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法國學者驚曝:「綠色」能源不綠色 污染十分嚴重

這些所謂的綠色技術其實並不是綠色的。其實是污染十分嚴重的技術。實際上是我們以污染地球的某一個地方作為代價使地球的另一方的人感覺良好。今天,中國以污染他的空氣,水土作為代價為全世界生產太陽能電池板以及風渦輪,這其實同法國一個世紀來從使用煤炭,木炭到使用煤氣與電器的過程是一樣的。

法國一位年輕的學者菲利普•比胡克斯 Philippe Bihouix最近推出了一本新書在法國環保界引發反響,這本書的出發點就是要逆潮流而行,書名就叫做:《低科技時代──走向可持續技術文明》。這位畢業於巴黎著名的中央理工大學的高材生在書中提醒大家對高科技一詞做一些保留,他認為,高科技雖然創造了不少奇蹟,但是,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比胡克斯對中國興趣濃厚,他在書中談及工業政策以及能源過渡等問題時多次提到中國,以下是他最近接受法廣RFI採訪內容,他的觀點特別是設計中國能源問題部分的看法值得參考。

法廣:比胡克斯先生,您好,首先請您向聽眾朋友們介紹一下,您所說的低科技經濟具體指的是什麼?

Philippe Bihouix:那我就從我的第一本書也就是《金屬的未來》說起,除了儲藏量巨大的鐵與鋁之外,別的金屬的儲藏量在全球都十分有限,它們因地球內部的地層變化,由於地理原因而集中在地球的某一個地方,它們的總體儲藏量十分有限,由於人類的不斷的開發,他們的總數正在不斷的減少。而且因為最容易開發的礦藏都早已被開發,剩下的礦藏越來越難以開發,需要更多的投資。而相反,人類的需求卻不斷的膨脹,城市化以及高科技的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原材料以及能源。當然,為了彌補原材料方面的不足,工業回收以及所謂的循環經濟都能夠部分的解決問題,但是,問題是原材料的回收的效益十分低,比如說那些被用來染色的金屬原材料,如鈦和鈷等被用來作為色素的原材料,他們被用在金屬、塑料等各種各樣的製品,它們都不可能得到回收。另外,許多金屬原材料都被混合在一起製造出合金,一些高級的金屬材料最終回收之後只能當作最低級的原材料使用。而所謂的高科技更使原材料回收成為問題,許多電子產品的回收率都極低,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最新出台的一份調查報告,高科技電子產品的回收率最高不超過百分之十,而許多金屬例如鎳與銅正常的回收率能夠達到80%。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提出低科技這個概念,目的就是要與高科技唱對台戲,低科技的宗旨是要促使人類對自身的需求做出認真的思考,究竟製造什麼樣的產品可以保障持續發展?是否更應該生產一些純金屬的更容易回收的產品?從而減低對原材料的浪費。也就是說應該生產更容易拆裝,即使看上去比較笨重但回收率高的產品。

法廣:您說的對,但是,您又怎麼能夠說服一個排著隊要購買最新上市的酷愛IPhone手機的年輕人呢?

Philippe Bihouix:我會跟他說或許應該思考一下我們需要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經濟模式。我不知道中國的年輕人面對的是什麼社會狀況,許多法國人都對未來十分擔憂,他們擔心他們的子女未來的生活會比他們今天的生活更加艱難,有不少人對當今的經濟模式提出質疑,認為它並不完美,並沒有給人們帶來滿足。認為或許應該考慮開發別的經濟模式,這種經濟模式或許並沒有今天我們所追求的高效率,但是,這樣的經濟模式能夠儘量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放棄一些多餘的消費物品,其實人的生活品質並沒有因此而降低。比如說,如果自來水可以飲用的話,或許就沒有必要購買瓶裝水。如果可以修補汽車輪胎的話,為什麼要購買新的輪胎呢?這樣就可以節省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原材料。當今社會有許多工作都逐漸由機器代替人,許多售票員的工作都被機器所取代,導致失業的人越來越多,而這些機器的生產不僅需要大批的原材料,他們的運作還需要大量的能源,以機器來代替人,不僅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與能源,而且還降低了服務的質量。雖然用機器來代替人從事一些辛苦的體力操作,這是值得推崇的,但是,我們今天將機械化推向極端,這是對資源的極大的浪費。

法廣:對,您在《金屬的未來》一書中曾經指出許多稀有的金屬都逐漸面臨枯竭。不知您如何看待稀土以及 中共當局有關限制稀土出口的政策?

Philippe Bihouix:稀土議題十分複雜,首先必須指出的是稀土與稀有金屬並不是一回事。中國也生產不少稀有金屬。據我了解,中國的稀土政策所限制的並不是對稀土的開採,而是對稀土的出口。當然,當局同時也禁止一些不規範的企業開採稀土。事實上,中國的限制稀土出口政策的目的並不是官方所說的要保護稀土資源,保護環境,而是為了提高工業產品的檔次,將低材料、低技術產品發展成為高科技、高質量產品。那麼,究竟應該怎麼對待稀土或者別的稀有礦藏?是應該將它們原封不動的保藏起來?還是應該開發礦藏發展經濟、增加就業、創造財富?對此並沒有統一的回答。我個人認為,當我們能夠肯定對它們的開發並不是浪費,我們可以將它傳給子孫後代,也就是說我們在開發使用之前能夠確定如何回收這些原材料。那麼,我們就可以放心地去開發這些礦藏,而今天的情況遠不是如此,尤其是在稀土領域。

法廣:我們知道許多金屬原材料因被大量使用而面臨枯竭,我們也知道幾乎全世界的電器生產廠家都推行計劃報廢政策,也就是說故意縮短家用電器等工業產品的使用期,從而迫使消費者儘快更新。計劃報廢政策的推行顯然導致原材料以及能源的極大浪費,如何才能強迫企業不再推行既浪費能源又污染環境的工業政策呢?

Philippe Bihouix: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人們對市場經濟幾乎持一種崇拜的心態,認為市場可以自動的調節一切,市場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而忘記了政府可以禁止某些污染產品的生產,某些廣告的播出,可以強迫企業回收廢舊的產品,強迫企業延長產品的保固期等等。

法廣:最近輿論討論十分熱烈的議題之一就是能源過渡議題。法國國民議會剛剛審議通過了政府提出的能源過渡法。綠色能源被認為是能源過渡的未來。而中國這個全球污染最厲害的國家居然在綠色能源生產領域位居世界前列,不知您對此如何理解?

Philippe Bihouix:對我來說,這一矛盾現象正好說明這些所謂的綠色技術其實並不是綠色的。其實是污染十分嚴重的技術。實際上是我們以污染地球的某一個地方作為代價使地球的另一方的人感覺良好。今天,中國以污染他的空氣,水土作為代價為全世界生產太陽能電池板以及風渦輪,這其實同法國一個世紀來從使用煤炭,木炭到使用煤氣與電器的過程是一樣的。二十世紀初,居民家用使用燃煤以及木炭,家家都污染,而後來修建熱電廠使用煤氣之後城市污染狀況改善了,但是,污染並沒有因此而被根除,只不過轉移了地點。今天的情況與此類似,在全球範圍內,由於運輸成本低,大量的污染工業以及手工業都被遷移到勞動力價格低的地區,工業污染也從歐美等已開發國家轉移到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歐美國家使用的都是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以及渦輪,但是,到今天為止,我們依然不知道如何回收這些產品中,尤其是生產風輪所使用的一種稀土中十分罕見的金屬釹 NU。在不知道如何回收的背景下就大規模地生產,這實在太荒誕了。而且,有許多領域我們並不知道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比如說,倘若風力發電的規模真的達到各國政府所規定的指標,那麼,在全世界範圍這麼多風輪的轉動將嚴重影響地球上的風力以及風向,從而進一步加劇氣候變化。法國政府所提出能源過渡計劃其實也同樣的荒誕,因為此一計劃僅僅從能源供應的角度去考量,而沒有從需求一方去做工作。沒有進一步去研究從國家政府機關到居民個人如何可以減少能源消費。一方面計劃修建巨大的風力發電站,而另一方面又在地鐵等公共交通場所設立費電的電子公告招牌。政府一方面口口聲聲的聲稱要減低溫室氣體的排放,而另一方面不僅對我們目前的高消費模式不做出任何質疑,而且還試圖將西方的生活模式推廣到地球其他地區。這實在是匪夷所思。

法廣:最後一個問題是,您在書中提到上個世紀德國與南非使用的將煤炭加工成合成天然氣的技術,中國政府為了改善城市的空氣品質,也在使用類似的技術,將污染嚴重的燃煤先在礦區加工成液體,再運到城市消費。但是,這一轉換過程是否也會產生巨大的污染?

Philippe Bihouix:這其實同剛才說的同出一轍,把煤炭加工成液體在市內燃燒當然比直接在城市燃煤產生的污染要少,但是,這個加工過程本身就十分污染,而且加工過程還需要新的能源。所以,這一措施不僅沒有減低污染,而且還浪費能源,這就是為什麼世界歷史上只有兩個國家在十分特殊的背景下不得已才做出了上述選擇,第一個國家是南非,南非擁有豐富的煤炭但卻因為推行種族隔離政策而曾經遭到國際社會的石油封鎖。另一個國家就是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這兩種特殊的歷史背景顯示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沒有國家會採取這種加工方式。這就進一步說明此一方式既耗費能源又缺乏經濟效益。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法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616/1606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