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活著無須抱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常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生命無常,有些事,付出再多,也總難以如願。

也許心中憤懣之餘,你會怨命運不濟,老天不公;會怨人心叵測,自己太傻......

到頭來才發現,所有的怨懟,不僅於事無補,還會加深苦難。

抱怨是一種毒藥,它會摧毀你的意志,削減你的熱情,干擾你的生活,影響你的人際關係。

與其抱怨命運不如改變命運,與其抱怨生活不如改善生活。

人活著,無須抱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抱怨,是苦難的開始

有偈曰:憂則天下皆窄,怨則到處為仇。

抱怨,會帶來災難。

在《隋書》上有一個著名的故事:

隋朝大將賀若弼的父親,是當年著名的北周大將賀若敦。賀若敦立下大功,卻對朝廷的賞賜不公而心懷不滿,時常口出怨言。

結果被人抓住了把柄,皇帝震怒,最後逼令他自殺。

臨死前,賀若敦對兒子說:「我因口舌而死,你不能不記住!」接著拿起錐子將兒子的舌頭刺出血來,以此告誡他慎口少說。

曾國藩在家書中寫到:「吾嘗見友朋中牢騷太甚者,其後必多抑塞。」

抱怨之人,日後命運必多坎坷。因為他不會自我反思,也在抱怨中,讓人敬而遠之。提升不了自己,又改善不了人際關係,苦難自是相隨。

人生在世,也許會遇到很多不順心的事,但自怨自艾,改變不了什麼。

人這一輩子,苦難都有定數。上天的磨練,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

生活對人,沒有輕鬆可言,有的只是無畏的精神,和可以戰勝苦難的勇氣。不要抱怨生活的苦,那是你走向成功的路。

抱怨,是苦難的開始。每一場風雨,都是一次上天對你的歷練。風雨再大,也會迎來雨過天晴;生活再苦,也會等到苦盡甘來。

路再難,也得走,生活再苦,也得扛。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只有放不下的心。再大的苦,都不值得我們耗費精力去抱怨。

活著別抱怨,生活沒那麼差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世間紛擾,皆是由方寸心田而起。

審視內心,就會發現,生活其實很順利,煩惱沒有那麼多。

有一則古老的寓言是這樣講的:

有個年輕的農夫,要向另一個村子運送自己的農產品。他劃著小船而去,突然發現,不遠處正有搜小船迎面向自己快速駛來。

「讓開,快讓開!你會不會划船!」農夫朝著對面的小船怒吼,「再不讓開,你就要撞上我了!」

可惜,那隻船還是重重地撞上了他的船。農夫憤怒的斥責喝罵,怨他不長眼睛!可是,當他怒目審視對方小船時,他才驚訝地發現:這竟然是一隻空船!

責難和怒吼的聽眾,也許不過是一隻空船。那個一再惹怒你的人,不會因你的抱怨和斥責而改變它的航向,避免不幸的發生,得靠自己改變。

生活,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苦。所有的抱怨,轉念一想,頃刻便能化為烏有。

無故而尤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所有的怨天尤人,都不會讓你隨心所願。

所以,人活著,別抱怨。你以為的苦,都是一念之差產生的。沒有事苦,只有心苦。生活苦樂,從心者也。

不吃苦,不懂甜。不遭磨難,不知人生安樂是福。所以,別怕吃苦,別總抱怨,心態好,萬事皆吉。

生活,好的得到了,壞的想通了,如此而已。

無須抱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因果既註定,抱怨也無用。

有個年輕人,出生在一個富豪家庭,少年時代無憂無慮。

可就在他18歲的時候,因家族被迫害,而家道中落。這讓他嘗盡了人生疾苦,而他也因此變得易怒暴躁。

有一天,他路過一塊農田,這裡被一場洪水淹沒,長勢良好的莊稼都被毀壞,一片狼藉,慘不忍睹。這不由得讓他想起自己的命運。

這時,他竟發現還有在勞作的農夫。好奇之下,走近去看,原來那農夫正在補種莊稼,他幹得非常賣力,臉上看不到一點沮喪的神情。

「莊稼都成這樣了,你不生氣嗎?」他好奇地問。

「抱怨解決不了問題。這都是老天安排好的,你看,洪水雖然毀了我的莊稼,但也給這片地帶來了豐富的養料,我敢保證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說完,農夫哈哈大笑。

聽完,年輕人心裡的不快與抱怨都化為了烏有。

抱怨是沒有用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努力去改變。

生活,一切皆有天意,禍福都有緣由。苦難和福報,都是我們自己種下的因。所以,無須抱怨。一帆風順的不是人生,風風雨雨才能擁有更美的生活。生活的苦,都是來日的福。

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說:「如果你手上扎了一根刺,那你應該高興才對,幸虧不是扎在眼晴里。」

抱怨和後悔,都是無用功。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愛,人生處處都美滿。

人啊,不是世界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你的看法,決定了你的活法。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人生真正的修行,不是緊盯別人的過失,而是時時反觀自己的言行。這樣的人,即使是非加身,也終會化險為夷。

活著無須抱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生活再苦再累,也會迎來明天的曙光。我相信,老天,不會虧待如此努力善良的你!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道教知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623/1766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