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齊亮: 這麼多好演員懷才不遇?

作者:

這是一個全民探討「演技」的年代。

演員到底應該專注於表演,通過演技競爭機會,還是競爭顏值、身材、流量和人設?

這早已成為了一個比「李約瑟難題」「錢學森之問」更火的問題。

無論是當下流行的探討「演技」的綜藝節目,還是大大小小的影視類公號,都經常在批判一個現象:那就是好演員「懷才不遇」,無戲可演,流量演員卻可以獲得大量機會。

這讓許多人覺得不公平。

綜藝節目裡,一位女演員悲傷的說:

好演員「懷才不遇」,缺乏演技的「流量明星」卻備受市場追捧,這真的是一個問題嗎?

其實是一個偽問題。

這個偽問題的答案,就在抹眼淚的女演員的哀嘆里。那就是,演員的表演,本質上是一種商品。

演員不是一種商品,但演員的表演卻是一種商品;人不是一種商品,但市場經濟中每個人提供的勞動服務都是一種商品。

任何參與到市場經濟中的人力資源,他們身上的才華和能力,都是為消費者服務的。

都是一種商品。

是不是只要商品質量好(比如說演技高超),就可以抱怨消費者有眼無珠?就可以哀嘆市場太過殘酷?

顯然不能。因為消費者選擇商品,最關注的是性價比,而不是質量。

為什麼追一個演藝明星,為什麼願意為他的作品買單?並不是只看他的演技,而是看他給自己帶來了多少心理收益。很多時候,消費者在乎的就是顏值或者名氣,就是對方的人設是否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而導演選擇什麼演員,是要考慮觀眾的需求的。是觀眾的需求決定演員的名氣、決定演員能得到多少機會,接到多少廣告。

消費者決定生產環節中的每一個要素。米塞斯說:「是消費者而非企業家支付每一個工人和男女明星的薪水。正是消費者花費的每一分錢,決定了一切生產程序的方向和所有商業活動組織的每一個細節。這種狀況曾經被稱為市場民主,即每一分錢都代表一次投票權。」

表面上看是導演在根據自己的標準選角色,實際上是導演在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選角色。判斷錯誤的導演,只會出局,被市場殘酷的淘汰。

競爭是多維的。比演技更重要的,是演員的票房號召力,是演員的流量,這是更重要的「才華」和「能力」。

那些重要的角色,本來就是稀缺的,大家擠破頭皮在競爭。一般來說,都會留給能給投資者帶來最大回報的演員們。憑什麼給你?就憑你認為自己很有演技?

機會,不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而是留給能給投資人或者老闆帶來最大回報的人。

你去吃肯德基、麥當勞,隔壁一家無名小店抱怨說這不公平,他家的菜餚更好吃更有營養,卻無人問津。作為消費者的你,接受這種抱怨嗎?你會同情對方嗎?

不會,你會覺得這種抱怨很愚昧。

你會教育他:餐館的競爭力不是單純由飯菜質量決定的,你的品牌有沒有價值?你的用戶定位準確嗎?你的營銷做的怎麼樣?你的產品能滿足多少消費者的偏好?

世界上沒有懷才不遇,任何懷才不遇的抱怨都是無理取鬧。否則企業還要營銷部門幹什麼,還投入那麼多錢打廣告幹什麼,還不斷升級管理模式幹什麼,光提高產品質量就行了。

把自己的工作和服務當成一種商品,認認真真的去推銷,去尋找自己的客戶,這是每個想要追求個人生存和發展的人都難以迴避的責任。上到總裁,下到乞丐,都需要推銷自己。才華本身沒有意義,只有交易才能創造財富,你每一次把自己的才華推銷出去,才是在為自己和他人創造價值。

沒有人有義務慧眼識珠,沒有人有資格抱怨懷才不遇,你要成為自己的伯樂,讓更多的人願意為你的才華買單。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17/1660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