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李鴻章、慈禧太后與《辛丑條約》

義和團的「團」指的是團練,意味著得到政府的承認。因此,它的口號也是「扶清滅洋」。

袁世凱、李鴻章、慈禧太后與《辛丑條約》

摘編自岡本隆司《李鴻章·袁世凱

01

袁世凱討伐義和團,宣布要重視和外國的關係

義和團是民間的秘密團體,宣揚通過巫術式的儀式和拳術以及習武便可以獲得超人的力量,他們拒絕西方人和西方文明,不斷地對以教堂為首的西方設施及人員進行排外性的襲擊。其勢力得以擴大的原因,在於覺察到朝廷反動意向的地方政府的庇護和援助。義和團的「團」指的是團練,意味著得到政府的承認。因此,它的口號也是「扶清滅洋」。

1899年年底,袁世凱抵達山東省的首府濟南,上任後,他立刻上奏陳述了自己的政見。

於內一掃匪賊安定民生,

對外重視交際加深友好。

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下面是任地頒發的布告:

基督教的傳教獲政府許可,

有保護責任,

不得妄自猜疑。

身處如此微妙的立場,還能這麼旗幟鮮明地做事,正是袁世凱的作風。朝鮮的時候也是如此。此時他剛剛41歲,也許是意氣風發的體現。

袁世凱

雖然沒有直指義和團,他卻宣布要重視和外國的關係,討伐匪賊,來保護基督教。簽署的條約中有此規定,清政府也無法阻攔,最多也是口頭批評「做過了」而已,這和朝鮮時代同出一轍。而此時,究竟要如何鎮壓義和團,其實並不明了。

袁世凱的方針與實力是明擺著的。公開表示要掃蕩匪賊,以及擁有少數卻最精銳的部隊,都為他帶來了下一次的轉機。義和團從山東開始遷移北上,其主要的活動舞台轉向了直隸。

5月下旬發生的一件事情成為轉折點。義和團在淶水縣發生暴動,與清朝的軍隊衝突,殺傷了他們的司令。勢力擴大到3萬人的義和團毀壞了正在建設中的鐵路,占領了涿州城。清政府這才感到驚慌,6月初連忙派遣宰相級的剛毅等人前往當地視察情況。

剛毅是滿人,也是西太后的親信。他在中日甲午戰爭時主張開戰,很受矚目,不過他的立場始終是以北京、中央為本位。當時有傳聞說他甚至主張滿人至上主義。他主張廢除參與變法的光緒帝,因此在排外政策上剛毅也是當時的頭號分子,可以說是代表政變後的中央政府的政治家。據說這次事件,也是他主動請纓,要前去視察。當然,他的初衷是說服暴徒讓他們解散,最終讓事情得以平息。沒想到這次派遣,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事態發展。

義和團

5月底,義和團就毀壞了北京周邊的鐵路、車站和電線等,感受到了威脅的列強公使團決定於5月28日派出軍隊保衛外國公使館,他們不顧清政府的制止,強行派海軍從天津登陸,進入了公使館區域的東交民巷,人數先後合起來大約有450人。外國軍隊的入京關係到清朝的顏面,激發了義和團的反抗情緒。

6月8日,剛毅等人與占領了涿州的義和團進行會談。剛毅表揚義和團為「義兵」,並鼓勵他們展開活動。於是,義和團在北京周邊的破壞行為變本加厲,與外國士兵的衝突屢屢發生,列強也超出了保護本國國民的界限,對義和團展開了大規模殺戮。附近的民眾因同情義和團而不斷加入,其勢力不斷增大。事件非但沒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這時,負責保衛北京城的董福祥手下的甘軍,在11日瞄準了隻身乘坐馬車外出的日本公使館的書記官杉山彬並將其殺害。這樣一來,清政府再也無法在義和團和列強之間保持平衡了。

02

慈禧太后的一番話可以說是無人不曉

轉化為排外、脫離督撫重權的清朝中央,與義和團攜手合作是自然的趨勢,1900年6月,清朝將義和團引入了北京。6月16日,義和團歷史上絕不能缺少的日子。從這一天開始,紫禁城裡召開了持續四天的御前會議。16日下午4點,共計71名官員匯集在儀鸞殿東室。西太后主持了會議,面對光緒帝等人將義和團斥責為「亂民」的意見,她說的一番話可以說是無人不曉。

法術不足恃,

豈人心亦不足恃乎?

今日中國積弱已極,

所仗者人心耳,

若並人心而失之,

何以立國?

「法術」指的是義和團的武術和巫術。到底是西太后,不會對這些東西報以期待。不過這裡要注意的是「人心」與「立國」的關係,要想支撐面對列強威脅和殘暴的「國家」,只能依靠義和團等支持清朝的「人心」,因此不能與「人心」所向背道而馳。

而無論是「人心」還是「立國」,不能忽視她的視野幾乎僅限於北京周圍這一點。這正是當時中央政府所處的環境。

慈禧太后

會議爭持不下,又持續了好幾天。當然,也有人提出正論,即和列強發生衝突時,清朝在武力上遠遠不及,能夠預見到打敗仗。然而敢於提出意見的袁昶和許景澄,以及具備海外經驗的中央官僚們,都受到了排擠甚至處刑。

6月19日在北京召開的會議上,西太后決定對列強宣戰。

6月20日,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擊斃,事態已經無法挽回。21日,清政府向列強宣戰。義和團也和董福祥的甘軍聯手,對東交民巷的外國公使館展開了包圍和攻擊。這時,躲藏在公使館的外國人、基督教徒約有4000人,75名外國人戰死。

03

李鴻章的呼籲未能起到作用

李鴻章認為義和團是存在危險的。他對義和團入京提出了反對,並發電報聲稱:

如遇不測,或局勢劇變,

各國必將合力而大舉。

中國之危亡,即在旦夕也。

然而,他的呼籲最終還是未能起到作用。不僅如此,北京朝廷在宣布開戰之前,命令李鴻章進京謁見。這是為了拉攏地方的督撫。只要元老人物李鴻章做出支持北京的姿態,其他的大官也會紛紛效仿。他們不停地催促李鴻章:「你早來一天,北京就早安全一天。」

對此,李鴻章回電錶示答應,實際上卻並未動身。原本他就不打算做徒勞之功,更不能輕舉妄動,導致事態更加惡化。這時,上海的盛宣懷發來了電報。這一天是6月24日。

盛宣懷原本是李鴻章的幕僚之一。他在實業領域發揮手腕,經營了多家近代企業,是代表洋務經濟的人物。當時他負責上海電報局,對內外的情報最為熟悉,在感到北方局勢的危機後,他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長江沿岸各省的督撫一道,商量和外國各自達成和解,也就是所謂的「東南互保」。向李鴻章發出電報,是為了徵求曾經的主人、最年長的總督對此的意見。

李鴻章(中)

李鴻章本來就沒有異議。第二天,他給盛宣懷發電報表示支持,他管轄的廣東、廣西兩省也保持一致的步調。27日,得到支持的盛宣懷正式與駐上海的列強達成一致,實現東南互保。造成清朝一邊在北京、天津方面和列強交戰,一邊在南方維持著和平關係,形成了兩面政策。

地方的督撫重權,儼然已經違背了中央的垂簾聽政,因此,對外戰爭也僅僅限於北京、天津局部地區,逃脫了全面淪陷的局面。78歲的李鴻章,也是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其中一員。

對外宣戰進入戰爭狀態的北京朝廷,依然要求李鴻章進京。7月8日,李鴻章接到命令,再次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並前往北京。可是,李鴻章卻遲遲沒有動身。受到一再催促後,16日他才從廣州出發,21日終於抵達上海。

04

這是列強們的理論,八國聯軍的攻擊勢在必行

無論理由如何,一個「文明國家」對代表一國的外交官進行攻擊和殺害,以及危害一國的在外公館等,是違背常識的野蠻行為,不管之前他們是如何虐待和壓迫中國的。這是列強們的理論。八國聯軍的攻擊勢在必行。

正如李鴻章所料,各國果然「大舉」進攻。兩萬人的聯軍登陸,摧毀了聶士成的武毅軍後占領了天津。北京朝廷為了挽回局勢,8月7日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負責談判。離進攻北京還有一周時間。可是,李鴻章仍然按兵不動。

8月14日,聯軍又直搗北京救出了受到攻擊的外國人。15日,西太后和光緒帝等人逃離北京,前往西安避難。之後,列強給清朝打上了違反國際公法、反人道主義、對文明犯下罪行的烙印,提出「黃禍論」,開始了無情的「懲罰」。

北京陷落後,袁世凱向各地派出自己的親兵,直接下令讓他們保護外國人、殺戮義和團。當時,在中國的軍隊中,只有採取這一行動的部隊生存了下來,袁世凱也通過這一行動和武力獲得了內外的信賴。

在義和團事件的整個過程中,曾經主導中央政府的重要人物,幾乎都銷聲匿跡了。有人被當作戰犯處死,有人戰前就死了,或是自殺,就算有人活下來也不再露面。例如,擁護義和團的毓賢,已經被調職為山西巡撫,卻還是被處死;排外派的代表人物剛毅等,列強要求對其處刑,由於其人已死,僅被剝奪了官位而已。

李鴻章未曾想過要逃避。9月19日,他以高齡之軀抵達天津,就任直隸總督後前往北京,接著又馬不停蹄地與同樣受封為全權大臣的慶親王奕劻聯名和各國公使取得聯繫,開始議和談判。這一天是10月15日。

雖說進入了談判,李鴻章卻沒有什麼絕招。聯軍已經派出了4萬人,要想讓他們停戰撤兵,只能接受他們提出的條件。為了緩和局勢,李鴻章傾注了全力。

05

中國從屬性的國際地位,由此塵埃落定

李鴻章只能站在北京的立場上行動。他在廣州擔任總督時,一直違背中央的意志,還參與了東南互保。這無疑是出於地方立場上的舉措。然而,為了與列強議和並順應他們的意願修復關係,他也不得不承認與地方利益相牴觸的條款。支付賠款就是一個典型代表,最終還是會被轉嫁給地方,掠奪他們的財源。由此,中央與地方的分裂初見端倪。

與列強的談判歷時一年之久,1901年9月7日,清朝與11個國家代表簽署了《辛丑條約》。相當於當時人口每人一兩白銀,總計4.5億兩的天文數字的賠款,以及在北京周邊指定地區的列強駐兵權等等,都納入了「懲罰」當中。中國從屬性的國際地位,由此塵埃落定。

李鴻章

長達一年的談判,對年老的李鴻章來說已經是不堪重負。他自己曾表示,長期的焦慮加上經常失眠,食慾也有所減退。他賴以支撐的,也許是他認為克服這一難關非己莫屬,年輕時就不曾改變過的自負吧。

其中,沙俄的態度尤為強硬。義和團起義時,沙俄就獨自以保衛東清鐵路為由派出大軍,占領了東三省。因此,李鴻章不得不就撤兵一事和沙俄談判。

沙俄與李鴻章暗地進行談判,起草了幾乎獨占整個東三省的條約草案,覺察此事的日英兩國,聯合劉坤一、張之洞等地方督撫,阻止了條約的簽署。之後,沙俄的撤兵問題演變為國際政治問題,不久後引發了日俄戰爭。

一面是沙俄的強硬態度,一面是內外的反對之聲,夾在當中的李鴻章苦不堪言。據說,沙俄代表在簽署《辛丑條約》後,也一直逼迫患病中的李鴻章在條約草案上簽名。作為把沙俄引入了東三省這一親俄政策的報應,李鴻章可以說是自作自受。這麼說雖然過於苛刻,但這原本就是政治家背負的責任。

可以說,李鴻章一生極為健康。他自己評價,從政40多年,從未因病休息過。在日本馬關臉上受了槍傷那次,竟是他生平第一次就醫。

奕劻(右一坐者)、李鴻章(右二坐者)代表清廷簽訂《辛丑條約》

殘酷的北京談判,到底還是侵蝕了李鴻章的健康。1901年10月30日深夜,他大量咯血引發病危,11月7日那天與世長辭,享年79歲,諡號文忠。

他臨終前留下了一首詩,其中一段寫道:

秋風寶劍孤臣淚,

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

諸君莫作等閒看。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岡本隆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24/1572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