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人到中年,你該讀讀莊子,它會讓你學會闊達

法國哲學家,近代科學之父笛卡爾絕對是個不可多得的天才!

也就是那個說出「我思故我在」的超級巨人。

他在十幾歲以前學習了古典語文、歷史、文學、修辭、神學、哲學、法學、醫學等等各種學科,學完這些他還不滿足,還看了許多奇奇怪怪的書,他自己說只要你能說的出來的內容,絕對沒有他不知道的。

當然,他生活在19世紀,那時人們對世界的認知肯定不能跟現在比,我們拿現在的東西去問他那確實難為他了。

但是,在當時那個環境下,看書能夠看到笛卡爾這個程度,真的是幾乎無人能及了。

按理說,這樣的天才,笛卡爾應該會認為自己很厲害,可是他發現一個問題,就是這些知識沒什麼用,它們未必有用!

當他意識到這一切的時候,他特別困惑,既然知識沒用,那麼什麼才有用呢?因此他思考了很久,想到了一種檢驗真理的方法。

這種方法其實就是專門拿來檢驗認知的元認知。

就是說任何東西你當時覺得有用,可能過了一段時間,人們的認識,或者科學進步了,這個東西就會被推翻。所以,你看到的東西未必就是真的,這個世界本身就在不斷的變化之中。

關於笛卡爾的故事那可不是我瞎編的,它記載在他的書籍《談談方法》之中。只是,我覺得他的這一思想,在某些時候,和莊子的有些相似。

尤其是講到《莊子·大宗師》這一章。

莊子為什麼要講道,講真人,講生死,他的目的其實就是告訴你,我們要超脫,要認知超越現實以外的東西,要在這個變化的世界中去找到真理,去尋找不變的東西,那麼這個東西是什麼呢?

從莊子的角度看來,它就是道。

從笛卡爾的角度來說,它就是檢驗真理的方法。

當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覺得特別神奇。

那些偉大的人物,他們試圖在揭開這個世界的真相,然後得出方法,告訴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也能找到答案。

那麼莊子在這一章中也講到了得道的方法。人,生活在世俗之中,受到各種條條框框的約束,無法擺脫,但是心靈可以從這一困境中擺脫出來,然後,你會發現更奇妙的世界。忘懷

在《大宗師》中,莊子講了好幾個小故事,這幾個小故事,可以用這三個詞來形容,理解了這三個詞,就是打開了得「道」之法的鑰匙。

第一個詞是。

南伯子葵問女偊,他說您看起來童顏鶴髮,您是如何做到保持年輕的狀態的呢?

女偊告訴他,因為我得道了呀。

南伯子葵很高興,就再問他,原來是這樣啊,那麼您說的道可以學習嗎?

女偊說,不行啊,你學不來的。

女偊為什麼說南伯子葵學不來呢,是因為南伯子葵重視的不是道,而是女偊的年輕。

他是因為想保持年輕而去學道,而不是為了得道而得道。

所以,女偊早就看穿了南伯子葵的想法。南伯子葵沒有所謂的悟性,即便自己教他,又如何呢?

女偊又告訴南伯子葵,別說你了,當初卜梁倚來問我,我也沒有告訴他,雖然他有才得,能夠治理國家,但是他不能悟道。就算我把得道的方式告訴他,他也學不會。

女偊說的道理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會比較重視外貌,才能等等,但是當一個人一味追求這些所謂的才能,外貌,名聲,地位等等,他就會迷失自己。

他就感悟不到道。

因此女偊的方法是什麼呢?

堅守自我,忘卻一切。

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

三日之後,遺忘天下,七日之後,遺忘萬物,九日之後,遺忘自身。

當一個人忘卻所有,連自我也忘懷時,他便進入一個極盡的世界。

此時,大道與他共生,這時候便能夠超脫了。

用莊子的話來說,這是一個「攖寧」的世界。

道在莊子的眼中超越了自我,萬物,世界,時間,空間,它是一種永恆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之下,人與宇宙同生,心靈與塵土同在,你自然會得到自由。

第二個詞是認命。

如果你連生死都看透了,那麼還有什麼執念呢?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是好朋友,四個人心靈相惜,看穿生死,對人世有著超乎尋常的認識。

有一回,生病了,子祀去探望他。

子祀見到子輿之後很驚訝,天哪,子輿怎麼病得這麼嚴重,整個人都枯萎了。子祀於是問子輿,你心裡有沒有感到不痛快呢?

子輿說,朋友你別想多了,我沒有不痛快。既然我已經變成這樣了,那麼就讓我的左臂化成雞,用它來報時,讓我的右臂化成彈弓,用它來打鳥。

不知道為啥莊子的想像力如此豐富?!

不過,莊子想說的意思就是既來之則安之,老天讓我變成了這個樣子,我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

何必厭惡自己呢?

後來子來也生病了,馬上要不行了,他的妻子哭得很傷心。子犁去看望他,對他的妻子說,別哭了,你快退下吧。你看看子來,老天爺將要帶他去哪裡呢?是將你化作雞肝呢?還是將你化作小蟲呢?

不知道莊子的思想為何又如此的跳躍和神奇?其實,他想表達的意思便是人依舊是渺小的,我們的生命最終還會化進自然萬物之中。生不過是一個過程,死可能才是真正的狀態。

「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覺。」

天地可能就是一個大爐灶,人就是在這煉獄之中燃燒,爐灶把你化作了什麼樣子,你就變成了什麼樣子。

這或許也是莊子對於生命的態度吧!

那麼還有第三個詞,第三個詞是超脫。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個人是好朋友。

後來,子桑戶去世了,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就讓子貢去拜訪一趟。到了以後才發現,孟子反和子琴張兩個人又鼓琴,又歌唱,非常的開心。

子貢不明白,回來問老師。

孔子告訴子貢,他們這些人哪早就看穿了世事。

「彼以生為附贅縣疣,以死為決潰癰。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假於異物,托於同體;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反覆終始,不知端倪;芒然仿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

生命不過是賦予在人身上的一個多餘的腫瘤,而死不過就像皮膚生瘡發潰而已。

很多人把生看得很重,但是在這些高人看來,生不過是一種狀態而已,而死意味著超脫,意味著生的另一種可能。生生死死,過去未來,一切都在重生之中。

沒有什麼可以難過的。

一個人精神超脫了,便得到了永恆的存在。

所以說,莊子的得道是層層遞進的。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不過也是一個理想的狀態,我是這樣認為的。

所謂的絕對自由,所謂的絕對快樂真的存在嗎?

社會永遠充滿競爭和內卷,因為優質資源稀缺,欲望不可磨滅,所以,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那麼面對現狀,我們有幾條路可以走?

第一拼命往上爬,第二聽之任之,當一條鹹魚。

第三,也就是莊子選擇的路,另外開採出一條大道來,忘掉現實的煩惱,讓心自由和快樂。

不過,這條路哪裡有那麼容易?

人在現實之中,總歸是難以擺脫的,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完全放下?

李叔同歸一佛門的時候,多麼乾脆,多麼決然,連自己的妻子兒女,心愛的日本女人都不要了。

但我想,他的後半生會不會有過懺悔,有過愧疚呢?會不會在某個時刻想起他們來呢?

也許,他依舊無法安排內心複雜的情愫吧!

這就是人生,莊子可以告訴你一個人生的方向,但是不是全部。

人生該幹嘛,還得幹嘛。

只是,有時候想想莊子,心裡就不會那麼堵得慌了。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小婉的文化客棧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601/1599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