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英國獨居老人12年沒清理院子,植物瘋長甚至吞沒三輛車

有些人聽說後很高興,比如郵務士,

看到院子開始變乾淨,郵務士的態度也變了,

「之前他的院子根本進不去,甚至都走不過去,所以沒法給他投件,現在好了。」

更多居民都表示,看著Christopher的院子變乾淨了,心裡卻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他們擔心是他們的議論給了老人壓力,他才不得不收拾院子,放棄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

而且之前的12年,有人議論,卻沒有人肯主動幫他,他被整個社區忽視了。

一位五個月前剛搬到那片社區的女子,跟Christopher並不熟,幾天前才第一次跟他說話,女子在被採訪時說,

「我第一次和Christopher說話,他就說想把院子裡亂糟糟的花花草草都砍掉。」

「他人太好了,但沒有什麼家人,就一個人住在這兒。」

「他需要弄一個大垃圾箱來收拾這些花草,但僱人幫忙太貴了。」

「他想解決這個問題,但這個任務對他來說挺不容易的。」

「他很傷心,聽了別人說他的那些閒話,他覺得很難受。」

女子也看見Christopher前兩天在收拾院子了,

「他周日和周一都在院子裡修剪,他的一個親戚跟丈夫也來幫忙了。」

「Christopher跟我說他今天想接著砍樹拔草,可是因為後背疼,他今天只能在家休息。

「他沒能按計劃繼續,我替他難過。」

了解前因後果之後,這位女鄰居既後悔,也想為Christopher多年來的經歷打抱不平,

她覺得社區居民都太冷漠了,忽視了這位需要照顧的老人。

「他為人那麼善良,做過不少助人為樂的事,但現在他需要人幫助的時候,卻沒人關心。」

「人們到他的院子前,拍幾張照片就走了。」

「有時候人們需要幫助,但經常不知道向誰求助,這本身就是件難事。」

「很可惜,Christopher是一個人住,周圍根本沒人能幫他。」

「他也明白院子很亂不好看,我們不應該只看表面就對他說三道四。」

「我們應該幫他的,如果他願意,我也想去他家幫忙。」

「我知道他需要幫助,但他又不喜歡求人,不想給任何人添麻煩。」

社區里另一位女鄰居看到Christopher連著兩天整理院子,也覺得有些不是滋味。

「他把那麼多花草都砍掉了,這讓我覺得心裡很不舒服,我感覺他是因為大家的壓力才這麼做的。」

「他跟另外兩個人在那兒幹活,我去問過他們需不需要幫忙,他們說自己能搞定,周日一整天他們都在忙活。」

「不清楚他還得弄多久,他拿房頂沒什麼辦法,因為有鳥在屋頂築巢了,有海鷗、烏鶇、麻雀之類的,不能打擾那些鳥。」

「我覺得對於我們社區來說,這是一個奇恥大辱。」

「我在這兒住了12年,那棟房子一直是綠色的,是一片綠洲。」

「看到他們把那些植物都砍了,我挺難過的。」

在那片社區住了22年的85歲老太太Rita Turner說,

「我真高興人們終於想起來應該幫幫他了。」

「他一直讓流浪漢睡在麵包車上,我們都能看見流浪漢早上從那兒離開,幾乎每天都是。」

「現在是人們該做點兒什麼的時候了。」

「我已經好幾年沒看見他了,都擔心他出事了。」

Christopher的一位朋友也說,他這個人其實很好,做過不少善事,

他總是把自己打理得乾淨整潔,對人彬彬有禮,就是不太跟人交流。

「他住在那兒有些年頭了,有點兒像隱士。」

「那是他的房子,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不用管別人怎麼說。」

這兩天,Christopher的事也被一些英國媒體報導了,

網友們看了他的故事,比起替他高興,更多人在替他傷心和不平,

甚至從那些鄰居的話了,讀出了自私和虛偽。

所以他就是被鄰居們欺負了,

他們跟他住在一起那麼多年,從來沒人給他足夠的關心,而是把這個「故事」講給媒體。

還是在那裡住了5個月的人表現出一些人性,意識到他有困難並想幫助他。

附近的男人們幹啥去了,怎麼就不能主動一起幫他把院子清理一下呢。

有卡車的人可以把清理出來的東西運到垃圾場。

他們說他像隱士——有他們這樣的鄰居,難怪他會那樣。

他們應該為聯起手來欺負一位老人家感到害臊。

竟然沒有一位鄰居幫助他!!真丟人。

我本人今年就要70歲了,但如果我的一個鄰居有這種處境,我會盡力替他爭取支持並提著我的鋸子去他家。

「鄰居們說他們怎樣為他『感到難過』,因為他被社區忽視了」!?

說這話的不就是社區里忽視他的鄰居嘛!

哦,照他們的意思,是其他人忽視了他...不是他們自己忽視的!

鄰居們從來沒有幫過他???

他們說為他感到難過,說讓他失望了,但那麼多年了都沒人幫他收拾院子??

真是英國好鄰居啊......

當有人像這樣生活時,那就是一種呼救啊......快向他們伸出援手吧。

一位老人,一個院子,

讓人看到的都是人情冷暖......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英國那些事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01/174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