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程曉農:西方金融投資從中國撤出的影響

作者:

隨著「滬港通」、「深港通」的運行,在中國證券市場和香港金融界出現了從香港角度來定義的「北上資金」和「南下資金」這兩個概念。「南下資金」主要指中國的資金進入香港證券市場;而「北上資金」專指外資經過香港進入中國的證券市場。「南下資金」支撐著香港金融;而「北上資金」則支撐了國內股市。2021年中國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前,「南下資金」累計達到3萬多億人民幣,產生了大陸資金對香港證券市場的「輸血」效應;「北上資金」總量略少於「南下資金」,2021年底的持倉市值也已達到2.7萬億人民幣。

但從今年開始,「北上資金」的流向成了中國股市的關注重點,去年1到4月淨流入1,525億元,今年同期卻變成了淨流出,也就是說,「北上資金」開始從中國股市撤出,因此帶動股市接連出現跌盤。

四、外資開始從中國證券市場撤離

今年5月18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刊登了一篇報導,《境外投資者連續第三個月從中國債市撤資》。該報導引用中國國債登記結算有限公司和上海清算所的數據稱,全球金融投資者4月份在中國的持倉總額淨減少1,085億元人民幣,而3月則撤出了1,125億元。他們拋出的主要是手中的中國國債和有政府背景的大型貸款機構(即政策性銀行)發行的債券,但不完全是這些債券。

報導指出,此前多年,中國國債的收益率明顯高於美國國債,這使美國不少退休基金通過華爾街的投行,把資金注入中國,賺取投資中國債券的收益。但今年以來美國的「央行」聯邦儲備委員會開始加息,以抑制通貨膨脹,讓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反超中國國債,繼續持有中國債券已不合算了。這顯然是外國金融投資開始撤出的原因之一。

這些資金進入中國時,走的是「滬港通」、「深港通」的管道,撤出時仍然原路返回。當進入中國的新金融投資大幅度減少,而撤出中國的金融投資大幅度增加,「北上資金」就從淨流入變成了淨流出。但是,外國在中國的金融投資遠未撤完。《華爾街日報》的上述報導提到,境外投資者4月底持有的中國債券總量規模仍然高達3.8萬億人民幣(約5,590億美元)。這數量龐大的外國金融投資會繼續留在中國嗎?由此就連帶到另一個問題,中國證券市場今後的跌勢會不會延續下去?

五、華爾街的中國投資策略大轉彎

多年來西方國家的金融界一直看好中國經濟前景,華爾街的投行更是如此,這是金融投資大量進入中國的主要原因。但是,以華爾街為代表,西方金融界今年以來似乎重新評估了它們的中國金融投資策略,把以往幾年積極進軍中國證券市場的策略,改成了少進多出的基本方針。但這個新方針只做不說,不會有媒體去詳細描述每家投行的內部經驗策略轉變。

每年年初,華爾街各投行都會在內部分析評估過去一年的投資業績,而最近的評估結果是,去年在中國的金融投資總體上很少獲利,虧損情形相當明顯。考慮到美國聯儲會加息,預期今後對中國金融投資的經營狀況不會改善;再加上對中國經濟的前景很難再保持樂觀,因此不少投行都不約而同地決定,是時候改變對中國的金融投資策略了。

這個投資策略的轉變,基本方向是少進多出,甚至只出不進。但是,撤資不會是大步後退,一次撤完,而只能是小步後退,步步為營。因為需要撤出的資金數量龐大,如果一次性拋盤數量過大,會造成證券市場崩盤,那就無法完成撤資任務了;而且,每次拋出一部分中國證券之後,盤面會明顯下跌,為儘量減少撤資損失,只能等到中國證券市場再度恢復行情穩定之後再進一步拋盤。

而中國政府不願意看到證券市場走衰,每當行情下跌,有關部門就會設法動員國內資金入場補盤,重新把行情托起來。因此,外資會耐心地小步拋盤,然後等候行情回穩,再走一小步,又拋售一些證券。這就是最近幾個月中國股市不斷震盪的重要原因之一。華爾街的行動會帶動歐洲國家和日本的同步行動,因此,類似的撤資行動會陸續發生,而今年乃至明年中國股市的不斷震盪便隨時可能出現。

華爾街對中國金融投資策略的調整不是短期臨時性動作,而是中長期投資方向的改變。隨著西方的金融投資陸續從中國撤離,中國的外匯存底也將走入下行通道。普通中國人可能不關心金融圈的動態,但是,外匯收緊的局面早晚會讓中產階層有越來越明顯的感受。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SB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28/1754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