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成年人社交扎心真相:同頻才能同行,不同頻只能漸遠

作者:

前陣子逛微博,看到一個網友給某情感大V留言說:

「我和我的好朋友,沒有任何原因,就走得越來越淡了,到現在已經互相不說話了。」

大V給她回覆:

「傻姑娘,怎麼可能沒有任何原因?只不過這個原因,你沒有發現。」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消失的愛,沒有毫無理由的離開。一切關係的變好或變壞,都有早已埋下的伏筆。

同頻的人才能同行。不同頻的人,真的只能漸行漸遠。

01

世間所有的關係變壞

都有心理距離在作怪

上初中時,我有個好朋友阿朱。她是我的同班同學,家就住我家樓下,我每天都去她家找她玩。我們一起養了條小狗,一起見證了小狗成為狗媽媽。

她知道我從未告訴過別人的秘密,我對她所有的親友關係了如指掌。

我一直以為,我們倆到老了也會拖家帶口常相見。

但是從上高中起,一切都在慢慢改變。

高中分文理科時,她去了文科班,我留在了理科班。課業繁重起來,只有周末才有空在操場上聚聚。我們初中時本來無話不談,上高中後,就只交流我們覺得比較重要的大事了。

上大學後,我們的學校之間,隔了三個小時長途公共交通。大學四年來,我們都只去過對方學校一次。我不知道她談沒談男友,她不知道我早已跟人分手。

大學畢業後,我們再也沒有見過面。

幾年前我輾轉加到她的微信,聊了沒幾句之後,我突然發現:

我以為我們關係變淡,是因為距離遙遠。其實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心離得太遠。

我喜歡文學,她喜歡時尚。我是戀愛腦,把感情看得大過天。她比較現實,說要嫁就得嫁一米八五的有錢人。我為了「自由」放棄了從前體制內的工作,她為了「安穩」成了一輩子都不會失業的公務員。

我們已經沒法深入話題,聊天變成了禮貌性的寒暄和客氣。

原來世界所有的關係變壞,都有「距離」在作怪。

一開始以為是地理距離的遙遠,其實是心理距離的疏遠。

那些我們本以為的「拖家帶口常相見」,就遺憾地變成了「漸行漸遠漸無書」。

02

關係生於共鳴

毀於分歧

人與人關係疏遠的本質,是三觀不同。

前幾天好友阿康給我寄來了一罐梅花茶,讓我想起來與她的許多往事。

我這個好友,是我的高中同桌。讀大學時,我來了北京,她去了成都,我們一直千里相隔。

一年365天裡,我們頂多只見面兩三天。這樣的見面頻率,一直維持到如今。

而我們仍舊是最好的朋友。

在我們認識的十年間,她談的男友分了,我知道具體細節。我結婚時,她專門從成都過來當伴娘。

我們每年都互寄很多禮物,她家吃飯的盤子是我買的,我家喝水的杯子是她送的。

她在全國各地換了好幾份工作,每一份我都知道單位名字和具體職位。我在北京買房花了很多錢,跟她借得最多,也欠得最久。

她不愛社交,卻常常給我看她做的茶道、畫的水彩畫。我為人冷淡驕傲,卻天天幫她想著如何拓寬圈子,到處打聽身邊的單身男性。

即使我和阿康相隔千里,但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相同的喜好,三觀又很相近,所以我們還是常常會分享彼此的大小事,討論對周圍事物的看法,互相參與對方的人生。

距離遠不是問題,只要彼此心裡沒有疏遠,關係就不會變淡。

讓彼此關係發生變化的,其實是三觀。

有些人,雖然離得遠,但是三觀相近,互有牽掛。

有些人,雖然離得近,但是三觀不同,總難相融。

前同事吳哥,曾給我講過他的一段經歷。

高中時代他有個好友,幾乎無話不談。別人找他,只要問他的好友,必然能得到答案。倆人好得就像連體嬰兒。

大學第一年寒假,吳哥的好友當上了學生會幹部。在老同學聚餐的飯桌上,他給在場的所有人,發了自己印有名牌大學學生會標誌的名片。

大家全都互相熟識,本沒有必要這麼做。吳哥覺得這種做法非常尷尬,但是好友覺得非常值得驕傲。

大學畢業後,二人在北京工作,每次見面,好友都喜歡跟吳哥說「可以認識誰誰誰」,「跟誰誰誰一起吃過飯」,「誰誰誰可以幫你打通XXX關係」……

吳哥對這些都沒興趣,後來跟這個好友就漸漸處淡了。

從前大家都是學生時,談論的都是數學題怎麼解,物理實驗得出了什麼結論。進入社會後,吳哥越來越發現,自己跟好友不是一類人。

好友越來越看重名利身份,到哪裡都喜歡把「領導長領導短」掛在嘴邊。吳哥越來越在意走不走心,有領導的酒局恨不得避開,免得渾身不自在。

兩個人的三觀如此不同,關係很難再像從前。

龍應台在《親愛的安德烈》中寫道: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一旦進入森林,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歲月在變遷,在不同的路上成長,人終會慢慢長成不一樣的人。

來年陌生的,是昨日最親的某某。曾經的無話不談,已經變成了無從談起。

有句話說得好:關係生於共鳴,毀於分歧。

這個分歧,歧的是三觀。

它包括興趣、志向、處事原則,還有人生態度。

三觀這個東西,雖然沒有嚴格的分界線,無法準確劃定好壞對錯。但是,三觀不同的人,註定難以相融,註定要漸行漸遠。

從前,我把關係的變淡,全都歸結於大家離得遠了,不再朝夕相處。

長大後我才真正明白:

讓人漸行漸遠的,不是距離,而是三觀。

每個人都在成長。我們會從學校走向職場,從一個工作轉向另一個工作,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從一方天地走向萬千世界。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不斷接受新事物,不斷拋下舊想法。我們在變化中長大,三觀也在成長中慢慢塑形。

那些能一起走到最後的人,一定是三觀最匹配的人。

三觀不同的人,曾經再好,也終將活成彼此不能理解的樣子。

03

好的關係

需同頻而行 

有情未必白首,同去常不同歸。

好的關係,需同頻而行。

同頻而行,得兩個人進步的速度一樣,兩個人成長的快慢相當。兩個人要邁著相同頻率的步調,走向相同的方向,一起前進,互相成就。

如此,兩個人所處的環境、關注的事物、認知的水平、交往的能力、處事的原則、人生的態度,才不會大相逕庭。

都說:有來有往,才有人情。

今天我麻煩你幫我個忙,下次我也幫你。上周你請我吃飯,下周換我買單。今年我送了你生日禮物,我過生日你也會儘儘心意。我心情不好時向你傾訴,你陷入低谷時我也一樣為你打氣。

如果兩個人相處,你常常幫我的忙,我卻沒有能力回饋你;你請我吃飯我來者不拒,我卻從來沒有回請;你總是送我東西,我卻一毛不拔;你總為我著想,而我卻不顧你的感受……

那麼,我們的關係遲早破裂。

一段持久的關係中,需要「來」,也需要「往」;要有能力「接受」,也得有能力「給予」。

同頻而行,不僅僅指兩個人能力上不相上下,地位上關係對等。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兩個人精神上門當戶對,三觀上旗鼓相當。

都說:成長,就是一個不斷拋棄朋友的過程。

在成長的路上,有人想走向更高的圈層,有人只願停留在原地。有人想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有人沒有往外探索的願望。有人一直努力上進,有人爛泥扶不上牆……

這樣的兩個人,註定是越走越遠的兩類人。

沒有人願意一直向下兼容,沒有人甘心一直向上仰望。沒有人能夠一直原地等待,也沒有人能一直小跑追趕。

同頻的人才能同行,不同頻的人只能漸行漸遠。

那些你怎麼也追不上的人,那些無論如何也追不上你的人,都只能散落在天涯。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粥左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827/1638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