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全球地緣政治大變,中國第一經濟大市將易主?

第一北京原本就是金融監管中心,「一委一行兩會」,全國性金融行業協會都在這裡。現在交易所的出現,不單單是進一步豐富了北京的資本市場層次那麼簡單,還有更重大的意義。

它讓中國第一次實現了金融監管中心與金融市場中心的歷史性迭合。這是上海夢寐以求又辦不到的事情,使得北京相比上海來說取得了巨大的優勢。

第二,之前中央批准北京設立自貿區,深化服務業開放的時候,就給了很多追趕上海紅利的政策,為北京鬆開束縛的手腳:

支持外商獨資企業申請成為私募基金管理人。

優先在北京市允許跨國公司設立外商獨資財務公司。

允許在京落地的外資銀行穩妥開展國債期貨交易。

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銀行參與境內黃金和白銀期貨交易。

支持具有一定規模、營運穩健的在京外資法人銀行申請參與公開市場交易。

允許外資銀行獲得人民銀行黃金進口許可和銀行間債券市場主承銷資格。

允許境外人士在北京市內申請參加中國相關職業資格考試(不含法律職業資格考試)。

支持境外評級機構設立子公司,並在債券市場開展信用評級業務。

允許境外知名仲裁機構經登記和備案後,在北京市特定區域設立業務機構,就國際商事、投資等領域發生的民商事爭議提供仲裁服務。

有了北交所之後,北京更是可以大幹一場。

如果未來北京的金融業因此大幅拉開跟上海的差距,那麼北京問鼎中國經濟第一城就更有把握了。

4

第二張反擊的牌,是工業。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自2014年吹響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號角之後,北京開始外遷大量的低端製造業、高耗能高耗水產業,工業增加值立馬停止增長,急速下墜。

每年一兩百億的體量在倒退,3747億元,3663億元,3385億元……

減量發展原則,就像一道無形的韁繩一樣,套在了北京工業的馬車頭上,北京製造業一時不知該何去何從。

本身從自然地理條件來看,北京發展工業就比上海要弱勢。

北京沒有大江大河,港口又在百公里之外。加之環境負載力等一系列約束性條件,北京並不適合發展占地面積大、用工需求大的大工業項目。

因此,在全國20個主要城市中,北京第二產業占比GDP常年低於16%,排名倒數第一。而上海作為全中國第一大工業城市,幾乎是把北京摁在地上摩擦的。

如今,又多了一道政策的天花板。所有人都為北京捏一把汗。

但是沒多久,奇蹟就出現了:

北京工業增加值的下滑趨勢僅僅維持兩年,便觸底反彈了,激增近一千億元至4200億元的水平。這兩年即便收疫情影響,也沒有掉下來。

為什麼會這樣?

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北京在拋離某些製造業的同時,也在全力往高精尖產業攀升。

以積體電路為例。北京發展這個產業其實並不具有先決優勢,甚至相比其他沿海城市更具有挑戰性。

我們知道,晶片製造有5000道工序,需要不斷的重複清洗環節,而且普通自來水還不行,需的用超純水,生產一枚2克重晶片需消耗32公斤水。

所以,台積電一天就要吃掉15.6萬噸的水,妥妥的吞金獸。以至於今年台灣省發生大旱,為了全力保障台積電的生產,當地停止了全島五分之一農田的灌溉。

業內流傳,用水量決定了全球晶片的產量。

而北京恰恰就是一個缺水性城市,若非南水北調,甚至都撐不起來兩千多萬的人口集聚。

北京大學原微電子所所長王陽元就曾斷言,「北京因其氣候條件和水質並不適合建造大規模積體電路生產線」。

但帝都就是帝都。

近年來北京由國資委出面,採用地方合伙人的模式主動創建了一系列相關企業,使得北京積體電路產業異軍突起,締造了不小的傳奇。

看下邊這張圖片。

北京國資委出資2.4億元,股權占比約48%的北方華創,迅速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高端半導體設備公司。

北京國資委出資52.8億元,股權占比約16%的中芯北方,2016年投產,是全國產能最大的12英寸晶圓代工廠。

北京國資委出資12億元,股權占比約45%的屹唐半導體,2018年投產,其干法去膠設備、快速熱處理設備市占率分別為全球第一、第二。

北京國資委出資20億元,股權占比約66%的國望光學,是中國超精密光學鏡頭的扛鼎者,研發出28nm節點的ArF浸沒式光刻鏡頭。

……

為了這8家企業的創立,北京至少投入了200億元,這還不包括政策獎勵補貼等。投入雖高,但效果也很明顯。

經過幾年的努力,北京實現了除光刻機整機以外的其餘所有關鍵積體電路設備國產化布局,是中國實現進口替代的最大希望。

再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北京依託於原現代第一工廠及土地資源,引入理想汽車全球旗艦工廠;在武漢、合肥、長春、天津等汽車城的激烈爭搶中,順利拿到小米汽車總部……撬動了智能化汽車的產業化。

或許正是因為不斷的轉型升級,北京的工業才順利挺過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陣痛,逆襲上揚。

5

第三張牌,是航運。

每一個想要成全球城市的大城市,都希望控制貿易網絡,成為海內外的貿易樞紐門戶。

儘管北京沒有大江大河經過,水運也依賴於天津港,但是在21世紀初,北京就提出要將物流業打造成支柱產業,建設成為國際商貿中心城市。

09年北京制定八大產業振興計劃,物流業便赫然在列。

可是隨著北京疏解任務的提出,全國性、區域性的批發市場、物流基地都被列入緊限名單,北京的國際商貿中心的夢,一夜夢碎。

於是北京另闢蹊徑,拉上廊坊建設大興機場,藉助別的城市地盤「超車」。

早在1999年,上海就隨著浦東機場的落成為中國第一座雙機場城市。2010年為迎接世博會改造虹橋機場後,上海更以4座航廈、6條跑道笑傲全國。

同時期的北京只有1座機場、3座航廈、3條跑道。

2016年12月12日,對於中國民航業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上海繼倫敦、紐約、東京、亞特蘭大之後,成為全球第5個入列億級航空城市俱樂部,並讓中國成為世界第4個擁有年吞吐量超過1億人次城市的國家。

全球化時代,大量高端商旅和高附加值貨物需要依賴航空運輸,機場客貨流指標是衡量城市影響力的最重要標誌。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智谷趨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125/1675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