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請假是因為父母不舒服,80後請假是因為孩子不舒服,90後請假是因為自己不舒服,00後請假是因為看你不舒服。」
請假,為了眼前的苟且,更為了逃離上班。
2021年,被譽為「00後」本科畢業生的求職元年。作威作福慣了的老闆發現,這一屆打工人不好哄騙,PUA那一套也很容易被拆穿,更可怕的是年輕人正在想方設法逃離上班。
相比中年辭職的百感交集,(此處參見魏老師聲情並茂的內心獨白《遲到的告別,或開場白》)年輕人辭職起來都是一溜小跑,透著脫離苦海的開心。
01
這幾天,接連看了幾個年輕人告別職場、重新做人的故事,讓我大開眼界、心生艷羨。
第一位主人公是北京某報社編輯楊林鑫,在他的描述中,報社工作日夜顛倒。工作四年,工資沒怎麼漲,體重倒是飆升了30斤。
紙媒的黃金時代過去了,今天追趕的熱點,明天就沒人能夠記起。身邊多數人漸漸跳槽到網際網路公司,他成了留在原地的人。與女友分道揚鑣後,楊林鑫拒絕網際網路大廠邀約,決定去寺廟當工作人員。
▲楊林鑫
才26歲的他,有了法號弘鑫,過上了誦經、吃齋的日子。明明要躺平,卻在寺廟裡支棱起來了,還成功瘦身30多斤,變成勵志「鑫」。
第二位主人公自稱是懶散的年輕人,卻如同徐霞客一般在各地遊歷。
不過,學美術的潘登選擇的旅遊方式,頗為與眾不同。別人是打卡熱門景區,他是專挑各地「鬼城」。
低房租,成了他標記城市的遊標卡尺。這些年,他住過月租700元的廣東陽江海陵島,待過月租500月的山東海陽海景房,還有峨眉山腳下月租800元的新房。這些房子,大都家具衛浴全新。當然,替他埋單的,是投資「鬼城」海景房業主腦子裡進的水。
還有一位小伙子,今年28歲。
樂曉雲從重慶辭職後去新疆散心,這一散就是2個半月。因為他在新疆新源縣買了一匹大白馬,準備騎上4000公里回家鄉。
對格子間裡的社畜來說,我們只能望著老闆那張陰晴不定的臉,他們卻能抬頭看著藍藍的天,做人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樂曉雲
從某種程度上看,他們也代表了當代年輕人的心態,上班是不可能上班的,這輩子都不想上班。
厭班症,怎麼就成了當代年輕人的心病?
02
先從理論的高度分析分析。勞動是人類生活的第一需要。這話,確實是馬克思說的。
馬導師還說過,勞動者應該在實踐中體會創造的幸福和愉悅。一旦勞動被異化、人類被異化,人的生產就淪為動物的活動。個體在勞動中只會否定自己、感到不幸,人們會像逃避鼠疫一樣逃避勞動。
原來早在一百年多年前,馬克思就預言了社畜的誕生。不過,《共產黨宣言》都誕生了170多年,普羅大眾眼瞅著「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可就是吃不到嘴邊,不知道「按需分配、各盡其能」的天下大同啥時候能實現。
當代年輕人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每個月有那麼30幾天不想上班。」老闆也學會了回懟,「你帶著上墳的心情去上班,還嫌工資少!沒發你冥幣就不錯了。」
時光倒流50年,年輕人最驕傲的事兒就是能接班。
啥叫接班?現在的00後可能聽得一臉懵圈。簡言之,就是用工崗位的代際傳遞。其規範稱呼為「子女頂替就業制度」,是指父母退休、退職後,由其子女辦理手續,頂替空下來的名額,進入父母原工作單位上班。
制度發源於上世紀70年代末,當時共有1776.48萬知青返程,城鎮就業形勢嚴峻。為了讓年輕人有班可上,子女頂替制度大規模實施。不過,當時一家普遍有七八個孩子,能接班的也只有一人,其他人還得自謀出路。
當時,我媽在家中排行老二,因為大姨嫁到了農村,她接了姥爺的班,當上了包子鋪的收銀員。
而在共和國成立之初,拿著鋁飯盒上下班的工人,更不知道啥叫厭惡上班。他們渾身充滿了當家做主的自豪感。想當年,工人階級那叫一個牛,吃著國家供給糧、住著分配的職工宿舍,廠區里更是幼托入學一條龍,生老病死都能在工廠大院裡搞定。
那時候,勞動者「熱愛」上班,其實源自一種歸屬感。人們像「我愛我家」一樣,熱愛紅磚鋪就的大院、熱愛機器轟鳴的廠房,盼著它長長久久運轉下去,是一種搭乘時代順風車的心理。
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每個人都不會被拋下車,因為我們是「廠里人」。
而當歸屬感蕩然無存,深度捆綁關係被脆弱的勞動合同所取代,當代年輕人對工作的熱愛也隨之消退。
「上班996,下班ICU」的高強度就業;社交軟體的出現,讓休息時間被侵蝕,每天處於「隱形加班」狀態;高度機械、重複的工作,讓個體更像是流水線上的螺絲釘,找不到存在感和工作的意義……
戴著打工人的面具,看不到確定性的未來,只剩飽受摧殘……對很多年輕人來說,一想到上班不是元氣滿滿,而是怨氣滿滿。
03
當然,這樣的局面也在悄然改變。更多「00後」大學生想的不再是找一份工打,而是擇一份就業。
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21大學生就業力報告》顯示,「00後」的就業去向呈多元化趨勢,不少「00後」選擇自由業、自主創業、慢就業等方向,以尋找自我價值。據統計,近三分之一的畢業生有從事自由業的打算。其中包括小龍蝦、螺螄粉、上門美甲、直播帶貨……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出路。
曾經的接班制,讓返城知青可以子承父業。如今,網際網路時代的數字靈工也給年輕人送上了新飯碗,諸如野生攝影師、情感博主、自媒體撰稿人等等,干好了都能養活自己。
不信你看六神磊磊,扔掉國社鐵飯碗,端上讀金庸的金飯碗,非但不用在體制內論資排輩,接高端廣告都接到手軟……
其實,上班也好,工作也罷。年輕人真正想要尋找的,是不負此生的一萬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