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我見過最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給孩子「捧場」,到底有多厲害?

多給孩子鼓勵,少一點打擊,別吝嗇欣賞的眼光,孩子在未來的路上才能走得更有信心。

最近,看到教育家周宏對女兒的教育方式,觸動很深。

我們常說「父母決定孩子命運」,這話用在他和女兒身上再恰當不過。

周宏的女兒出生沒多久便雙耳失聰,無法接受的他,曾一度絕望至極。

但為了女兒他很快振作起來,四處求醫的同時,看遍中外教育書籍。

後來他從書中受到啟發,決定用「賞識教育」給女兒造一個奇蹟。

即使女兒三歲半才開始說第一詞,練習一個「哥」字用了半年,他也堅持鼓勵孩子。

女兒做題,10道只對1道,他沒給錯題打叉,而是在對的地方打了大大的勾,說:「你真厲害,爸爸和你一樣大時,題都讀不懂。」

女兒寫作文,寫得一般,他也會用心地拿紅筆圈出好的句子,給女兒鼓掌。

周宏一直對女兒說:

「美國有個天才聾啞兒童,叫海倫凱勒,你們雖相隔百年,但生日同一天,你其實是她的轉世。」

爸爸每一句鼓勵、讚賞的話,都深深印刻在女兒的腦海中,給了女兒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快樂。

在爸爸的賞識教育下,後來奇蹟真的發生了。

女兒10歲就發表了6萬字的幻想小說,11歲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年」,16歲成為中國第一位聾人少年大學生,17歲走入人民大會堂演講,20歲開始出國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周宏說:

「中國的多數父母,食指太發達,動不動就指著孩子挑缺點,我手上肌肉最發達的地方是大拇指。」

女兒的逆風飛翔,離不開爸爸的雙手讚許。

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賞,那些善於挖掘並將孩子閃光點無限放大的父母,是成就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捧場王」。

奇葩說選手顏如晶曾說:「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

可生活中,太多父母面對孩子,總吝惜掌聲,一盆盆冷水潑下去,孩子的心越來越涼。

看到女孩小如在網上分享她的傷心往事。

打從上學開始,她考試第二,媽媽會說:「怎麼不考第一。」

好不容易考了第一,媽媽又會說:「那你英語怎麼不再多考幾分?」

一次鼓起勇氣參加歌唱比賽,輸了名次,媽媽沒安慰,反而說:「你嗓子和鴨子似的,報名等於浪費錢。」

媽媽的話,像利刃一樣一次次插進她的心裡。

在媽媽的諷刺和挖苦之下,她對自己越來越沒自信,有時還會莫名其妙地情緒低落,感到恐懼。

成年後的小如,即使取得了些成績,骨子裡卻依然擺脫不了自卑和怯懦。

小如說:「媽媽那些評價,早把我的自尊打碎了。」

想起作家三毛寫給父親的話:

「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沒有賺得全世界,而是請你欣賞我。」

那些總被潑冷水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求父母的肯定和認可。

父母的差評,像緊箍咒一樣,把孩子牢牢圈在自卑的洞穴里,甚至會把孩子推向深淵。

曾在網上看到心理研究所採訪過的一些少年犯案例,發現這些犯罪的少年,回憶起傷他們最重的話,都來自親人的評價。

「你是廢物麼?」

「我生你有什麼用?」

「你將來掃大街都沒人要。」

「一天到晚給我丟人現眼。」

少年犯中有個男孩,當說到媽媽常罵他「豬腦子」,甚至激動地用手打自己腦袋。

曾看過一篇心理學文章提到:在兒童早期發展的過程中,孩子並不具備足夠的經驗和認知能力客觀地認識和判斷自己的能力。

孩子自尊心的形成,極大地依賴於父母對他們做出的評價。

如果父母總是給孩子潑冷水,孩子便會漸漸習得負面情緒,從而認為自己真的一無是處。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提過「印刻效應」:

如果得到絕望,就會重複絕望;得到痛苦,就會重複痛苦;如果得到否定,就會重複否定。

父母對孩子的差評,很容易產生「印刻效應」,在孩子的人生中揮之不去,循環播放。

有時,改變一個孩子,真的只需要父母幾句話。

一次去朋友家玩,看到她女兒滿牆的小提琴比賽獲獎證書,羨慕地說:「你女兒真厲害,你培養得真好!」

沒想到朋友卻說:「這多虧了她爸,不然孩子都放棄了。」

原來,朋友的女兒學琴新鮮勁過去後,常因拉錯,想放棄。

一開始,朋友看到女兒這樣,非常生氣,常數落她:「你行不行啊?遇到點困難就退縮,給我繼續練。」

母女倆為此常吵得不可開交,有次女兒氣得直接撕了琴譜。

平時不太吭聲的爸爸,看著女兒越來越牴觸,嘗試著換種溝通方式。

他總趁女兒練習時,猛拍照。

然後各種夸:「寶貝,你看你拉琴的樣子,真優雅啊。」

每當女兒想放棄的時,爸爸總說:「女兒,你剛剛那首曲子,彈出了好幾個層次,實在太好聽了。」

爸爸真誠的大拇指,常把女兒誇得激動不已,問:「真的嗎?那我再練習,你聽聽。」

在爸爸的捧場下,女兒的積極性越來越高,站上的舞台也越來越大。

想起《人性的弱點》中的一段話:

「人,生來就喜歡被鼓勵,用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待孩子,可以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成長,獲得自信,從而變得更優秀。」

我們欣賞的目光和堅定的掌聲,是孩子前進路上最大的推力。

父母給孩子最溫暖的愛,就是做孩子的觀眾,常給他捧捧場。

有句話說得好:「情商高的父母,是為孩子盡情鼓掌的捧場觀眾,更是為孩子閃光點打光的最佳燈光師。」

那些經常給孩子鼓掌的父母,也把愛和信心灑進了孩子心裡。

蘇格拉底說:「所謂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為自己的樣子。」

喚醒孩子的內在力量,靠的從不是打擊和否定,而是父母發自內心的賞識、理解和鼓勵。

如何做孩子的「捧場王」,是父母人生的必修課。

記得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上映時,陶虹女兒因和王俊凱搭戲引起關注。

網友覺得陶虹女兒樣貌平平,完全是靠父母才獲得的資源,給了很多毒舌評價。

女兒已不是第一次被嘲笑,回到家嚎啕大哭。

陶虹看到孩子難過的樣子,先是安慰女兒,共情孩子的情緒。

等女兒平復後,她沒誇張地說:「你是大美女」這類的話。

而是誠懇地說:

「孩子,你不醜,也不屬於漂亮的美女,但是媽媽告訴你一個特別贊的事,你是獨一無二的,誰都無法複製。」

女兒聽完,眼神中折射出前所未有的自信。

李玫瑾教授曾說:「聰明的父母,一定懂得拿捏讚揚的尺度。」

言過其實的讚譽有時會讓孩子看不清自己,真正會捧場的父母不但會從心裡欣賞孩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獨特之處。

更會堅定不移地信任孩子,給孩子前行的勇氣和力量。

回想起孩子從咿呀學語時,會的每一個發音,我們都欣喜如狂;孩子學走路時,即使摔跤,我們也會鼓勵引導孩子。

因為父母帶著賞識的目光,所以孩子才學得快。

可隨著孩子的成長,漸漸地我們心態變了,開始吝嗇讚美、收起笑容,慢慢丟失初心。

周弘說:

「每個孩子身上都潛藏著兩個孩子,一個『壞孩子』,一個『好孩子』,賞識教育就是教你如何把『好孩子』喚醒。」

孩子鋼琴彈得不好,別著急數落,先肯定他的堅持;

孩子考試成績下滑,那不是他的本意,給他力量,讓孩子重拾信心;

孩子情緒低落,多用一些激勵的話給孩子賦能,「別放棄,我陪著你一起」,「相信自己,再試試」。

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貶損,而是貶損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壞。

在孩子賽跑的馬拉松賽道上,沒到終點前,父母隨時可以更改結局。

想起一首振奮人心的英文歌曲《you raise me up》,歌詞寫得特別好:

「你鼓舞了我,我能傲立群山之巔;

你鼓舞了我,我敢勇闖海暴之險;

我變得更強,只因藉助了您的肩;

你鼓舞了我,我超越了自己的從前」。

當孩子感受到有人捧場的幸福,他才有展翅飛翔的能量。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男孩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14/1659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