今晚總統在劇場遇刺,身受重傷。一共才12個單詞。這個記錄後來在1945年被打破,還是美聯社的新聞:「羅斯福總統今日突逝」,6個單詞。

還有人提到新華體,這個和我們高中寫議論文的結構是類似的,開頭高屋建瓴,然後夾敘夾議,論點+論述+論據+名人名言+論述+論點,最後概括成數個排比句,進一步拔高主題。優點是磅礴大氣,蠱……呃,鼓舞人心,看完以後讓人熱血沸騰。缺點是容易膩。

關於寫作理論,讓我來舉一個古代的例子好了:假如我們要寫一則鴻門宴的新聞報導,該怎麼寫呢?

倒金字塔體

標題:劉邦出席宴會時險遭刺殺

(漢元年十二月,法通社灞上電)

劉邦項羽舉辦的鴻門宴會上險遭刺殺,已返回灞上軍營。(開頭開宗明義,直接把新聞最核心的點出。)

此次宴會旨在解決項羽與劉邦關於關中占領問題的爭端。在宴會期間,項羽的堂弟項莊要求舞劍助興,藉此靠近劉邦,但被及時阻止。(殺手身分、行刺手段以及結果,屬於次要新聞點。)

刺殺事件發生後,劉邦很快離開席位,宣稱去上廁所,但他沒有再次出現在宴會場合,而是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經酈山、芷陽小道返回灞上軍營。(針對「返回軍營」做進一步解說,至此鴻門宴的核心新聞已經報導完整。)

據信,阻止項莊刺殺的人,是項羽的叔父項伯。他當時也同時起身舞劍,阻擋住了項莊。項莊被迫退後,但宴會並未因此而中斷。(針對刺殺一詞做詳細解釋,解釋為什麼是「險遭」。)

劉邦離開以後,他的幕僚張良向項羽和范增做出了解釋,聲明劉邦已經喝醉,並進獻了白璧一雙、玉斗一雙表達歉意。(對劉邦如何離開鴻門的詳細解釋。至此,對核心新聞的細節補充也完整了。)

有宴會出席者指出,在此刺殺事件發生前,項羽的重要幕僚范增曾數次舉起自己的玉玦。在宴會結束後,他還用劍將張良進獻的玉斗擊碎。(補充性材料。)

目前鴻門和灞上的軍隊沒有異動,但據信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已被處決。(事件發生後的後續動向,不分析,只羅列事實。)

在刺殺事件發生後不久,劉邦的一名部屬樊噲曾闖入宴會現場,痛斥項羽。但項羽讚揚了樊噲的舉動,並賞賜他一塊生豬肉。樊噲未經烹煮即行食用。如果沒有他的出現,劉邦的事業恐怕會遭遇失敗。劉邦離開時,他也隨之護送離開。(對宴會細節的描述,但這條信息與核心信息關聯少,重要性比較低,所以放在後面說。)

唯一仍留在現場的張良和項伯關係良好,曾經救過後者的性命,兩人來往十分密切。(這裡仍在羅列事實,但記者已經通過事實羅列在表達自己的觀點。)

華爾街日報體

標題:鴻門宴,一次幾乎爆發的政治危機

(漢元年十二月,墨通社灞上電)

樊噲闖進鴻門宴會的時候,他的雙手緊握著短劍和盾牌,頭髮直豎,眼角幾乎要裂開。守門的持戟衛士試圖要阻止他,但失敗了。

這位年輕時在沛縣從事狗類屠宰業的平民,此時正面對著天下最有權勢的貴族項羽,高聲發出嚴厲的指責。整個宴會現場鴉雀無聲。(開頭從小人物的視角切入,設置懸疑。)

樊噲本來是在門口擔任警衛工作,沒有資格出席。但他突然收到同僚張良的提醒,自己的主君沛公在鴻門宴會上差點遭遇了一次刺殺,而刺殺者項莊顯然得到了項羽的默許。

他情急之下不顧自己的低微身分,未經許可闖入宴會,試圖履行自己的職責。樊噲和所有沛公幕僚都很清楚,這次危機並不只是沛公一個人的危機,而是樊噲、張良這些部屬乃至整支沛軍的危機。

如果任由項羽陣營充滿敵意的態度發酵,將會對天下局勢產生不可逆轉的深刻影響。(從樊噲個人的遭遇過渡到政治層面的危機。)

在這次宴會不到一個月之前,反秦聯軍在關中取得了一次輝煌的勝利。劉邦軍團攻克函谷關,占領了秦的首都咸陽。但這次勝利引起了項羽的不滿。他當時剛剛打破秦軍對趙國的圍困,卻被告知劉邦已經進入關中。

項羽認為自己受到了侮辱。在此前的一次政治會議上,楚懷王與將領們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這被認為是項、劉之間發生爭執的重要動機之一。「我兄長對劉邦的這一無恥舉動非常憤怒,這個卑賤的小官吏竊取了不屬於他的貴族榮譽。」項羽的堂弟項莊說,後來正是他主導了鴻門宴上的刺殺。

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向項羽寫信,指稱劉邦試圖在關中稱王,這成為激怒項羽的最直接因素。這次政治糾紛隨即演變成了軍事摩擦。項羽調動了四十萬軍隊駐屯在鴻門,而劉邦的軍隊數量只有十萬。

雖然兩軍暫時並非發生衝突,但局勢一觸即發。劉邦陣營的一位軍事觀察家酈食其表示:「如果兩軍開戰,劉邦軍隊將沒有任何勝算。」但同時他也指出,這對於反秦的整體戰略是個非常沉重的打擊。

項羽陣營也有人持同樣的意見。「與其對軍隊實施打擊,不如直接對劉邦採取必要手段。項王不能接受反秦聯軍失去十萬名勇士,但他並不介意只失去一個厚顏無恥的同僚。」范增如此說道。他是項羽的高級顧問,在決策圈擁有很大的影響力。

當然,並非每一個人都和范增持同樣意見。項羽的叔父項伯利用和張良——後者是劉邦的軍事顧問——的親密私人關係,成功說服了項羽在鴻門召開一次會談,以求儘快消弭雙方的分歧。

在發出的公開聲明中,項羽表示願意盡最大的誠意與劉邦當面溝通,並以已故將領項燕的名義起誓保證他的安全。劉邦很快做出了回應,說他將親自前往鴻門赴宴,為自己之前魯莽的軍事行動道歉。

沛公的這一回應讓愛好和平的人們如釋重負,范增也是。

(這一部分從樊噲擴展到天下大局,簡要概括了雙方起衝突的大背景,然後又將視角縮小集中在鴻門,轉到中心問題。要儘可能地直接引用多方發言,不要簡單概括成「他們紛紛表示」,或者「大家都認為」,要細緻到每一個人的立場表達,這些人一般都經過精心挑選,可以代表一個階層或者一個團體的普遍意見,也可以當事人身分表達重要信息。)

在鴻門宴開始後,劉邦很快就發覺自己陷入了危機。據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侍者宣稱,他清楚地看到范增先後三次舉起玉玦,這應該是某種危險的暗示。但項羽並沒有做出任何回應,顯然他還沒在現實利益和名譽之間做出任何抉擇。

范增很快找到項莊,項莊起身表示要臨時增加一項娛樂活動。他舞劍助興,並慢慢靠近劉邦。促成這次會談的項伯這時也拿起劍來,借舞劍之名阻擋了項莊的攻勢。「我當時沒想那麼多,和談必須進行下去。何況如果沛公被殺的話,那麼張良也會遭到連累,他是我最好的朋友。」項伯在事後如此表示。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213/1556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