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道醫養生,治未病重在「四調」!

黃帝內經》云:「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注重養生是到達健康彼岸的舟楫和橋樑。養生治未病重在四調:調精神;調呼吸;調起居;調飲食。

一、調精神

1

虛靜益神

調神攝生,靜養為首:這是調攝精神,益壽延年的重要方法。經常保持思想清靜,心態平和,不為名利和物質所累。

《黃帝內經》記載:「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靜養作用。精神內守,有助於腎精封藏,精氣充盛,可以內養五臟,外御邪侵,則身體強健,病無從由生。

《黃帝內經》說:「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2

省思養神

「思則氣結」思慮過多會導致氣機郁滯,氣血循環流通不暢,日久氣鬱化火,耗傷精血,從而導致腎中精血虧損。省思作用:省思少慮,養心斂思,能保全腎中精氣,使機體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神清氣爽,健康長壽。

3

暢懷怡神

暢懷是指舒暢情懷,即舒調七情六慾,使其暢達,以利心神和調,五臟安定。七情過極危害健康,《內經》認為「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從而影響到腎中陰精之藏守。

舒暢情志的方法有詩歌詞賦、琴棋書畫、花木鳥魚、藝術欣賞、古物收藏、旅遊垂釣等。精神有所寄託,去除煩惱,陶冶性情,抒情暢志,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促進養生長壽。

二、調呼吸

調呼吸(調息)是道門養生的入手功夫。

1

調息的作用

通過氣息的調整可以達到護腎養生的目的。「呼出心於肺,吸入肝於腎。」天地之精氣通過口鼻吸受,入藏於肝腎,對腎中精氣有培補充益之作用。體內濁氣則通過心、肺的作用而排出體外,從而實現吸清呼濁、吐故納新之清濁氣體交換。

2

調息的方法

用二吸一呼的深呼吸方法以達到養生護腎的目的。調息如與調神聯用,效果更佳,即《黃帝內經》所謂:「呼吸精氣,獨立守神。」現代醫學研究:深呼吸有助於提高肺活量,增強呼吸肌的功能,增加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重要臟器的氧供等作用。

三、調起居

起居失宜是中醫學內傷性致病因素之一。《黃帝內經》強調「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是「形與神俱」之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

1

起居有常

道醫認為飲食無節,起居無時是早衰的主要原因之一。雙休日、五一、十一長假之後是醫院就診高峰。此間的起居失宜可能是導致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

2

順應四時

人的生命活動和自然界的變化息息相關,人們要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使人的生命節律與自然界的變化節律同步。人的生活起居要順應四時晝夜的變化,做到衣著適當,飲食合理,起居合宜,動靜相隨,才能保持健康,增強體質,避免邪氣的侵害,從而達到健康長壽之目的。《黃帝內經》有「法於陰陽」,「合於術數」「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養生原則和方法,就是要求人們養生必須遵循四時變化規律。

3

勞逸適度

道醫認為過勞過逸皆可致人於病。過勞包括體勞、神勞和房勞過度等方面。致病特點一是耗氣,二是傷形。

耗氣:勞力太過,導致內臟精氣耗損,功能減退,可見少氣懶言、氣喘汗出、神疲睏倦、形體消瘦等症。

傷形:長期用力太過,勞傷筋骨,組織損傷,久而積勞成疾。

四、調飲食

道醫主張人的飲食應該適時適量,不可過飢過飽;同時要注意食物的潔淨;強調「藥補不如食補」的補法原則,主張通過合理的飲食調節,能夠收到藥補同樣的效果,而且可以避免藥物性能的偏勝引起的臟腑功能失調。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太和道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605/1758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