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梁建章:和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算算防疫政策的生命帳

作者:

 

 

對於過去兩年在防疫上半場跑贏的中國來說,如何在進入下半場之後重新計算不同政策對於人均壽命的正負影響,是一件必須儘快進行科學論證的事情

近日,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在2022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表示,中國過去兩年的防疫,相當於讓每個中國人的人均壽命增加了十天,並論述1%的人均消費增長能提高每年10天的生命。

這種估算的思路非常值得鼓勵,終於有經濟學家把防疫政策對於經濟和死亡率的影響,量化成用對人均壽命的影響。只有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才能在經濟成本和生命代價之間尋找平衡,而不是空喊「不惜一切代價追求零感染」。

李教授的思路,跟我之前發表的那篇文章其實很接近。我在《生命損失最小化的防疫策略》一文中分析,假設病死患者的平均壽命是70歲(假設患者原本正常的平均壽命是80歲),那麼平均每個病死患者會被縮短10年的壽命。

對於一個人口死亡率在萬分之5左右的病毒來說,對於人均壽命的影響是10年(3650天)X萬分之5,也就是1.8天。按照過去兩年不同毒株在不同疫苗接種率國家所產生的不同死亡率,可以計算不同情形下對於人均壽命的影響。

美國在前Omicron變種時期,由於Trump時期一些反科學、反疫苗的宣傳,導致很多美國人不願意戴口罩,疫苗接種率也比較低,所以成了個抗疫差等生。美國在兩年時間裡死亡了一百萬人,死亡率約萬分之30,也就是人均壽命減少了10天左右,和李教授的估算大致相仿。

和美國相比,中國在前Omicron時代採取了成功的封控政策,以很小的代價避免了人均壽命差不多10天的損失。可以說,中國在防疫的上半場跑贏了美國10天。

但在進入下半場之後,今年的抗疫環境變了,Omicron的病死率只有原來的1/5。尤其在疫苗普及以後,致死率更是只有原來的1/10。所以原來嚴防死守的收益,可能會從10天降到1天。

而與此同時,Omicron的傳播力卻大大加強,很多地方不得不採取封城這樣的極端措施,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按照粗略估計,僅僅4月和5月就會造成萬億級的損失。如果每月損失相當於全國GDP的1%,那麼按照李稻葵教授的估計,1%的消費損失也就意味著人均壽命減少10天。

在我這裡,估算其實會相對保守。我在《生命損失最小化的防疫策略》一文中指出,通過對於各國歷史數據的研究,來分析平均預期壽命和人均GDP的關係。人均收入越高的國家,其人均壽命就會越長。因為富國更有能力和意願在醫療、基礎設施和環境治理等方面進行投入,從而降低死亡率和提高人均壽命。

從數據上來看,人均收入減半,人均壽命減少1-3年;中國2010年的人均GDP是2020年的45%左右,預期壽命相比減少了2.5年。非常保守的估計,人均收入減半,人均壽命減少1年。換算一下,人均GDP每減少1%,人均壽命就會減少5天左右。

那麼最近嚴防死守的政策會造成多少的經濟損失呢?

首當其衝的是占GDP近50%的服務業。其中餐飲,旅遊,文化產業遭到毀滅性打擊,以航空酒店為例,其今年四月份的收入不到往年的30%。其他服務行業也是類似的情況。尤其是醫療服務行業,其他疾病的診治被拖延和拒絕,不僅造成經濟損失而且直接導致人均壽命的損失。

製造業也面臨產業鏈阻斷,大量企業停產,甚至有些產業鏈會永久性地移出中國。除了供應鏈脫鉤的風險以外,國際交流被阻斷也會造成其他長期的經濟的損害,例如企業和大學的科研創新能力就會因為國際交流受阻而被削弱。國際交流受阻還會導致外交上越來越孤立和被動,讓「封鎖中國」的陰謀得逞。所以大面積封控的政策,造成的GDP損失可能遠遠大於幾萬億的損失,每個月的損失會可能超過一萬億人民幣也即年度GDP1%的損失。

過度嚴防死守的政策,造成總的人均壽命損失是:

避免死亡的收益為1天,減去因經濟下降造成人均壽命損失5天,答案等於負的4天。

按照上述計算,每個月就會損失4天的人均壽命。可以說,過去兩年成功攢下的人均壽命增加10天的盈餘,幾個月的封城就會全都被還回去。

這種計算的假設,還是基於Omicron的死亡率可以通過嚴防死守避免,並基於Omicron的毒性進一步弱化,或者有更有效的疫苗或者特效藥出現,否則這個死亡率的減低只是暫時的,而封城的損失和次生的醫療災害卻在持續發生。

之所以跟過去兩年的計算結果不同,關鍵在於Omicron的死亡率已大幅下降,導致嚴防死守政策能帶來的人均壽命收益也隨之下跌,然而為封控政策付出的經濟代價,卻因為其傳播力的增強而大幅度增加。

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Omicron的死亡率。現在大部分國家已經放開,有些完全不設防,死亡率也從高峰時期大幅下降,可以說絕大多數國家已經把Omicron當作大號流感來看待。我們具體對比一下中等和高收入國家的今年的累計死亡率。

下表是主要亞洲和歐美國家和地區今年累計死亡人數和累計死亡率:

數據來源@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上海衛健委等

可以看出,人口死亡率基本上都在萬分之0.3和萬分之4之間,比美國之前兩年萬分30的死亡率要低了一個數量級。所以對待Omicron採取嚴防死守政策,其帶來的人均壽命收益已經不再是10天,而是可能只有1天。

而且,疫情防控也會擠占治療其他疾病的醫療資源,需要抽調大量人員開展流調,從事掃碼、體溫監測、核酸檢測等工作。大量醫療資源投入疫情防控,會減少對其他疾病的醫療資源投入,增加其他疾病的死亡率。

放棄零感染政策後死亡人數是15萬還是160萬?

上述表格中有個例外,那就是中國香港地區。香港死了9142人,人口死亡率是萬分之12.3。有人說,把香港數據簡單放大,就會得到中國死亡160多萬的結論。

但這個結論是錯誤的。第一,香港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地區之一,老人比例比中國大陸高很多;第二,香港高齡人群的疫苗接種率不高,60歲以上老人的三針接種率不到40%,而截至4月11日,中國大陸60歲以上人群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種占比79.8%,三針接種率56.4%;第三,只要新冠患者在確診後的28日內死亡,在香港就會被計入新冠死亡病例,導致其中包括相當數量因其他基礎疾病死亡的案例。

我們在上個月發表的《用香港和全球數據預測Omicron致命性》一文認為:根據大陸的年齡結構和接種情況,用香港的死亡數據得到的分年齡段和分疫苗接種組合的死亡率,我們預測中國放鬆管控後的死亡人數是15.3萬,這個預測遠遠低於把香港死亡總數按照人口倍數放大得到的167萬。

由於中國4月初的疫苗普及率是兩針超過88%,三針超過50%。因此,我們的上述預測基於如下假設:未來中國的疫苗普及率應該較快可以達到兩針95%和三針60%的水平。我們還可以用日本、新加坡的死亡人數,按照分年齡段人口倍數放大來驗證這個預測,推算的死亡人數是分別是3.8萬和14.3萬,而根據越南死亡病例數據,按照總人口倍數放大,推算的死亡人數是15.5萬。

與中國香港地區相比,Omicron在其它地方造成的死亡率要低得多。美國今年以來一度因Omicron出現確診人數暴增的現象,但死亡人數之後出現持續下降的趨勢。美國最近三個月因新冠去世的人數為10.4萬人,相較總人口的比例為0.032%,即每萬人中有3.2人死亡。而且隨著時間推移,美國新冠病例的死亡人數均值,已經從2月初的每天2600多人,降到了5月初的每天300多人。

日本在2022年1月1日至5月3日,因為新冠去世的總人數為11238人,相比全國1.26億的人口總數,這段時間的新冠死亡率僅有萬分之0.9。再看一下新加坡的同期數據,疫情死亡總人數只有500人左右,以全國總人口計算的死亡率同樣在萬分之0.9左右。即使在醫療條件較差的越南,同一期間因新冠導致的死亡人口為10876人,占其總人口比例也只有萬分之1.1。

我們將日本,新加坡和越南這幾個地方的人口倍數放大進行推算,預測出的中國死亡人數在3.8到15.5萬左右。

從日本和新加坡公布的分年齡段統計數據來看,70歲以上人群也占據了死亡人口的80%以上,可見Omicron的特徵在幾個國家與地區之間並無明顯差異。至於中國香港地區與日本、新加坡之間在死亡率方面出現的懸殊差距,說明問題的關鍵在於,當地政府能否根據病毒新特徵及時調整防疫策略,從而在感染難以徹底避免的情況下務實降低死亡率。

根據上海在4月2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70歲以上死亡病例占總數的86%,與其它國家和地區的情況大致相仿。以上海為例,截止到5月3日,本輪疫情死亡病例中僅有23人接種疫苗,其中86%左右是70歲以上老年人口。假設上海70歲以上接種疫苗的人口比例是50%左右,那麼推算出,如果所有人都全程接種疫苗,那麼上海的死亡病例數為40人左右。再假設上海最終的人口感染率為50%,即感染病例數1200萬左右,死亡病例數也會同步放大20倍,則死亡病例數約為800人。

再根據中國大陸的總人口與上海的放大倍數,以及90%的全國疫苗接種率,推算出中國的死亡人數在4萬人左右。台灣地區的計算方法與上海類似,同樣假設最終人口感染率為50%,死亡病例中按照60%左右未接種疫苗,推算出中國大陸因新冠可能導致的死亡人數在11萬左右。

再來對比一下中國每年因其它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根據《柳葉刀》的一篇論文研究表明,中國每年因流感而死亡的人數是8萬多;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報導,中國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高達300萬;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數據,中國每年因吸菸導致的死亡人數高達100萬。

最近余宏傑團隊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發文預測放棄嚴防死守後的死亡人數。一些媒體引用了文章其中的一個數字:155萬人,這個死亡人數預測和簡單放大香港死亡人數的結果類似,但其顯然建立在很多特定的假設下,比如不採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以及老年人接種率比較低的前提。

其實同一篇論文也提到,按照樂觀預測,如果對重症病人採用有效的藥物治療,則死亡人數會下降89%。按照這個數據計算,155萬死亡人數下降89%,就是17萬人左右,與我們的預測數字相差不大。

結論

如果中國未來的疫苗普及率可以較快達到兩針95%和三針60%的水平,那麼放鬆管控後的死亡人數會接近15萬,跟其它很多國家的數據大致相仿,死亡率在萬分之一左右。對於過去兩年在防疫上半場跑贏了美國的中國來說,如何在進入下半場之後重新計算不同政策對於人均壽命的正負影響,是一件必須儘快進行科學論證的事情。

作者:梁建章,現任攜程集團執行董事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財新網「人口與經濟」專欄作家。1999年與3位商業夥伴創建「攜程旅行網」,在2000年至2006年期間任CEO,並從2003年起兼任董事會主席。2011年,梁建章獲得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包括創新、創業和勞動力市場。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梁建章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19/1750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