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混合型戰爭研究專家:共產主義的黑暗源頭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年的《神聖家族》(The Holy Family)中寫道:「1789年從『社會聯誼會』(Cercle social)開始的革命運動,……至巴貝夫的密謀暫告失敗,使得巴貝夫的朋友邦納羅蒂在1830年革命後重提共產主義觀念。這種持續發展的思想,就是新的世界秩序的思想。」據《共產主義黑皮書》,僅僅歷經一個多世紀,這種新的制度就造成1億多人非正常死亡。

法國畫家讓—皮埃爾‧胡埃(Jean-Pierre Houël)的畫作,描繪了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初攻占巴士底監獄的場面。(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如果你要問共產主義的源頭,大多數人會說是《共產黨宣言》的作者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不過,如果你去問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可能會回答,第一個共產黨革命者是弗朗索瓦-諾埃爾‧格拉克斯‧巴貝夫(François-Noël『Gracchus』 Babeuf)。而假使巴貝夫今天仍然在世,問他信仰的根源,他大概會這樣回答:「嗯,這說起來有點複雜。」

1794年7月28日,法國政治家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 Robespierre)被送上斷頭台,結束了法國大革命時期激進派政治團體「雅各賓俱樂部」的專政。

隨著羅伯斯庇爾被處決,其「恐怖統治」(Reign of Terror)也宣告結束,這是法國大革命中暴力血腥的時期,其間有16,000多人遭斬首;而由於監禁、自殺、流亡、內戰等原因,實際死亡人數遠不止於此,據英國學者內斯塔‧韋伯斯特(Nesta Webster)的《世界革命》(World Revolution),雅各賓專政共造成30萬人死亡。

羅伯斯庇爾之死,讓下面眾多激進派人物陷入混亂,其時,巴貝夫登上了歷史舞台。據牛津大學現代史教授大衛‧普里斯特蘭(David Priestland)所著《紅旗》(The Red Flag: A History of Communism)一書,「巴貝夫譴責羅比斯庇爾背叛法國工農,他本人成為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領導人。」

「按照巴貝夫的設想,貨幣要廢除,人們必須將所有勞動成果交到集體倉庫,由集權政府重新分配。」

巴貝夫的目標是推翻革命的法蘭西督政府(French Directory,1795—1799),按社會主義的新思想設計新制度,以此恢復雅各賓派的「平等共產主義」政權。

弗朗索瓦‧諾埃爾‧格拉克斯‧巴貝夫(1760—1797)被認為是第一個共產主義革命者。該圖出自法國歷史學家嘉洛瓦(Léonard Gallois)1846年一本著作的插圖。(公有領域)

普里斯特蘭寫道,巴貝夫「抨擊私有財產,比他在雅各賓派執政時還激烈」,他也放棄了僅靠土地法就能帶來「絕對平等」新局面的想法。

按照巴貝夫的設想,貨幣要廢除,人們必須將所有勞動成果交到集體倉庫,由集權政府重新分配。

巴貝夫從他所謂「溫和的雅各賓主義」中吸取教訓,也注意到羅伯斯庇爾在其恐怖統治中處處使用暴力。巴貝夫尋求建立一種更極端的制度:通過暴力革命來控制和強化權力意志。

據《法國大革命史詞典》(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巴貝夫在1795年2月因「煽動叛亂、謀殺和瓦解國民議會」入獄,期間密謀成立「平等陣線」(Conspiracyof theEquals,又稱平等會、巴貝夫密謀等)。書中提到,其身邊的密謀者包括監獄囚犯中的「前恐怖分子」和「新恐怖分子」日耳曼(Germain)、波德森(Bodson)、德邦(Debon)和邦納羅蒂(Buonarroti)等,其他激進分子也很快加入其中。

不過,沒有等到巴貝夫在1796年5月11日實施武裝起義,督政府就聽到了風聲。5月10日,他和許多密謀者一同被捕,經過兩個月的審訊,許多人被判處死刑。

巴貝夫在1797年5月27日被送上了斷頭台,但他的理論卻由活下來的密謀者菲利波‧邦納羅蒂(Filippo Buonarroti)繼承,後者著書記述了這場失敗的運動。

在巴貝夫思想的影響下,秘密社團「流亡者同盟」(League of Outlaws)很快在巴黎興起。據普里斯特蘭記述,德國裁縫威廉‧魏特林(Wilhelm Weitling)在1835年抵達巴黎後加入該社團,很快成為「1840年代最有名的共產主義者之一」。

按普里斯特蘭的說法,魏特林沿襲了巴貝夫關於暴力革命、強制執行平等、消滅私有制的思想,參合他心中的「基督教末日景象」。在其領導下,「流亡者同盟」於1836年更名為「正義者同盟」(League of the Just)。

當時的歐洲有多個激進社團,很多公眾人物與報紙都在宣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新思想。特別是在19世紀的巴黎,前後發生了多次起義。

「正義者同盟」參與了1839年布朗基(Louis Auguste Blanqui)「四季社」的起義。之後,魏特林成為第一個共產政權「1871年巴黎公社」的領袖,發起了一場大規模的殺戮和破壞,短短兩個多月內就屠殺了幾十萬人,毀掉了巴黎及城中文物古蹟的四分之一。

不過,早在巴黎公社之前,共產主義就開始在社會上生根。基於國家強制實施平等和無休止鬥爭的現代共產主義,其早期源頭可追溯到秘密黑幫「光照幫」(Illuminati)。(參閱»龍延:挖出共產黨的根)

1839年「四季社」起義失敗後,「正義者同盟」被迫遷到倫敦,並於1840年建立「德國左派工會勞工教育協會」(Educational Society for German Workingmen)。在1847年6月的一次大會上,「正義者同盟」與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年前建立的「共產主義者同盟委員會」(Communist Correspondence Committee)合併,組成了由兩人領頭的「共產主義者同盟」(Communist League)。隨後,馬克思和恩格斯整理編寫出了《共產黨宣言》,並於次年發表。

這份《共產黨宣言》後來成為現代共產政權的綱領性文件,不過,據伯納德‧摩斯(Bernard H. Moss)的《馬克思與法國永久革命》(Marx and the Permanent Revolution in France)一書記載,那時這只是「為一個小幫派草草編出的小冊子」,並沒有馬上引起重視。按照摩斯的解釋,在1848年,「宣言中的絕大部分思想在受薪階級的民主派人士中都已司空見慣」。

然而,隨著馬克思、恩格斯知名度的增加,「宣言」傳播得越來越廣。這本簡短綜合的小冊子,可以用來向不讀馬、恩其它著作的人進行宣說。

馬克思、恩格斯扮演的另一個角色,是將當時各國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整合在一起——他們最先嘗試的是聯合「德國工人俱樂部」(German Workers』 Club),隨後又建立了「國際工人聯合會」(Workingman’s Association),即「第一國際」。

其間,馬克思和恩格斯希望建立一種統一的理論,也就是深深根植於法國大革命的共產主義。為了他們自己的極權主義等級制不受挑戰,他們熱切呼籲摧毀一切等級制度,就如法國大革命那樣,致力摧毀家庭、財產、貴族和宗教。

雖然《共產黨宣言》看似在宣揚平等、共享這樣的崇高理念,實質上,其宣揚的思想對人類卻是災難性的。「宣言」提出,「共產主義要廢除永恆真理,它要廢除宗教、道德」。

「宣言」否定傳統美德和個人責任,代之以一個高度集權政府,這個政府強制摧毀一切社會結構,並將新的無神論和階級鬥爭體系強加給所有國民。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年的《神聖家族》(The Holy Family)中寫道:「1789年從『社會聯誼會』(Cercle social)開始的革命運動,……至巴貝夫的密謀暫告失敗,使得巴貝夫的朋友邦納羅蒂在1830年革命後重提共產主義觀念。這種持續發展的思想,就是新的世界秩序的思想。」

據《共產主義黑皮書》,僅僅歷經一個多世紀,這種新的制度就造成1億多人非正常死亡。(待續)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130/1677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