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陳彩嫻:復旦大學數學系教師殺人案 「非升即走」的長聘教軌制是根源?

作者:

作者|陳彩嫻

前日,@民警直通車-上海文保在微博上通報了一則消息:上海楊浦區邯鄲路某大學發生一起持刀傷人案件,犯罪嫌疑人為該校教師姜某,被害人王某系姜某的同事,在這起事件中當場死亡。

據高德地圖及各網友驗證,上海楊浦區邯鄲路上只有一所大學,就是復旦大學。目前,姜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這個事件被放到知乎上,吸引了1500+條回答。

網友爆料,死者王某是復旦大學數學學院黨委書記。疑因王某宣布兇手姜某科研任務不達標被解聘的消息,姜某懷恨在心,伺機行兇。

當筆者訪問復旦大學數學科學院的官網進行核查時,官網頁面顯示如下:

據募格學術報導,這並不是第一起因工作衝突而發生的高校兇殺。在2020年7月,雲南昭通學院物理與資訊工程學院主持行政工作的副院長吳某蘭便因職稱評定一事被該院副教授付某柏殺害。

如何避免高校兇殺案?背後的真相如何?

1

施害者姜某何人?

據知友@Kevin介紹與Google搜尋,姜某的全名為姜文華,200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與應用專業,在校期間曾獲得復旦大學首屆校長獎,這也是復旦大學設立的最高獎項。2009年獲得美國羅格斯特大學統計學博士學位,2009年至2011年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他的研究興趣包括:非參數經驗貝葉斯、非參數回歸、變量選取、多重假設檢驗。

2012年,姜文華回國在蘇州大學任副教授,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負責人,項目名稱為:高維數據的非參數經驗貝葉斯方法。

2017年調入復旦,2021年被解聘。案發的背景是:姜某當初參加了引進人才計劃,約定六年為期考核科研任務,不達標就解聘,即近年國內常說的「非升即走」長聘教軌制。

2021年6月7日,復旦大學數學學院黨委書記王某代表學院宣布對其解聘的決定時,姜某將其割喉,當場死亡。

在學術系網站Mathgenealogy也可以查到姜文華畢業於美國羅格斯特大學、博士導師為Cun-Hui Zhang(張存惠)的資訊:

網頁:https://www.mathgenealogy.org/id.php?id=157581

也有網友評論,姜某初中就讀於上海市格致中學,家庭條件一般,但性格很好:

對於一些人來說,「殺人」似乎與姜某掛不上鉤。

2

兇殺緣由是什麼?

根據一則油管視頻,姜某稱,他在工作中「受到了很多陷害,受到了很多惡劣的待遇」。

圖註:王某

根據新聞報導,復旦大學將其解聘,是因為「科研不達標」。

但是,知乎網友@VVValar總結,姜某在數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不少,除了和博士導師合作的幾篇文章外,所有論文幾乎都是自己一個人寫的。

根據Google Scholar的統計,他的文章引用數為893。

其中,AoS是統計學頂級期刊,姜某能發表一篇AoS,其科研實力可見一斑,為何會被評為「科研不達標」呢?斷定個人科研成果達標與否的標準是什麼?這顯然沒有列入調查的範圍。

有網友議論:「非升即走」的長聘教軌機制(Tenure Track)是根源。

Tenure Track制度起源於19世紀末,最初在美國高校推行,其創立初衷是保護學術自由、促進科研創新。

簡單來說,只要青年教師憑藉過硬的科研能力通過試用期、獲得終身教職資格後,飯碗就有保障。換句話說,其可以自由地開展自己的科研工作,即使想法再離經叛道,也有繼續進行科研的條件。

但在中國,「非升即走」這種仿效「Tenure Track」的機制在早期運作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問題,甚至有網帖傳出某大學同一批119名青年教師最終只有4人通過評審入編,淘汰率高達97%的消息,儘管該校人事部負責人在採訪中指出該消息與真實資訊不符,「非升即走」已經在一些剛畢業的博士生群體中留下了「變著花樣打壓年輕人和認真做學問的人」的印象。

這恐怕也正是事件爆發後,諸多討論對姜某最終走到這一步「一聲嘆息」的原因。

根據知乎網友@Yuhang Liu的回答,她曾與姜某面試過同一所大學的教職。當時姜某向她透露,他是沒有通過復旦大學的考核,只能與剛畢業的博士生/博士後一起競爭新的教職。

也有網友評價,對於姜某這樣10年前在手握AoS、但選擇回國發展的青年人才,如果沒有妥善對待,給予公平公開的評價,「是對民族的不負責任」。

儘管關於這一案件網上輿情一邊倒,AI科技評論也注意到另一種觀點:姜某在被蘇州大學解聘後,卻能被比蘇州大學學科排名更高的復旦數院聘用為老師,這本身就是出於姜某是復旦自己的學生的一種愛護,但姜某卻認為自己工作中「受到了很多陷害,受到了很多惡劣的待遇」,這恐怕更多是自己的原因。

事情真相到底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調查,但是,無論如何,姜某這種偏激行為是不可取的。通過這一事件,我們希望關注的,更多還是在國內現行「內捲成風」的人才選拔機制下,每一個環節「稍微卷上一點點」,最終可能導致的系統性災難,以及後續如何改善上:

對比國外的Tenure Track,中國的「非升即走」淘汰率確實偏高;

「非升即走」缺乏明確的可衡量指標,「winner take all」的機制容易造成「養蠱」的直觀觀感;

在國內職場「35歲現象」盛行的大環境下,將像數學這樣基礎學科的大齡研究者推向市場而沒有給予更多選擇的機會,更容易造成心理上的落差;

對比張益唐,張曾經長期做過快餐店收銀員等工作維持生活,但最終還是在校友幫助下在大學找到臨時工性質的講師工作;

對於大多數選擇了科研道路的人來說,他們實際上對物質需求並沒有特別高的要求,卻仍然要在一刀切的「非升即走」機制中掙扎,在被剝奪尊嚴的環境中求生存。

有一句話說: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在一所頂尖高校發生如此惡劣的事件,這一套人才選拔機制是否合理、如何進一步改善,恐怕才是我們需要進一步反思的地方。

1、https://mp.weixin.qq.com/s/pQaPJ9-XWfjjN6A9q-pnBQ

2、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3739570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AI科技評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610/1604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