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6歲前,家長教育他,這4個「底層原則」要牢牢記住,很重要

這位爸爸是一位心理學家,自己也有兩個孩子。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和和臨床諮詢中積累的案例,總結了一些教育經驗。

如果家有0-6歲的孩子,家長教育他的時候,

這4個「底層原則」要牢牢記住,很重要。

在孩子6歲前,我們跟孩子溝通,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孩子處於對世界是探索的狀態,所以孩子會遇到很多困難、困惑。

很多事情他不知道該怎麼做?為什麼不能這樣做?

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理智腦」還沒有發育好,所以幾乎每天都會有各種各樣,以為各種事情出現的情緒。

那麼這位爸爸建議說,要先認同孩子的情緒,認同他遇到的困難。讓孩子知道,他是被理解的。

而不是第一時間就給出解決方法,提出建議。

因為這個時候,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你都是在傳達一個信息:

這是一件很容易解決的事情、你不應該有這樣的消極情緒。

這會讓孩子一步一步去學會壓抑自己的情緒。當自己出現難過、傷心的情緒時候,自己就先否定自己,我有這樣的情緒是不好的。

而難過、憤怒、嫉妒和快樂一樣,都是情緒的一種,無所謂好壞。

我們總是從「孩子應該做什麼」的角度來看待他們的行為。那麼這其實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越來越不愛和父母溝通的緣故。

我們很少第一時間去思考「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直接就去指導他。孩子感覺自己是不被理解的,是孤立無助的。

之前《爸爸去哪兒》中,林永健看到兒子在把節目中的飲料往自己的書包里放,當時就質問兒子:「你裝這個幹什麼」。不等兒子回答,直接就開始教育兒子「占小便宜可以不好」。兒子一直默默地聽著。

等爸爸教訓玩,兒子才說「別的小朋友好像沒有」,所以想把飲料帶給小朋友。

不過好在最後林永健向兒子道歉了。

有多少孩子,根本沒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更等不到父母的道歉。

孩子非常願意用哭鬧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們在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就是這樣做的。而且每次哭泣,

目的基本上都能達到。

所以長大後,孩子一遇到什麼讓他激動的事情,他本能地就會用嬰兒時期的方式去「威脅」父母。

確實,孩子哭得太兇了,我們最開始還能不理他,但是後來也就妥協了。因為實在是哭得太傷心了。

但是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呢?

孩子有點小的不如意的事情就崩潰。長遠來看,孩子會難以應對壓力和挫折。所以家長忍耐一下自己的情緒,不要被孩子搞得「心煩氣躁」,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

其實我們以為我們已經經常告訴孩子「自信」了,但是其實我們告訴孩子的只是「別退縮」。這會讓孩子「前面沒方法,後面沒靠山」。

我們應當讓孩子孩子明白,他們可以提出任何自己的意見,或者當覺得自己的界限被侵犯時,即使感到緊張也完全可以自信地說「不」。

那麼作為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要允許孩子「冒犯」我們的。之前有個視頻,媽媽晚上的時候想讓孩子收玩具。出現了一些矛盾。

女孩就說「我不喜歡達到你的要求,我想達到我的要求」。後來兩個人也是相互道歉,和好了。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標準和看法,孩子敢於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孩子才是自信的。尤其是3-6歲這個階段,正是孩子性格養成關鍵期。

家長一定不能只是告訴孩子「我覺得你應該怎麼樣」,而是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我想是怎麼樣的」「我為什麼這樣做」。

這樣的孩子,才能是一個獨立的,情緒穩定且自信的孩子。

而這3點,可以讓孩子長大後遇到問題的時候,多能更好地去渡過。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高薇愛運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13/1774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