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時代瑰寶:中共喉舌里那些「信達雅」的翻譯

基於種種原因,近幾年國內主串流媒體在搬運外媒新聞時,已經不滿足於斷章取義和添油加醋,偶爾還會進行一些信達雅的「特色翻譯」,最終實現搭建信息繭房的特殊目的。

下面,我就盤點一下近兩年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特色翻譯」和fake news:

1、week=月

week是一個非常基礎的英文詞彙,在小學階段就是必學詞彙之一。它在英文裡的正確翻譯是「周、星期、禮拜、七天的時間」,weekly的正確翻譯是「每周、每周的」。

但是在國內媒體的特色翻譯中,week的意思變成了「每月」。

2020年,有諸多國內媒體報導法網男雙冠軍凱文·克拉維茨在疫情期間無比賽可打,沒有收入,被迫在超市打工,「每月工資僅為450歐元」。

環球、央視、中青報、光明網、澎湃新聞等主串流媒體均轉載了這一報導:

然而有網友翻閱了外媒原文,發現人家清清楚楚寫的是「450 euros a week。」

當然,國內媒體也沒有全軍覆沒,個別體育類自媒體還是準確地寫明了是「周薪450歐」。自媒體比主串流媒體的新聞更準確,何嘗不是一種諷刺。

從周薪到月薪,差了四倍多,目的是什麼?不用猜也知道,肯定又是「國外亂套,國內贏麻」的思想作祟。

要是讓國內網民知道歐洲超市理貨員一個月能掙1800+歐,折合人民幣在1萬2以上,豈不是要破大防。

2、decrease=增長

decrease在英文中是「減少、降低」的意思,但是在國內「特色翻譯」的語境中,它的意思是增長。

這種翻譯源於今年4月團團轉載央視的一篇新聞,原文是「世衛稱奧密克戎導致大量住院和死亡病例……」

該新聞援引了2022年4月12日世衛組織發布新冠肺炎每周流行病學報告,然後有國內網友找到了世衛組織的英文報告原文,發現人家說的是:

「Globally, during the week of4 through10 April2022, the number of new COVID-19 cases has continued to decline for the third consecutive week, with a24% decrease as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week。」

翻譯過來就是:在全球範圍內,在2022年4月4日至10日這一周,新增病例和死亡數量連續第3周持續下降,與前一周相比,新增病例下降了24%。

網友表示:突然意識到了學英語的重要性。

3、unacceptable=可以接受的

眾所周知,在英文中,acceptable的意思是「可接受的」,但是前面加上「un」,變成unacceptable的意思就成了「不可接受的」。

但是在國內「特色翻譯」的語境中,「un」這個前綴是沒有意義的,unacceptable同樣是「可以接受的」。

2022年3月,新華社一篇關於俄烏衝突的報導指出,烏克蘭一家調查機構顯示有89%的受訪者「可以接受」在俄方不撤軍的情況下與俄方簽訂臨時停火協議。

同樣有好事的國內網民翻梯子找到了這篇新聞的原文,原文顯示烏克蘭民調說的是「is unacceptable」,是「不可接受的」。

後來,可能是由於太過打臉,新華社悄悄修改了這篇文章,將「可以接受」改為「不可接受」。

有網友調侃:英語不是可口可樂,全世界一個味道。

4、Russian artillery=烏克蘭炮兵

同樣是俄烏衝突的相關報導,國內媒體南風窗「引用」了英國媒體《衛報》的一篇報導,說《衛報》公布布查事件法醫屍檢結果,顯示為烏軍炮擊布查所致。

不過《衛報》也是一家大媒體啊,牆外網民要想看原文也不是什麼難事。於是網友又發現了,《衛報》原文標題清清楚楚寫著「Russian artillery」。

Russian是俄羅斯的意思,這也是一個很基礎的詞彙了。

artillery的專業性比較強,一般人可能看不懂,是炮兵的意思。

那「Russian artillery」放到一起是什麼意思呢?沒錯,是「烏克蘭炮兵」的意思。

你可能會說,不對呀,烏克蘭的英文不是「Ukraine」麼?

沒錯,但這是專有名詞,在我們這兒「Russian artillery」就等於「烏克蘭炮兵」。

總結

以上四次「特色翻譯」,要說單純是新聞編輯的工作失誤,我是不信的。

眾所周知,這些主串流媒體的編輯們學歷都很高,它們能把一篇包含了體育、經濟、醫學、國際政治等專業名詞的英文原稿都翻譯出來,會在這些基礎性詞彙上犯翻譯錯誤嗎?

本質上,這種「特色翻譯」,一是在欺負國內讀者無法快捷地獲取第一手信息源,因為牆的存在,導致大部分國內網民不具備考證條件,就算有條件也未必會逐條逐字去較真;

二是在欺負國內網民整體學歷水平較低,尤其是老年人和城鎮鄉村下沉市場的網際網路用戶,這批人普遍學歷較低,獲取信息的渠道單一,不具備辨別真假新聞的能力。

這幫B壞透了,毫無新聞道德,公信力就是這麼沒的。

下面還有兩條fake news,不是「特色翻譯」的問題,但也很典型,繼續看下去吧。

5、瑞士生物學家威爾遜·愛德華茲

2021年疫情期間,國內主串流媒體炮製了一個瑞士生物學家,名為威爾遜·愛德華茲,關於此人的一些報導如下:

當然很快也被瑞士大使館闢謠:查無此人。

6、布魯塞爾街頭抗議北約

2022年6月俄烏衝突期間,國內主串流媒體報導比利時首都上萬人街頭抗議,高喊阻止北約的口號。

隨後比利時使館闢謠:假的,當地人是在抗議物價上漲。

其實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這些以訛傳訛的fake news已經遺毒甚廣,每次回到老家,看到長輩們互相分享抖音、微博、朋友圈上傳播的假消息,都會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這裡有14億人,整體受教育水平依然很低,獲取多元信息的渠道依然很少,交流依然很難。

我現在已經習慣了關閉評論區,拉黑陌生人。因為再怎麼吵,再怎麼辯論,我個人的影響力,也比不過主串流媒體的一篇fake news。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中國數字時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25/1780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