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叮咚:沒搞對烏戰爭總動員,普京開始為戰敗留後手

作者:

在俄烏戰爭緊張時刻舉辦「衛國戰爭勝利」77周年紀念閱兵式之際,外界曾瘋傳俄羅斯總統普京或在當天進行戰爭總動員。然而一周過去後,俄烏前線並未發生什麼有利於俄方的戲劇性的變化,更毋庸說克里姆林宮進行新的大規模的戰爭動員。

相反,俄軍在第一階段出現的指揮失靈、後勤不繼、作戰策略落後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在第二階段進一步趨於嚴重,黑海艦隊兩艘大噸位艦隻受重創,俄軍總參謀長前線親自督戰遇襲後受傷,以及在圍困已久的哈爾科夫市的全面潰敗,都一再暴露俄軍的短板和低能,凸顯出克里姆林宮高估自身軍事實力、低估對手抗戰決心及國際社會的支援力度,產生了致命後果。

事實證明,莫斯科在對烏戰爭第一階段遭遇重挫,不得不進行戰略退卻,收縮戰線於烏東南部,轉入戰爭的第二階段,並打通其與克里米亞半島的陸上通道,以連成一體,效仿2014年「故事」,予以整體吞併,以確保在這場戰爭中獲得有限成果、體面退場的打算,隨著戰事的推進,再次變得遙遙無期。

俄羅斯駐美大使安東諾夫在本月14日接受媒體訪問中表示,俄方明確告知美方,莫斯科不會在烏克蘭「投降」,並強調莫斯科堅信,最高統帥為俄羅斯制定的所有任務都將徹底完成。

普京的「御用發言人」佩斯科夫本周二同樣堅稱,克里姆林宮相信,俄羅斯將在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中取得勝利並達成所有目標,「我們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

安東諾夫的話引起公眾輿論熱議,在戰爭接近三個月之際,俄方首次提到了「投降」的前景,這是不同尋常的。在開戰之前和之初,莫斯科的字典上就不存在「失敗」或「投降」這樣的詞語,現在公然討論「投降」問題,顯示出莫斯科清楚地意識到俄烏在戰場上的地位的關鍵性逆轉,戰敗已經變成一個現實的可能。

佩斯科夫有關「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願景反映出莫斯科的核心圈子開始意識到現狀有多麼「壞」。

無論是普京及其親信圈子,還是整個國際社會,包括超級大國,一貫地都是傾向於高估莫斯科的實力和能力,低估基輔的實力和反抗,這不僅表現於開戰之前和之初,更表現於當前。

消息稱,美國情報界正在進行內部審查,為什麼會得出俄軍將很快占領基輔的錯誤結論,由於嚴重低估了烏克蘭軍隊能夠抵禦俄羅斯軍隊的時間,美國、北約和西方在支持烏克蘭反抗莫斯科問題上最初相當無力,以至於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抱怨,西方已經拋棄了基輔,並近乎哀求克里姆林宮給予談判解決問題的機會。

然而俄烏戰爭的實際情況推翻了美國情報界的結論,戰爭已經接近三個月,烏克蘭站住了腳跟,而俄羅斯的失敗變成可能。

稍早前,澤連斯基提出俄烏重開談判的新的條件是,克里姆林宮必須命令俄軍撤回到2月24日俄烏邊界線以外,才能重啟談判,而且莫斯科必須保證,不在對馬里烏波爾市的圍困中消滅殘餘守軍和平民。

烏克蘭外長庫列巴5月16日在接受德媒訪問時指出,烏克蘭的鬥爭變得更加激烈,在與俄羅斯的談判中的立場也變得更加強硬。

在戰爭形勢總體有利於基輔的背景下,澤連斯基當局明顯提高了談判要價,而且圍繞抗俄戰爭的目標設置,也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烏方不僅謀求有效掌握頓巴斯地區的主權,而且也確認將收回已被俄方吞併八年的克里米亞半島。

正如我們此前判斷的,俄羅斯進入「戰略守勢」。從當前的戰爭情勢看,在對烏展開「閃電戰」,試圖掌控基輔最高當局、變更政權並扶植親俄勢力當權,以及其後對烏全國重要城市展開的全面攻勢相繼失敗後,進入戰爭第二階段的克里姆林宮應該無心,也無力擴大和升級戰爭,發起新的戰爭總動員,並在很大程度上開始從心理上逐步適應戰敗的前景,避免進一步激化衝突事態,特別是在一些戰爭中的敏感問題上表現得低調,富有彈性,預留空間和餘地,為最不利的情況下以和平談判終結戰爭準備一條路徑。

俄烏通過談判在戰爭中戰鬥最激烈的馬里烏波爾市達成一項新協定,同意在當地實行「靜默模式」,讓受傷的烏克蘭士兵撤離馬里烏波爾亞速鋼鐵廠。

烏克蘭最高軍事指揮部授權位於馬里烏波爾市的烏克蘭殘餘守軍拯救受傷士兵生命,並與俄方達成協定,意味著獲得總統澤連斯基的批准。

克里姆林宮在此前圍繞是否停止進攻馬里烏波爾市反反覆覆改變主意之後,最終還是決定與烏方就開闢人道主義走廊,准許受傷烏軍士兵撤離,達成協定,體現出莫斯科最高當局採取了妥協的態度,默認了澤連斯基提出的、以不消滅馬里烏波爾市的烏克蘭殘餘守軍和平民為前提條件開啟新的談判的聲明,為俄軍戰敗必須以和平方式終結戰爭,留個後手。

針對芬蘭和瑞典這兩個地緣戰略地位於俄極為重要的國家申請加入北約,克里姆林宮也表現出罕見的低調,普京的態度與對烏開戰之前,甚至第二階段的戰爭開啟之際,都有明顯的不同。

普京說,俄羅斯和這兩個國家(指芬蘭瑞典)間沒有問題,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通過這些國家加入(北約)的擴張並不會對俄羅斯構成直接威脅。克里姆林宮主人的這番話可以理解為,他不會為它們加入北約這樣的事實完成之際對其開戰,或者發動軍事攻擊,或者採取任何可能導致衝突的行動,而後面的話「(假如北約)將軍事基礎設施擴展到這些國家」會引起俄羅斯的回應,則相當於自找台階下,即便如此,莫斯科的回應也要根據北約的軍事部署對俄羅斯的威脅來「評估」。

懂得語言藝術的應該清楚,當克里姆林宮如此低聲下氣地對一個威脅事態作出如此反應時,就相當於說,它絕不會為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甚至北約進行一些軍事部署而有什麼實質性的軍事回應。

這與克里姆林宮早前的態度簡直就是霄壤之別——直到戰爭中程階段,莫斯科仍習慣於向國際社會發出高調的擴大戰爭或進行包括核武器在內的致命攻擊的威脅。

這同樣顯示出,克里姆林宮已經明顯感到失敗的氛圍,並停止了進一步挑釁的可能性,甚至為戰敗這種最終結果做準備。

第三個重大表現,我們在第二條中已經提及,就是俄羅斯從普京的親信到較低階的官員,有關對外發動核攻擊或擴大戰爭的威脅在近期突然明顯淡化,甚至消失了。

他們開始頻繁地指責烏方無意真正的談判,指責美國嘗試對駐美使館官員勸降,並開始願意接受此前連聽都不想聽的外國首腦、重要官員的電話,比如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朔爾茨以及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等。

形勢比人強,即便是曾為政治強人的普京也不得不面對現實。在當政二十來年的大多數時候,他都以精明的政治人物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假如他沒有足夠的才幹,就不可能掌權達20餘年,而且迄今仍在民調中贏得多數支持。

正因如此,我們曾從地緣戰略技術的角度,給予其比較高的評價,但長期獨掌最高權力且無必要制衡,可能真的會損害一個人的政商,至少,在戰前俄羅斯的戰略環境趨於明顯改善的情勢下,克里姆林宮卻在沒有充分調查研究的情況下發動對烏戰爭,是一個明確的戰略失誤,導致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後果:不僅嚴重傷害克里姆林宮領導人,而且對俄羅斯的發展進程帶來致命影響,這是所有人——包括普京本人——所始料未及的。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亞歐視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18/1749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