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生活中有這種表現的人,才是真正的小人,遇到了務必要遠離!

今天我們帶大家繼續品讀處世奇書《菜根譚》。書中有一句識人之術,教我們辨認這種不可深交之人:受人之恩雖深不報,怨則淺亦報之;聞人之惡雖隱不疑,善則顯亦疑之,此刻之極、薄之尤也,宜切戒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受人恩惠雖然深重,但卻不予報答,而一點怨恨就一定要報復;聽到別人的壞處,儘管沒經過查證也深信不疑,而對別人的好處,無論多明顯都不願意相信。具有這種寡義刻薄到了極點品性的人,我們應當徹底戒絕與之交往。或許你會說,我不是這樣的人,但在某些時候、某些事情上,對於特定的人,仔細想想,你真的沒有想報復人的時候嗎?真的沒有利用某種機會說別人的壞話嗎?真的沒有僅憑別人的隻言片語就誤解過人嗎?肯定是有的。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用點心思,檢點一下自己的思想和言行。

恩深不報,怨淺亦報,免不了落得一刻薄之名。這是做人上的欠缺,但也不妨礙成大器。平定西北的清末名將左宗棠就曾犯過這種毛病。曾國藩對他恩深意重,只因一項方略不同意,左就長期和曾鬧意氣,處處與曾為難。直到曾以名將名軍贈之,助其平定西北,左意氣方稍稍平伏。所以左宗棠自嘆:「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而左對其兒女親家、至親好友郭嵩燾的打擊更失公平,跡近誣陷。以至於後來左厚著臉皮上門請罪,郭嵩燾仍怨氣難平,讓左討了個沒趣。觀晚清之勢,左湘陰之才氣遠在李合肥之上,然而其成就有限,與其刻薄寡恩關係甚大。

傳統文化中歷來有「隱惡而揚善」的美德。孔子說:「或日『以德報怨何如?』子日:『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做人要恩怨分明,更應有這樣一個思想境界。達到這樣一個境界,如果沒有長久的磨鍊,寬厚的胸懷,良好的道德基礎是不行的。在生活中,很多人好打聽別人的隱事、壞事,所謂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有些人是出於一種好奇顯能的惡習,有的人卻是出於一種記惡的心態,出於秋後算帳的心裡;有的人不僅知恩不能湧泉相報,反而會反目成仇。

所以,我們要注意自己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如果發現對方受恩不報、有怨不饒,如果你看出他是個善忌多疑、刻薄寡恩的人,那麼,最好對其有所戒備,遠離這種人。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方舟世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522/1596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