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為魚蝦做核酸的荒誕之處(圖)

作者:

申明: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組織與單位

近日沿海某地為漁獲做核酸的視頻引發了熱議,視頻中工作人員拿拭子從魚嘴取樣,頗為認真負責。當然,為蝦兵蟹將檢測新冠毫無必要,亦無科學依據,因此也招來了群嘲。比較遺憾的是,我們的記憶力好像比較差,給魚做核酸不是這次的創舉,以前就有(可以去搜一下上海3月時水產品市場給魚做核酸的視頻)。從科學以及技術角度,有多個方面可以輕易發現為魚做核酸的荒唐,只不過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能結束這種荒唐。

首先,我們可以從新冠病毒可感染的宿主角度去分析。新冠的宿主有哪些?首當其衝的是人。疫情快三年,全世界累計的確診感染病例超過6億,真實的感染病例更高。這一方面說明新冠傳染性很強,但另一方面也說明新冠在感染人這件事上非常有適應性。

除了人之外,還有什麼被感染的呢?新聞里有報導的——很多時候是過度渲染式報導,比如寵物貓、寵物狗,動物園裡的獅子老虎,在北歐差點被滅門的養殖水貂,在香港遭殃的倉鼠,北美的野生鹿群,還有極可能是新冠原始自然宿主的蝙蝠,差不多都涵蓋在這裡了吧?這些都有什麼共通點?和人一樣,都是哺乳類動物。

可見新冠的宿主雖然不少,但局限在哺乳類動物之內。這種局限性是有原因的。病毒是寄生生命,寄生在一個宿主體內不是一廂情願就行,受複雜的機理控制。比如新冠入侵細胞,很關鍵的一點是病毒的棘突蛋白(S蛋白)要能與宿主的ACE2受體結合,然後發生一個叫膜融合的過程,進入細胞。

新冠感染人的能力那麼強,一個基礎是新冠和人體ACE2親和力很強。侵入人體細胞效率很高。同為哺乳類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親緣關係近,ACE2受體也會更類似,這就讓成為新冠潛在宿主的風險增加了。那魚是什麼呢?分類上魚類的魚綱和哺乳類的哺乳綱是平行的,親緣關係非常遠。有可能也是新冠宿主嗎?不可能的。被測新冠的不光是魚,還有螃蟹等其它漁獲,這些在分類上屬於無脊椎動物,和我們的親緣關係更遠了,更加沒有什麼可能成為新冠宿主。

實際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科學家,在疫情初期就已經分析過不同物種的ACE2受體相似性,結論都是類似的,哺乳類間的ACE2受體相似性更高,有更大風險,包括魚類在內的其它動物風險都很低[1-2]。

甚至可以回想最初武漢疫情調查的時候,早期病例集中在當地的華南海鮮市場。但鑑別出是冠狀病毒引起不明肺炎後,我們國家的調查也迅速排除了「海鮮有問題」,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市場違規販賣野生動物,特別是活體哺乳動物上。最近《科學》上刊登的一篇新冠溯源文章,顯示武漢海鮮市場的環境樣本陽性集中在販賣活體哺乳類的攤位[3]。這既是新冠溯源里的證據,也能啟發我們,新冠如果發生動物感染,具體有風險的動物會是什麼。

2019年底,我們還知道要查海鮮市場裡有沒有賣野生動物,特別是蝙蝠、穿山甲、果子狸等可能是新冠自然宿主或中間宿主哺乳類,怎麼2022年,反倒給魚做起咽拭子了呢?

如果小魚小蝦能不能感染新冠這個問題太燒腦,那麼再換另一個角度,從不同動物的生理結構來考慮給魚做核酸這件事。

我們人做核酸,用鼻拭子、咽拭子取樣,是為什麼?這是因為新冠是呼吸道病毒,我們取樣的地方正好也是感染後能較方便採集到足夠檢測所需的病毒的地方。水裡那些,甭管是小魚小蝦還是大魚大蟹,生理結構是這樣的嗎?

它們以鰓而不是肺呼吸。鰓呼吸是什麼形式?不用學動物專業或水產專業,想一下水缸里的金魚,沒養過總看過吧?鰓蓋不是有一開一閉的過程嗎?這就是魚兒呼吸的過程啊。魚是水生的,它呼吸獲取氧氣是從水裡獲得,怎麼獲得?水流從魚嘴進入,流過鰓,鰓內血液流動豐富,水流過時正好完成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完成氣體交換的水,直接從打開的鰓蓋那裡流走了。

這和哺乳類呼吸時氣體進出都通過鼻咽部一樣嗎?哺乳類呼吸道可是需要自己分泌粘液阻擋外界塵埃病菌等,粘液還定期在呼吸道里向「上」走,要麼到鼻腔排出去,要麼到咽部再往消化道走,完成處理。人做鼻咽拭子,就是因為感染新冠後,病毒也會在這些呼吸道粘液里。那魚呢?人家呼吸是單行道,實際是靠在水中「過濾」完成呼吸。就算魚能感染新冠,呼吸系統上那麼大的生理結構差異,怎麼還能照著人的鼻咽拭子方法搞呢?

如果說從新冠潛在宿主以及不同類別動物的呼吸系統結構上去分析,太科學理論了,那麼我們還可以從技術角度來分析,這種蝦兵蟹將都做核酸的不合理之處。

核酸檢測是一個醫學檢測,有相應的技術標準。這個技術標準包括多個方面,比如怎麼採樣,樣本的保存,再到核酸提取以及檢測的實驗(PCR)。只有每一個步驟都符合設計的技術標準,結果才能靠譜

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核酸檢測機構違規將樣本混合檢測一事。裡面就涉及到違反技術標準的問題,違規混檢會讓樣本的實際稀釋程度超過技術標準。這些技術標準是研究人員在開發核酸檢測時反覆驗證而確認的,一旦實際操作時違規了,結果還是否靠譜,誰能知道?

網上有個視頻,檢疫認為給皮皮蝦、小魚、海螺分別採樣,採樣完了拭子還放到一個採集管里,直接上了不知是5混1、10混1還是20混1的混檢。

核酸檢測的技術標準是針對什麼樣本開發的?應該是人體樣本。有沒有任何研究證明這些拭子採集魚蝦的樣本也可以?我個人認為這裡面至少有兩個問題要考慮,一個是漁獲是從水裡來的,採樣會有一個被環境中的水稀釋的問題;另一個是這些是海里的漁獲——且不論新聞本身在說出海捕魚的漁民,皮皮蝦也是海洋生物不是淡水生物,海水的鹽分很高,常規核酸檢測會不會受影響?

這些問題都沒搞清楚,直接就開始給魚做咽拭子,測出來不論是什麼結果,都是不可信的結果。更何況,核酸混檢里無論哪種混合方法,都是按照人的樣本開發確認的,怎麼就能這麼直接照搬呢?

4月時有位上海大媽給魚做了抗原檢測,顯示陽性[4]。就是不符合檢測標準最後獲得不靠譜結果的典型。只不過面對上海的一個大媽,我們的專家與媒體都能站出來說這麼檢測不行。等到防疫部門自己開始給魚捅喉嚨時,好像沒什麼人問這檢測結果還能可信嗎。

引發熱議之後,為蝦兵蟹將們做核酸的當地部門回應說是為了同時檢測人與物,也就是說給魚做咽拭子是對「環境」採樣。這種說法表面上似乎合理,可也難以邏輯自洽。如果是為了檢測環境中是否有病毒污染,那應該考慮病毒來源還是陽性的感染者,應採集那些人接觸較多的地方。我沒有做過漁民,這方面生活經驗不是很豐富,但我難以想像一艘漁船上,人接觸較多的環境位置,會是魚的口腔深處。畢竟,我從來沒見過有誰抓魚是把手指往魚嘴裡送的。

環境陽性這一概念在過去兩年中也存在明顯的濫用。環境中殘存病毒RNA片段,可以通過核酸檢測發現,不等於環境中存在可以感染人的活病毒。

因為對這種所謂環境陽性的過度解讀,國內媒體曾大肆炒作什麼火龍果帶毒、聖女番茄帶毒、車厘子帶毒等等。文章開頭也說了,給魚做核酸檢測也不是現在的創舉——幾個月前上海剛開始靜態管理時就有過給用拭子抹魚嘴做核酸的視頻[5]。

可沒有任何證據指向這些環境陽性導致過感染。就在7月,中國取消了非冷鏈進口物品的核酸檢測要求[6]。其中明確提到:「常溫條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時間短,1天內全部失活」,「對於危險化學品、活動物、飼料、飼料添加劑、水果、蔬菜、精密儀器等無外包裝或外包裝易造成消毒液體滲透污染的物品,不實施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和預防性消毒」。

為什麼過了一個月,東海的魚兒反而做起了從新冠宿主、生理結構特徵以及核酸檢測技術標準看,都沒必要也沒用的咽拭子?

參考資料: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186/s43556-020-00016-x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010146117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p8715

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2/04-28/9741417.shtml

https://www.scmp.com/news/people-culture/trending-china/article/3172507/it-wont-bite-covid-19-pandemic-medical-worker?module=perpetual\_scroll\_0&pgtype=article&campaign=3172507

http://www.gov.cn/xinwen/2022-07/12/content\_5700694.htm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一個生物狗的科普小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825/179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