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心理學:和父親關係的好壞,可以看出一個人未來是否有成就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對他的性格形成具有極大的塑造作用,特別是兒童早期父母對兒童的管理方式是日後兒童形成健康人格的關鍵。

 

換言之,孩子的成長,性格習慣的養成與父母的教育是息息相關的,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是離不開父母雙方共同努力的。

 

我們知道一個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做出一些成績,變得有所謂的出息,就必須在家庭之外的世界創造屬於自己的空間。

而這個過程往往就會受到童年時期,在原生家庭和父親形成的父子關係的影響,我們也許從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他自己的成長,深刻地理解到父母對一個人的影響。

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在一個猶太家庭,他的母親是一位慈善而虔誠的猶太教徒,家裡總共有七個孩子,弗洛伊德是老大,另有五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但母親對他特別寵愛,在他的回憶錄里他說:「母親總是給予我無限的滿足,在我的印象中,母親總是溫情脈脈和親切溫暖的。」

正是得到了母親的偏愛,所以他說,一個被母親特別鍾愛的孩子,一生都有身為征服者的感覺;由於這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導致成年後真正的成功。

另外,關於弗洛伊德的父親,由於他在10歲前一直是接受家庭教育的,所以自然父親就是他最早的老師。他的父親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會抓緊一切機會向他傳授基本知識和生活經驗;而且總是很耐心的,在他的記憶中,父親經常帶他去散步,並且在途中總是和他不斷地交流。受早年的影響,事實上,散步後來成為弗洛伊德最主要的愛好。

即使在他後來六十五歲的時候,同六、七個年輕的同事一起爬山,這些年輕人雖然都是身體健壯的。但不論在爬山速度還是在持久力方面,他們都無法跟弗洛伊德比。

弗洛伊德說:「相對母親的溫情與鍾愛而言,父親與我既親近又有距離。但是,父親和母親都一樣,對我很偏愛。他說父親總是給他尊重,比如,他在「家庭會議」中的意見會頗受重視。雖然父親對他很偏愛,但是始終有父親該有的威嚴。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以及心理學知識的普及,父親對於孩子的影響力日益受到重視,父親不僅是家庭經濟的主要提供者,也是教育孩子的重要力量。甚至在很多方面,父親與孩子的互動有其不同於母親的獨特意義。結合弗洛伊德與其父親的故事,至少有以下三點印證了相關研究:

第一,父子之間的肢體接觸,比如,散步、將兒子舉高高等,與兒子的自信有關;

第二,父子之間的溫情比如:愛、尊重、接納,重視等,會促進孩子的能力發展,比如取得更高的學業成績、有更高的認知能力與社會交往能力;

第三,溫暖親密的父子關係,還能更能形成內在的性別角色標準,如有責任心、顧家等。

另外,父親是女兒形成女性氣質的導引者、支持者和認可者,對兒童性別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

從精神分析的理論來說,一般女孩子在3歲左右開始從與母親的一體關係中分裂開來,把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與父親的關係上。她們開始清晰地看到父親的不同,於是更願意與父親接近,讓父親抱,變得柔媚。這時候,父親如何對待女兒,將會對女兒未來的人格和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研究發現,女兒的自信與父女間的溫情,親吻、擁抱,有關,與母親的支持同意、讚揚、鼓勵有關;

如果父親對於女兒是拒絕的,比如冷漠、訓斥或貶低,這樣會使女兒日後更可能發生心理障礙、抑鬱、焦慮,更嚴重的可能形成一些人格方面的問題。

從弗洛伊德的家庭生活中,有以下三點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一,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最大的幸福,就是來自父母的溫情,一種滲透在衣食住行中的愛與陪伴,當然既有來自母親的,也有來自父親的。

二,父母對孩子的最大的支持就是,滿懷信心與盼望,對孩子無條件支持與信任;

三,父母尊重孩子,給予孩子表達與參與的機會。比如,通過「家庭會議」給予孩子積極表達的機會與權利,讓孩子體驗被尊重與被接納;在生活細節中,培育孩子自我的價值感。這些都會養育出一個人格健康的孩子。

那麼那些和父親關係不好的孩子會有怎樣的人格特徵呢?

1、和父親關係不好的人,可能將來會缺乏競爭意識

父親是男孩子塑造男人性格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榜樣。有句古話說「虎父無犬子」證明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從心理學的理論來看,孩子俄狄浦斯期會對同性的父母完成最後的認同。如果自己是男生就向自己的父親認同,女孩子就向自己的母親認同。

記得曾經看到過一個段子:看自己的女朋友是怎麼樣的人?直接去看看她媽媽就好了,其實這句話是有一定依據的。

所以和父親關係不好的人,往往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合作與競爭基礎,可能一直陷在跟母親的二元關係中,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沒有完成俄狄浦斯中競爭。我們每個階段都有要發展的任務,每個階段都帶有普遍性的心理危機。

當一個孩子無法與自己的父親形成認同的時候,他很可能轉向去認同母親。

父親的形象一般是,有力量的,有競爭意識的,有能力的、有權力的象徵。

而母親的形象,一般的溫柔的,柔弱的,細膩體貼的,內斂的等。

當一個男性完全認同母親的時候,他可能看起來讓人覺得是沒有男性力量的,實際他的內在很有可能也是很虛弱的,這樣當他成年之後走向社會,他會很膽小,也就不會去競爭,可能也不會跟同性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那麼註定就很難做出一番事業來。

2、和父親關係不好的人,不會建立親密關係

班杜拉的理論告訴我們,人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在我們的觀察學習中,環境中的他人是一個重要信息的來源。如果一個人跟父親的關係不好,他自然很難去學習他的行為。那麼作為一個男性,他怎麼處理自己的親密關係,對女人的態度,其實都是從父親那習得的。

從小跟父親疏遠的孩子,不光是缺少父愛,還缺少榜樣的力量,比如如何為人處世的榜樣,父親對於孩子來講也是強大的護盾,缺乏父親愛的孩子可能內心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也很難相信別人,因此長大之後也很難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我曾經就接到過這樣一個真實的傾訴,他說從小跟父親的關係不好。內心總是覺得很沒有力量,特別容易累,三十幾年了一次戀愛都沒有談過,他其實也非常渴望親密關係,但是卻總覺得自己不知道如何跟女孩子打交道,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聊天。

3,和父親關係不好的人,很難有跨越困難的勇氣

父親帶給孩子的力量,是母親無法替代的。男性的陽剛和勇氣,會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畏懼一切困難並想方設法克服。

如果孩子和父親關係不好,很有可能他就不知道如何面對,在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的爸爸蘇大強就是典型的懦弱父親,三個孩子和父親的關係都不好。

大兒子雖然學習成績很好,但是為人做派死要面子活受罪,在社交上也是老派不知道變通,一根筋到底的,遇到困難只會自己承受壓力,無法找到排解的方法,只能自己受苦。

二兒子蘇明成備受母親寵愛,養成了啃老的習慣。可是長大以後沒有承擔責任的勇氣,和父親一樣懦弱。

小女兒蘇明玉從小不受母親待見,懦弱的父親也不敢出聲,讓明玉怨恨了好多年。甚至不敢在床上睡,親密關係也無法進行,堅強獨立的外殼下都是脆弱。

所以說,家庭關係就像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孩子這個小社會中可以學到很多社交知識、比如如何處理親密關係的知識(婚姻知識)如果在孩子心理父親這個角色是缺失的,或者是關係不好的,那孩子在感受愛意的過程中也會迷茫,也許這種缺失感會伴隨自己一生。

如果總是對父親的不理解或者怨恨,那麼就好比總是跟自己過不去,總是跟自己的命運較勁,自然過得很辛苦,並且造成很嚴重的內耗,多少年輕人,為了證明父親是錯的,一股氣支撐著去闖蕩,可是心裡卻總是孤單的。

只有學會和自己和解,和父親和解,人生的道路才會越來越寬。

最後,你認為父親和孩子的關係好壞,會影響以後的人生嗎?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減脂的大風暴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610/1760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