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真正過得舒服的人,都有「反內耗」體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我們生活中,有兩類完全不同的人。

一類是,想得多,做得少。

跟這類人聊天,會發現他們聊得非常精彩,有很多想做的事,很渴望去展現自己。

但事實上,他們的現實生活一團糟。

因為他們往往只是停留在「想」,非常缺乏行動力。

所以他想的東西都沒實現,總被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消耗著。

這時就形成了「內耗」。

另一類是,做得多,想得少。

這類人,會把注意力放在怎麼實現上。

想做什麼,很快就會去執行,行動力非常強。

所以即使在執行時遭遇挫折,也很少會留下遺憾,整個人過得酣暢淋漓。

據我了解,很多人都處於第一種狀態:

想得比做得多。

但實際上,能果敢地把內在想法「外化」到現實的人,往往會活得更舒展,也更容易在外部世界獲得成就。

所以,想要「反內耗」,活得更舒服,「外化」很重要。

所謂「外化」,簡單來講就是:

把內心想做的事情,轉化成外部現實。

例如,有的人在不喜歡的行業待了很久,每天都過得很煎熬,也沒什麼成長,非常想換新工作。

但遲遲不開始做準備,始終耗在裡面。

這就是心靈沒有外化的表現。

相反,如果他們行動起來,去了解其他行業和市場需求,去總結自己的經驗,更新簡歷。

這種把自己的內在想法付諸現實的過程,就是「外化」。

總的來說,就是做得比想得多。

但為什麼很多人只能想想,總是沒辦法付諸行動呢?

在這背後,隱藏著2種心理機制。

1.逃避「外化」失敗後產生的羞恥感。

2.追求對自己和對外部世界的可控感。

我曾有一位男性來訪者,一直很難建立戀愛關係。

對於他來說,追求女生,只能袒露一次「我喜歡你」。

如果對方表達了一點拒絕的意思,他就會退縮回去,不會再袒露第二次。

於正常人而言,如果不深入交流,不加深了解,戀愛是很難成的。

後來,和他交談才發現,原來他曾旁觀自己的朋友,苦追一個女孩,三四年都沒有成功。

這個過程,讓他覺得太可怕了。

所以他一直告訴自己:決不允許這種命運落在我的頭上。

據我觀察,很多人都會抱有這種願望。

表面上,這的確能讓人生處於一種可控之中。

不會讓人經歷大起大落,從而避免體驗那些嚴重的羞恥感、失敗感。

然而,一旦習慣甚至依賴這種可控感,不把自己重要的內在動力「外化」出來,會出現很多問題。

具體來講,有以下3個後果。

首先,這會造成嚴重的內耗。

我特別贊同一個說法:

如果希望自己心理健康,要多去外部世界做一些事情,減少自己的內在對話。

如果沒有這股勁,會變得非常封閉,和現實產生一種割裂感。

這指的就是,當「外化」得不到基本實現,會變成大量的自我對話。

我曾有位來訪者,不工作,不社交,但每天都累到不行。

因為,雖然她什麼都不做,但想法非常多。

一方面,她要控制源源不斷的想法;

另一方面,還要接受想法和現實的差距。

行動起來,特別沉重,特別難。

所以,她內耗尤其嚴重。

其次,很難體驗到特別美好的東西。

一個總是不敢去追逐重要動力的人,的確會避免體驗到嚴重的失敗感和羞恥感。

但同時,也很難體驗到人生中那些特別興奮、美好、激烈的東西:

因為害怕不確定,遲遲不做換新工作的準備,只能待在原地,很難獲得新的工作體驗;

因為害怕被拒絕,不敢追求喜歡的人,對方很難知道自己的心意,自己也很難體驗到戀愛的美好;

因為害怕去冒險,不敢去想去的地方旅遊,永遠也看不到它的特別,也感受不到旅途的愜意……

因為,唯有去「外化」自己的重要動力,才是太多美好事情的開始。

我們才有機會體驗那些令人興奮又美好的事物。

最後,人會變得非常脆弱。

當人的一個具體想法,總是實現不了,其實意味著一種精神死亡。

這是很多人,不敢開始去做事,行動不起來的重要原因:

不想體驗這種死亡感。

然而,如果一個人的動力,完全沒有「外化」到外部世界,這意味著它僅停留在心靈層面。

它就像一顆種子,但根本沒有發芽,沒有成長,沒變成參天大樹,也沒經歷死亡。

沒有得到什麼錘鍊,精神生命自然虛弱。

我們真實的人生,需要把自己各種重要的種子扔出來,表達到外部世界,經歷出生、發展、高潮、衰落和死亡的過程。

這樣一來,才會深深感覺到,「外化」一個又一個具體想法後,自己的精神生命得到了錘鍊。

並且,當一個人執著、努力地把各種內在動力,向外展現後,會發現:

自己的動力,其實很多是可以得到回應的。

當形成這種感覺時,人才會變得堅韌,不輕易被打倒。

講到這,也許有人問:

要怎麼做,才能很好地把內在想法,「外化」到現實世界呢?

我特別喜歡脫不花的一個說法,叫魯莽定律

如果你感覺到自己內心想做的事情是對的,那麼不要總想著達到萬全之策時,才去做這件事。

只要你覺得自己想做,且基本上可以做成,你就可以開始帶著一定的魯莽性,試著把自己這些想法,表達到外部世界。

具體展開講,有兩個比較現實的做法:

1.試著從小事著手,行動起來。

比如,當有一個小願望時,我們可以魯莽一點,去實現它。

想去看一部電影,就起身出門去看;

想給自己做一頓飯,就著手準備材料;

想約朋友一起出去散心,就立馬聯繫對方……

我們可以儘量在這些小事情上,去體驗這樣一種感覺:

我的內在動力,變成了一個外在現實。

如此一來,我們就會有更好的行動力,去「外化」更多重要的動力。

2.和現實構建一種聯結感。

人之所以不敢「外化」自己的想法,在於他們想太多,和現實有了一種分裂感。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人待著無所事事時,經常會嚴重內耗的原因。

要知道,人所有的動力,都發生在關係之中,我們要嘗試向外界敞開自己。

有位讀者,曾講過她的經歷。

她原本是個內耗很嚴重的人,沒什麼朋友,總是自己一個人待著。

後來,她終於鼓起勇氣,去敞開自己的想法,主動交友,真的認識了一位很好的朋友。

兩人很合得來,互相包容,也很幫助彼此。

這讓她慢慢變得開朗,也交到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一起去做很多精彩的事情。

這樣的關係,也讓她很好地「外化」自己的動力。

想做的事情馬上去做,從未像現在這樣熱愛生活。

可以說,和現實構建聯結感,能讓我們呈現出一種生命力蓬勃的狀態。

寫在最後

能很好地做到「外化」,非常不容易。

這也是我們人生充滿挑戰的原因之一。

但如果一個人完全不「外化」,看起來避免了各種考驗,同時卻也意味著:

他的生命力,永遠不會被光照亮;

他的人生,根本就沒有展開;

當然,「外化」並不意味著,人的一切意願都能得到實現,畢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但,這個世界如此豐富,如此開闊。

我們只有在現實中,通過各種碰撞和感知,得到基本滿足,才會減少自己的內在對話,才能基本展開自己的生命。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讀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826/1638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