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在她面前,我們都是罪人!

作者:

 

 

 

上月,著名「財經大咖」葉某的微博突然翻車了。原因是她午夜醒來打開微博,突然盛讚華為的長公主孟晚舟是個「勇敢的女人」,「替所有人擔罪」云云。結果評論區罵聲一片。

葉某就是一個毫無廉恥的政治婊子和假冒偽劣的財經騙子。她的這句蠢話幾乎得罪了全人類。

這真是主動犯個賤,兩頭不待見!何苦啊!

但我倒是因此想起另外一個真正勇敢和偉大的女人......她的勇敢和偉大,讓我們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在她的面前,我們都是有罪的。她叫艾偉德。

太行山上有個山西陽城縣。那裡有一個六福客棧的傳奇。

六福客棧的主人叫艾偉德,她是出生在英國的白人女子,1930年來中國傳教、1936年加入中國籍。到後來,從語言到生活方式,她完全漢化,愛中國甚於愛母國,贏得"中國孤兒的母親"的美譽。

1958年,以艾偉德為原型,美國好萊塢拍攝了《六福客棧》電影,獲得金球獎。幾乎一夜之間,山西陽城、六福客棧、艾偉德女士,在西方世界家喻戶曉。

主演這部電影的,是三次獲得奧斯卡獎、被譽為"好萊塢第一夫人"的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名片《卡薩布蘭卡》、《東方快車謀殺案》《真假公主》是她的代表作。

六福客棧在陽城縣東關村的邢後巷。

這是個坐北朝南的兩層樓四合院,門楣上寫有「六福客棧」四個大字,其實這是陽城縣教會所在地。六福客棧在門外一路之隔處,可惜都毀了,原址上新建了居民住宅。

一如院裡其它房間一樣,布滿歲月的滄桑。蒼涼填滿了這座四合院。

艾偉德是英國普通人家的姑娘,身高只有1.5米,她在英國用了五年時間做女傭,才攢足來中國的車票錢。

1930年秋末,她攜帶鄰人贈送的一個舊箱子,懷揣車票,獨自一人,揮別了家鄉埃德蒙頓,揮別了父母親人,「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她渡過英吉利海峽,過海牙,穿德國,經波蘭,到蘇聯,幾經換乘,倒來倒去。

穿越漫長的西伯利亞,露宿雪地、無端被捕審訊、強行被改護照、險遭軍人姦污、被迫深夜逃亡,遭遇邊境戰火。

無奈改道日本、輾轉天津,歷經千難萬險,終於來到完全陌生的太行山上,來到還處在農耕時代的陽城縣,一住就是整整10年。

她在這裡開辦了六福客棧,一座普普通通的客棧。是為了賺點錢,養活自己收留的孤兒和難童。開始只是一個、兩個,到後來,收留下的孩子有一百多人。

艾偉德收留的部分孤兒

萬事開頭難。為了賺錢,艾偉德硬著頭皮,蹲守在客棧門前候客。第一個騾夫,就是她好說歹說,生拉硬拽進店的。一生二,二生三,生意逐漸紅火起來。

不久之後,人們發現,來往入住的騾夫,粗魯的語言不見了,代之而來的,是禮貌的言行和教人行善的歌聲。

一紙縣政府頒發的放足督察委任狀,又讓艾偉德走進了陽城縣周邊的許多山村。

當時的山西,婦女纏足的封建陋習,根深蒂固,多少年了,三令五申,得不到根除。主政山西的閻錫山深以為恥,痛心疾首:"各省纏足之風早已退除殆盡,而山西不思所以自拔,尚何以立於大地之上?"

艾偉德被陽城縣長委以重任。她在縣政府兩名士兵的護衛下,走村串鄉,餐風飲露,勸說女性放足。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哭笑不得的戲碼村村上演,軟磨硬抗的鬧劇時時出現。艾偉德好心性:你躲藏起來,我耐心等待,你冷眼相迎,我笑臉相送,你來硬的,我以柔克剛……功夫不虧有心人,陽城婦女放足,逐步見效。

縣長很奇怪:以艾偉德的能力,為何不選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要待在這小地方、對騾夫與囚犯說故事?

艾偉德沉靜地回答說:「請從這窗口望出去,那身背重擔,走起來搖搖欲墜的苦力,再望過去那田野的農夫,茅屋內的女人,還有赤身露體飢餓的孩子。這些窮苦、憂傷、飢餓的人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有希望和快樂。」

這位藍眼睛黃頭髮、一身中國打扮、一口當地方言的小女子,成了當地最受歡迎的人。艾偉德的名字在陽城無人不曉。

日本侵華的戰火燒到太行山。

面對日本人的燒殺搶掠,艾偉德利用自己外國人的身份,當面怒斥日軍,不分晝夜救治傷員,領著群眾逃難深山。在戰火紛飛中,她的後背中了一顆終生未能取出的子彈。

艾偉德坦然接受了美國著名的《時代》雜誌的採訪,她說:「我恨惡日軍的暴行,不能緘默不言。」

艾偉德向西方媒體無情揭露、憤怒痛斥日軍的侵略罪行,世界為之譁然,但激怒了日軍,發出捉拿她的通緝令:「懸賞捉拿小婦人艾偉德」。

艾偉德自己可以躲避,可以回到沒有戰火的英國家鄉,可六福客棧的孩子們呢?她做出決定:率領百名孩子們到陝西大後方去。這些孩子,最大的16歲,最小的只有3歲!

一段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千里大遷徙,從1940年春天開始。

Image電影《六福客棧》劇照

春寒料峭,山高溝深路遠,野狼晝出夜伏。沒有後勤補給,沿途乞討是她和孩子們的主要生活來源。

太行山、中條山,一山放出一山攔。艾偉德和孩子們在人跡罕見的深山老林中,小心翼翼,緩慢前行。

飢腸轆轆、筋疲力盡時,艾偉德領上孩子們一起歌唱;黑暗無邊、夜涼浸骨時,艾偉德讓大家擠在一起抱團取暖;危途險路、步步驚心時,艾偉德懷裡抱一個,背上背一個,手上牽一個,一會兒趕到隊伍前面探路,一會兒返身隊尾殿後。

每一天都是一場無法想像的戰鬥,每一段路都是一場超乎尋常的考驗,每一個小孩的頭疼腦熱、腳底打泡,都時刻繃緊著這位「小婦人」的神經。

這是一場希望與絕望的搏鬥,堅韌與脆弱的廝殺,光明與暗夜的較量,意志對極限的挑戰,傳奇對平庸的勝出,是信仰力量的展示,是大愛無疆的見證,是一場真正的"挑戰不可能"。薦讀:戳破美國大選舞弊謠言!

經過23天的艱苦跋涉,這支史所未聞的客棧娃,出深山、渡黃河、過澠池,步"表里山河潼關路",終於"出埃及",來到地處陝西省扶風縣的宋美齡兒童基金會。

孩子們一個不少,艾偉德卻發高燒,營養不良,傷寒,加上肺炎,過度疲勞,還有之前背上的一顆子彈的傷口,她昏迷了。三個月後,才出院。

二戰勝利後,1949年,艾偉德回到英國。記者為她寫了一篇專訪:《靠信仰生活的女孩傳奇故事》,引起廣泛關注。

英國廣播公司出製作了節目《從中國回來的女兒艾偉德》,引來歐洲媒體持續聚焦。

1950年,艾偉德口述的個人傳記問世,數年之內一版再版,而至17版。

英國廣播電台節目根據艾偉德傳記撰寫的書《小婦人》一經出版,再次轟動,被改編成廣播劇。

再後來,就是1958年美國好萊塢拍攝的電影《六福客棧》,影響了歐美幾代人。

不得不說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中美關係冰凍,這部電影沒有獲准到中國取景,不盡如人意處,包括那位縣長的扮演者和群眾演員等,好在瑕不掩瑜。

1957年,艾偉德想回到魂牽夢繞的大陸,想回到陽城,但無果。無奈之下,她只好去了台灣。好在,台灣也姓中(中國)。

從1959年起,艾偉德在歐美巡迴演講。每到一地,就是一波輿論的高潮。

1963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邀請艾偉德來白金漢宮,兩人親切交談,世人為之矚目。

1966年,艾偉德重返中國台灣。她前後在台灣待了13年,這期間,年過半百的「小婦人」,依然將絕大部分時間與精力投身於救助和養育孤兒難童。

她先後創辦了艾偉德兒童育幼院、艾偉德兒童之家等慈善機構,收養救助了數百名被遺棄的孩子和流浪兒。沒有姓名的孤兒,都跟隨艾偉德,以"艾"為姓。

1970年1月2日,終身未婚的艾偉德在台灣去世。享年68歲。美國、英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都為之哀悼。

艾偉德的墓地在台北市淡水鎮關渡基督書院內,這裡面對淡水河出海口,能夠遠眺中國大陸。按照她的遺囑,她的墓地朝向第二故鄉——中國大陸,她的頭朝向山西陽城。

而陽城,自她1940年帶領孤兒們離開,再也沒能回去過;而大陸,自她1949年離開,再也沒能踏上一步。

在艾偉德的悼詞裡有一句話:「我們今後最大的罪惡,是對她的遺忘。」

我們不用擔心這個罪名落到自己頭上了。

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她的存在!

1970年,在《六福客棧》電影中扮演艾偉德的英格麗.褒曼來到台灣,第一時間去拜訪艾偉德,但兩人已是陰陽兩界。

英格麗.褒曼睹物思人,扼腕嘆息——

「經過這麼多年後我終於來到這裡,可是艾偉德已經走了。下午我和凱薩琳一起,到了艾偉德住過的房間,這個房間和她走時一模一樣,她房間的簡陋和清貧讓我非常感動。在她的床上迭放著一件非常漂亮的綠色旗袍,這是她最喜愛的顏色。在房間裡我們遇到了艾偉德從小收養的孩子,現已長成了年輕人。我們趴在艾偉德的床邊痛哭。雖然我們從沒交往,但感覺好像神交已久。她一直工作到生命最後一刻,這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女人。」

「傳教士媽媽」艾偉德、「中國孤兒的母親」艾偉德,實至名歸!在歐美,在台灣,不論在哪裡,艾偉德都稱自己為中國人,她以自己是中國人為驕傲!

1973年,以艾偉德名字命名的學校在她故鄉、倫敦北郊的埃德蒙頓正式揭牌。

2012年,艾偉德學校校長在為《震撼世界的六福客棧》寫的序言裡介紹:「我們(學校)經常會舉行一些集體和課堂活動來宣傳她的偉大事跡。在每年以艾偉德名字命名的那一天,所有的學生和員工都為她的生平和事跡慶祝,這是多麼不平凡的一生啊!」

一輩子捨己為人,一輩子甘守清貧;

一輩子為愛獻身,一輩子未嫁他人;

一輩子收養孤兒最多的母親。

問世界,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艾偉德與孤兒

對這樣一位聖潔、光輝的女性,對這位偉大女性那麼多的傳奇故事,讀者你知道嗎?

張石山、譚曙方兩位先生在《六福客棧——小婦人艾偉德傳奇》自序中做了一連串痛徹心扉的拷問: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令人耿耿於懷的是,艾偉德其人其事竟被塵封屏蔽。中國(大陸)人對之一無所知,山西人對之一無所知,陽城人對之一無所知。」中國人到底怎麼了?我們屬於一個翻臉無情、忘恩負義的族類嗎?

「歷史的屏蔽果然那樣厚重、那樣令人絕望,我們到底還能不能發現歷史的真相?」在知道真相之後,中國人到底能不能做點什麼,以洗雪那莫須有的污名?

「艾偉德的故事,是繼續屏蔽雪藏還是讓人知道?艾偉德身上體現出的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是理直氣壯地宣揚,還是視而不見任其自生自滅?」

Image與收養的孤兒、難童在一起,左邊站立女性,為艾偉德

加拿大的白求恩、英吉利的艾偉德,都為中國做出了各自的貢獻。兩者身後的聲譽,區別為何如此之大?

這個問題,《震撼世界的六福客棧》的序言裡也有無奈的表白:"由於諸多原因,陽城六福客棧和艾偉德的故事五十年來竟被塵封、雪藏,陽城人不知道,山西人不知道,甚至整個中國(大陸)都知之甚少。"

這大概也是艾偉德客死台灣的原因之一吧。

歷史,讓我們一次又一次邂逅美德。

歷史,讓我們一次又一次撞上遺憾。

歷史,讓我們一次又一次難以啟齒。

陽城人、山西人、大陸人,什麼時候才能迎接回卑微而偉大的自家人——艾偉德的遺骸和魂靈,回歸故里?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月王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916/1647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