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大饑荒年代的城鄉時滯

作者: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發生了一場大饑荒,非正常死亡人數達3600萬(楊繼繩:《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按各省官方提供的人口數據計算,1958年,全國就有172萬人非正常死亡,1959年非正常死亡人數為475萬,至1960年達到頂點,非正常死亡為1109萬人。隨著落實救荒措施,以後非正常死亡人數迅速減少,1961年為300萬人,至1962年,全國絕大多數省份已基本走出饑荒,但個別省份如四川還在餓死人,全國總計仍有42萬人非正常死亡(同上)。用官方的數據計算的非正常死亡人數比實際要少,但反映的各年非正常死亡人數的變化趨勢是可信的。

由於城鄉分割,大饑荒從農村到城市有一個時間滯後;農村形勢好轉到城市形勢好轉也有一個時間滯後。我將前者稱為「順向時滯」,後者稱為「逆向時滯」。

除個別地方外,農村的饑荒最早發生在1958年冬天。而城市的飢餓發生在1959年的下半年,時差大約10個月。農村情況好轉大約在1961年秋後,城市生活好轉在1962年下半年,時差大約1年。1960年9月我從縣城中學考進了清華大學。到北京前,我已經餓了22個月了。入校後,比我高一個年級的同學說,1959年剛入校時伙食還很好,飯能吃飽,菜的質量也很好,有魚有肉。而當我們進校時,就只能半飢半飽了。1962年初,我回湖北,在漢口火車站附近一條小街上,有賣小吃的自由市場,雖然食品質量不好卻不要糧票。這種情況在北京是沒有的,我們高興地飽餐了一頓。1962年春,農村自由市場可以不用糧票買到價格較高的食品,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就不行。一般人經歷的大饑荒是三年,而我們這些1960年從農村考入大學的人,卻經歷了四五年。

「順向時滯」約十個月

糧食在農村下場到國家徵購,再由國家糧庫進入城市居民的廚房,需要一段時間。更為重要的是,政策是由在城市的人制定的,農村出現了饑荒,城市制定政策的人,總是要千方百計地防止農村饑荒向城市蔓延。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條件下,城市和農村的經濟本來是一體的,想防止農村饑荒向城市蔓延是不可能的。但是,城市人的種種努力,可以延遲城市饑荒的到來。所以,相對農村而言,城市的饑荒有一個時間滯後。大多數城市的飢餓晚來10個月左右,而首都北京時滯更長一些,大約有一年。農村大饑荒來臨時,由於時滯效應,城市還保持原來的狀態。這時,大批農民流入城市尋找食品充飢。四川作家東夫先生在他的紀實著作《麥苗兒青菜花黃——川西大躍進紀實》中,記錄了當時成都市周圍的農民湧入成都的一幕:

1959年7月,成都市的大街小巷、旅館車站、餐館、糖果鋪擠滿了農民,每日少則數萬人,多則十數萬人……他們想來吃一頓飯或買點可吃的東西回去。入夜,大批人蜷縮街頭露宿。據溫江地委和成都市委「動員農民回鄉聯合辦公室」統計,7月20日在西城區飯館吃飯的農民達53428人次,擠購糖果的7850人次。7月20日,香雪海飯店進餐人數3528人次,竹林小餐2706人次,東華飯館進餐人數2100人次,7月21日,香雪海飯店3331人次,竟成園4658人次。華陽勝利、桂溪、石羊等鄉「擋獲」進城購食品農民,查出餅乾1400斤,糖果400斤,麵包800多個,蔬菜2000斤,煤油20斤……

北京也發生過類似的情況。首都是全國保證的重點,到不得已的時候才會出現飢餓的情況。所以,北京的「時滯」到1959年底,比它周圍的天津、保定、石家莊還要晚兩個月。據記載:「1959年底,北京周邊城市在大小飯館已經實行了就餐收糧票制度,許多外地居民集中涌到北京,專程覓食就餐。一時間京城大小餐館門前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排長龍景觀,墮胎雲集,徹夜不散。從晚上開始排次日的早餐隊,早餐後又排午餐隊,午餐後又排晚餐隊,晚餐後又排次日早餐隊……循環往復。」(高智勇:《北京困難時期商品供應追記》)

到1959年底,農村和城市的饑荒「時滯」消失,城市糧食和副食品供應緊張起來,再沒有農民大批進入城市了。從此以後,農村和城市的飢餓同步,但飢餓程度農村甚於城市。

農村比城市好轉得早

由於1958年冬開始餓死人,1959年5月中共中央頒布了幾項對農村放鬆控制的政策,有些地方實行變相的包產到戶。1959年秋反右傾時,中共中央5月頒布的幾項政策受到批判,包產到戶受到打擊。1960年大量餓死人,各地又自發搞起變相包產到戶。為了緩解飢餓,1961年開始,各地又自發搞起包產到戶。1962年年中,全國包產到戶的生產隊已超過總數的20%,安徽達80%,甘肅、浙江、四川一帶地、縣超過70%。(黃崢主編:《共和國主席劉少奇》下,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年版)

農民稱包產到戶是「救命田」。有了「救命田」,農民自己千方百計增產糧食,農村糧食多了起來。1961年秋冬,多數省份的農村情況開始好轉,1962年更加好轉,由於開放了自由市場,農村有糧食上市。

據1962年8月20日糧食部辦公廳編《糧食工作簡報》第28期報導,不少地方糧食市場上市量由少到多,成交量由多到少,出現「剩市」。河南省魯山縣每天平均上市2000多斤,長葛縣每天上市5000多斤,葉縣和商丘每天上市1萬多斤。四川溫江縣雙流鎮每場上市3千至5千斤,成交70%至80%。各地副食品、代食品上市量也大,而且花色全,品種多。河北省糧食工作座談會分析,賣糧的80%是社員,10%是生產隊,10%是商販;買糧的50%是缺糧戶和災民,15%是城鎮非農業人口,20%是買生賣熟的,10%是商販。四川金堂縣調查,賣糧的60%是生產隊,40%是社員;買糧的70%是農村人口,30%是城鎮人口。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同舟共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30/1665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