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朝鮮特需 日本活過來起飛了

—韓戰的另類贏家

作者:
「朝鮮特需」給豐田公司注入了巨量的血液。美國的技術人員直接來到日本的工廠,進行生產過程的管理和品質的管理,為以後的經濟起飛打下了基礎。因為韓戰,美國對日本逐漸放權,並逐漸發展成了同盟關係。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的「朝鮮戰爭」最近成了熱門話題,大家討論各方的得失輸贏,唯獨對離戰場距離最近的日本很少有人談及,好像當時的戰敗國日本不登台面一般。

實際上,「韓戰」對日本的影響極為深遠,甚至可以說,沒有「韓戰」,日本的許多事情都不會是今天這樣。

日本的教科書說起日本的現代史,一定會說到二戰的戰敗,被GHQ(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部)占領,然後就是「韓戰」。至於戰爭怎麼打的,往往描述不多,重要的是一定會說起「朝鮮特需」。

1950年6月份爆發「韓戰「後,8月份美軍在橫濱設置了「在日兵站司令部」,作為聯合國軍(主要為美軍)的兵員與物資的總調度站。

二戰戰敗後5年來一直整體處於灰暗氣氛的日本一下子活躍了起來。

▲某經濟雜誌報導「特需在增長」

戰爭所需要的各種物資:木材、鋼板、棉布、卡車、火車頭,用量都在急劇增加,這些東西都由「在日兵站司令部」在日本備齊。

其它圖中沒有列出的軍需物資:軍服、毛毯、帳篷、食物、麻袋(陣地用麻袋包)、水泥、鐵絲網等等,也很大部分由日本生產。

二戰前和二戰中日本的工業能力很強。隨著戰敗和GHQ占領,生產過兵器的大公司都被停工,甚至被解散。這次因為「朝鮮特需」,美軍要充分利用日本的離戰場距離近的優勢和工業能力的底子,重新讓這些工廠轉了起來。

舉個例子,三菱重工在二戰時給日軍生產戰鬥機和坦克,是戰後GHQ重點打擊的日本財團。但是在韓戰期間,GHQ允許(也可以說是命令)三菱重工重新生產兵器,並對前線使用的飛機和車輛進行定期維修。

▲在日本工廠進行戰機的維修

戰地的需求龐大,日本的工廠加班加點為「朝鮮特需」生產各種物品,在1951年全日本繳納法人稅最多的10家企業都是與此有關的企業。

日本在二戰前和二戰中的軍品生產主要是靠「人海戰術」生產法。這次為美國生產,按照美國人的要求,學習「美國式的大規模量產」,時間和效率第一,不用像以前那樣花大量時間去精益求精,有些不良品也一起都出了廠。

美國的技術人員直接來到日本的工廠,進行生產過程的管理和品質的管理。如此這般,日本產業界從美國那裡學到了很多新的技術和規模性生產方式,為以後的經濟起飛打下了基礎。

朝鮮特需「的規模:1950年~1952年的直接特需是10億美元。~1955年的間接特需是36億美元。

▲由豐田公司製造的BMV卡車,就是朝鮮戰場的「特需車輛」

豐田公司的工廠在二戰末期曾經遭到幾次轟炸,人員傷亡眾多,公司的存續也經歷了危機。

「朝鮮特需」給豐田公司注入了巨量的血液。1950年7月接到了美軍BM型卡車1000輛的訂單,8月份就首先交付了200輛給美軍,9月和10月又各交付了400輛,美軍很滿意。

當年美軍追加了2329輛卡車的訂單,第二年1951年3月美軍又給了豐田1350輛卡車訂單。

豐田公司為美軍生產的BM卡車一共是4679輛,共計金額達到36億600萬日元。之後還有一些改良版的BX卡車生產.。

BM卡車的大量生產使得豐田公司起死回生,也帶動了周邊各種零部件廠家的興起和發展。

▲當年的美國兵與日本女人

還有一項是日本教科書所述的「朝鮮特需」中不會提到的,但筆者看到美國人敘述中說到的,就是參加韓戰的美軍一般都是隔一段時間離開戰場到日本休整。那時日本有不少女人跟美軍交往,或是做美軍的生意。美國人在敘述中說,他們都能在日本得到充分的放鬆和休整,然後再精神飽滿地返回戰場。

這樣的美軍,也帶動了日本歡樂街的大發展。

二戰後到韓戰前,日本沒有軍隊,也沒有武裝力量,治安主要由占領軍來維持。

韓戰爆發後,作為占領軍駐留日本的三個陸軍師被調去解救釜山橋頭堡,接著剩下的一個陸軍第7師在8月份被派去參加仁川登陸,這樣一來日本就沒有了駐守的部隊。

於是,GHQ(占領軍司令部)讓本來作為警察力量的日本人「警察預備隊」大幅增員,擔任防衛,使之具備了軍隊的功能,這就是後來的日本自衛隊

因為韓戰,美國對日本逐漸放權,並逐漸發展成了同盟關係。

因為「朝鮮特需「,日本從戰敗的狼藉中迅速恢復了生產,隨後經濟起飛,吸引了很多已經被劃出去的「琉球國」的人,並最終又一次把「琉球國」變成了「沖繩縣」。

當年在朝鮮的深山大溝里酣戰的雙方,以及多年後為當年英勇奮戰不怕犧牲的戰士們感嘆的我們,都忽視了一個事實:日本才是此戰的另類贏家!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雪田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14/1659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