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烏克蘭,賣國無門

自2014年烏克蘭危機後,這個國家就成了國際新聞的常客,但這些新聞對烏克蘭而言都不太友好。

近來,烏克蘭東部地區形勢越發緊張,親俄民兵武裝與烏政府軍衝突不斷。烏克蘭國家通訊社多次表示,俄羅斯已經在俄烏邊境部署了十萬大軍,密謀進攻烏克蘭。

對此,俄方雖然予以否認,但普京多次揚言絕對不能接受烏克蘭加入北約,稱「這是俄羅斯的紅線」。

儘管兩國開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曾是世界第三大核武器持有國的烏克蘭,是怎麼淪落到如今這般田地的?

第聶伯河,兩烏天塹

由於歷史原因,大致以第聶伯河為界,烏克蘭東西部在語言、文化、宗教等方面都有較大差異,這給烏克蘭今日的分裂埋下了隱患。

烏克蘭東部地區盛產煤炭,從沙俄到蘇聯時期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工業基地。哪怕在蘇聯解體後,烏東地區(尤其是哈爾科夫、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三州)仍然是白俄羅斯和俄羅斯工業配套鏈條上的重要一環。

較高的工業化都市化程度,讓烏東較烏西地區富裕。由於受俄羅斯影響很深,這裡的人普遍信仰東正教,講俄語。

與以重工業起家的東部地區相比,烏克蘭西部主要以農牧業為生,生活水平相對較低。在歷史上,烏克蘭西部長期被波蘭-立陶宛聯邦統治,有著深厚的天主教文化背景,講烏克蘭語和波蘭語的人明顯更多,在政治傾向上更是親歐反俄。

可以說,一旦雙方在利益訴求上有分歧,且政府無法調和東西兩邊的利益分配,就很容易導致街頭抗議和一系列示威活動。如此,烏克蘭的疆域就決定了國內外勢力都極有可能利用其國內矛盾,來實現本國的利益訴求。

歐美國家的想法相對直白——將儘可能多的國家拉入自己的陣營,在歐洲和中東地區打造一張針對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包圍網,徹底堵死俄羅斯的地緣緩衝空間。因此不惜花大力氣在東歐和中亞多國策動顏色革命,而烏克蘭只是這個鏈條上的一環罷了。

對俄羅斯而言,事情則要稍微複雜一些。

蘇聯解體後,北約東擴的腳步晝夜不停,反導系統已經架到了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如果烏克蘭再投入西方國家的懷抱,那麼俄羅斯漫長的陸地國境線將再無屏障,不得不直面西方國家黑洞洞的槍口,所以必須要有一個緩衝帶。

此外,克里米亞半島始終是俄國人的心頭肉——1954年,尼基塔·赫魯雪夫為了彰顯俄烏友好關係,大筆一揮,將克里米亞州劃歸到烏克蘭名下。蘇聯解體時,由於美國主張各加盟國應維持原有的邊界,因此克里米亞也被烏克蘭人名正言順地拿走了。

這就導致俄羅斯人必須坐看烏克蘭掌控亞速海的絕大部分海岸線,並且塞瓦斯托波爾這一黑海良港不再屬於自己。

這讓自葉卡捷琳娜大帝時期便極為重視黑海制海權,並極度依賴黑海-土耳其海峽-地中海航路與歐洲進行貿易的俄國人非常難受。

最後,因為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反俄,所以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陸地物流(包括貨物和天然氣、石油)相當依賴烏克蘭。從俄羅斯出發,由烏克蘭向西,可經斯洛伐克、捷克到達德、法兩國,向南可經羅馬尼亞進入巴爾幹半島。

可以說,俄羅斯只要牢牢地把握住烏克蘭,就掌握了自己的貿易生命線。因此,對俄羅斯人來說,烏克蘭(至少是烏克蘭的一部分)是絕不能逃出自己手掌心的。

歐美作孽,烏人買單

基於以上考量,在2014年烏克蘭街頭抗議升級為顏色革命後,俄羅斯派兵進駐克里米亞將其併入俄聯邦,同時支持烏東民兵武裝與政府軍對抗的做法,也就不顯得奇怪了。

占領克里米亞後,俄羅斯人展現出了驚人的效率,僅用了4年時間就在連接亞速海和黑海的刻赤海峽上修建了一座長達19公里的公路鐵路兩用橋(即刻赤海峽大橋),基本控制了海峽的通行權。

2018年11月25日,烏克蘭海軍的三艘軍艦在試圖通過刻赤海峽,以回到自己位於馬里烏波爾的母港時,因沒有遵守俄方規定而遭到了警告。隨後,俄海岸警衛隊展開炮擊,並俘虜了三艘船隻和船上的24名水手。

雖然這事兒最後以俄方釋放全部人員、送還艦隻告終,但仍可視為俄羅斯對亞速海和刻赤海峽宣誓主權之舉。

此後,在通行權被俄方完全掌握的情況下,烏克蘭的亞速海海岸線基本失去了戰時價值,只在「俄方認定的和平時期」擁有自由通航的權利。

而在擁有大量黑海海岸線的克里米亞被割走,另一個擁有漫長黑海海岸線的敖德薩州也有親俄勢力的情況下,烏克蘭曾經漫長的出海口現在只剩下尼古拉耶夫和赫爾松兩個州還算可靠了……

雪上加霜的是,位於烏克蘭西南部的鄰國摩爾多瓦,同樣有一個謀求加入俄羅斯的地區——「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就是中文網際網路上說的「德左」。

這個地方長期有超過1000名俄軍駐紮。可以說,除去戰亂不休的東部,烏克蘭南方的安全同樣難以得到保證。

不過這還沒完,烏克蘭曾經最忠實的盟友、重要的北方鄰國白俄羅斯也在歐美的一套騷操作下,不得不與自己「割袍斷義」了。

烏克蘭危機爆發後,烏克蘭與白俄羅斯始終保持著不錯的關係,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堅持認為克里米亞屬於烏克蘭,不承認俄羅斯對其的「非法占領」。

這是因為,盧卡申科自己就是烏克蘭族。另一方面,是克里米亞事件後,他擔心白俄會被俄羅斯以「俄白一體化」的名義實質性吞併。因而一改往日親俄的態度,選擇與烏克蘭、波蘭、波羅的海三國、歐盟以及美國改善關係,並在外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如果事情這麼發展下去,那烏克蘭的北面至少還是安全的。但在2020年的白俄羅斯總統大選中,歐洲多國宣布不承認盧卡申科勝選,還公然為白俄羅斯國內的反對者提供支持,企圖將反對示威升格為顏色革命,一舉推翻盧卡申科。

這種情況,迫使盧卡申科不得不再次向普京求援。俄羅斯介入後,白俄國內的騷亂很快平息。終於意識到誰才是老大哥的盧卡申科迅速轉變外交方針,重新投到了俄羅斯的懷抱中,從而導致白烏關係遇冷。

12月1日,盧卡申科通過官方渠道發聲,承認克里米亞為俄羅斯領土,並計劃在不久之後出訪克里米亞。這無疑是烏克蘭方面絕對不能接受的。

時至今日,烏克蘭已經陷入了北、東、南三面包圍網,只剩下與歐盟接壤的西面國土稍稍安穩些。但歐洲人和美國人的保證,真的那麼可靠嗎?

戰和兩難,進退失據

與其說烏克蘭想要積極擁抱西方國家,倒不如說烏克蘭現在只剩這一條路可走了。

2014年以來,烏克蘭政府一直在謀求兩件事:一是加入歐盟,從而享受歐盟對落後國家的高額補貼;二是加入北約,通過「集體防衛」原則確保俄羅斯不敢進攻自己的國土。

但在歐洲人眼裡,烏克蘭已經是一朵榨不出更多油水的明日黃花。一方面,相較於來自中東和北非的穆斯林移民,歐洲各國(尤其是較為保守的波蘭和匈牙利)更願意接受文化差異不大、相對「知根知底」的斯拉夫人,因此大力引進烏克蘭的青年勞動力。

另一方面,又不願冒著得罪俄羅斯的風險,接納烏克蘭加入歐盟和北約,所以嘴上支持烏方立場,但卻沒有任何實質性行動。

最近,德國新任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與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的發言,就表明了歐洲的立場——支持烏克蘭加入歐盟,但前提是烏克蘭必須收復頓巴斯和克里米亞地區。

而北約將繼續支持烏克蘭,但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想法不切實際,且「集體防衛」原則不適用於烏克蘭。那麼,烏克蘭有實力從俄國人手裡拿回克里米亞和頓巴斯嗎?不用說,相信大家心裡都有數。

另一邊,美國對烏克蘭的態度就更值得玩味了。9月2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訪美,在向華府尋求更多援助的同時,也多少帶點試探的意圖——美國剛放棄了自己在阿富汗扶植了近20年的「盟友」,又宣布不再制裁俄羅斯為向歐洲輸送天然氣而修建的北溪二號管道,而這條管道將讓烏克蘭損失大筆天然氣通行費。

這次國事訪問中,澤連斯基收穫了兩份禮物:一份是美國總統拜登承諾將在去年3億美元軍事援助的基礎上,再增加6000萬美元的預算。另一份則是由美國「烏克蘭國會核心小組」的成員,國會眾議院議員馬西·卡普圖爾贈送的書籍《輕度顱腦損傷》。

儘管完全不看好烏克蘭的價值,可歐盟和美國對其滲透一點兒都不少。自上一任總統波羅申科時期起,烏克蘭先後成立了國家反腐敗局(NABU)、國家預防腐敗局(NAPC)、國家反腐敗專門檢察院(SAPO)、國家最高反腐法院(HACC)四個「反腐敗機構」。

這些機構完全被美國和歐盟掌控,成了他們干涉烏克蘭內政的工具。比如,最高反腐敗法院院長乾脆就由英國人出任。

最離譜的是,烏克蘭國家反腐敗局被美國民主黨操控。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還指控川普的競選主任收了烏克蘭政黨的黑錢。而在美國共和黨控制下烏克蘭國家預防腐敗局,則在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指控拜登父子拿了烏克蘭天然氣公司的賄賂……

美國兩黨之間的政治鬥爭在烏克蘭國土上以反腐名義進行,問題是烏克蘭政府又兩邊都得罪不起,只能按照美國人的要求進行「調查」。

可以說,如今的烏克蘭政府陷入了一個逃不出去的怪圈——開打,憑自身實力是沒法和俄羅斯剛正面的;講和,不僅烏克蘭民族主義者不答應,希望繼續在俄羅斯邊境挑事兒的歐美國家也不會答應,只能這麼僵持著。

而不斷地衝突就相當於在給烏克蘭持續放血,國力只會越來越衰弱。從今天的烏克蘭身上,似乎能得到一個問題的答案。

問:有什麼是比政府賣國更可怕的事情?

答:國家賣不上價錢。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戰忽智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16/1684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