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娛樂評論 > 正文

這波爛片,狗都不看:眼下中國電影

—評說眼下中國電影:這波爛片,狗都不看

最近吳京在金雞獎開幕式激情發言:電影要拍出我們自己的個性、拍出我們中國文化自信。 這番話當然沒問題,有趣的是網友評論...

最近吳京在金雞獎開幕式激情發言:電影要拍出我們自己的個性、拍出我們中國文化自信。

這番話當然沒問題,有趣的是網友評論:

最黑色幽默的是「環球網」下面的評論。

即使小編為視頻配上了激昂配樂,但大家明顯想說點別的。

大家的憤怒懂的都懂,畢竟這一年來電影院上映的都是啥片子?

最近這張圖都傳瘋了,隨機抽一個牛馬也不肯去看這些牛馬片的程度。

尤其這部《林深時見麓》還鬧出了個大笑話,首映觀眾就2人,付了70元巨款的大冤種好奇另一位咋就只花了5塊錢?

很快另一位現身說法,自己壓根沒去看,是選錯票被扣了5塊錢。

再說個更搞笑的,其實前面這2位都是玩梗的。

實際情況是《林深時見麓》沒人退票,首日票房連75都沒到,只有56元。

這個地獄笑話對不起我笑不出來了,因為背後是中國院線快活不下去了,又有多少萬電影從業者即將失業呢?

我真的好奇憑啥那麼多優秀電影因為「技術原因」無法上映,而這些片卻有資格在全國公映?

於是我去扒了扒它們的老底。

很快就發現了第一個「驚喜」。

6部片中的2部片竟然都是同一位導演的,甚至取景地都是同一個地方。

當我試圖了解這位叫做「鄒豐」的導演都拍過哪些驚喜大作時,卻發現他頂多算個「網大」級別的導演,也就2018年電影市場泡沫最大時活躍過一陣。

而《林深時見麓》正是4年前的老片。

為啥拖了4年的片子現在才上?沒人知道內幕,我只是找到了這樣一條人民網旗下媒體的報導。

點開報導也沒啥具體信息,報導主題只強調2部片都是全程在廣西取景,內容都是建設新廣西。

這種地方宣傳類電影還有同期上映的《愛在井岡》。

同樣被人民網旗下媒體報導,講的是江西吉安人民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導演和編劇都算體制內人物,導演方軍亮曾榮獲第十二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編劇曾參與市級一系列重點文藝作品創作,且《愛在井岡》的劇本為2020年江西省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資助創作劇本。

行吧,懂的都懂。

在查《林深時見麓》的導演鄒豐相關資料時,我還有第二個驚喜發現:

再複習一下這張表格,導演了2部片的鄒豐,和同期上映的《爆裂蝴蝶》導演崔守傑是老交情了。

因為《春水繁星》就是兩人一起拍的。

也就是能在這個特殊檔期上映的6部片中,光他倆就占了一半。

這個崔守傑導演又是哪裡的神通呢?

崔導有自己的百科資料,號稱「中國孝道導演第一人」。

而在另一個「崔守傑算幾流導演」的提問中,評論區更有崔導粉絲大寫加粗激情回答:

一流導演。

作為是一名從農村走出來的電影人,崔導一直堅持拍攝孝道電影,傳播中華孝道文化,並先後指導了《我和父母》、《爸爸媽媽我愛你》、《再喊一聲爹娘》等電影。

其中這部《我和父母》值得重點講述,這是崔導親身經歷改編,2011年母親節在中央六台播出,本片弘揚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孝道文化。

然而我搜了下崔導大作的豆瓣評分,只有一部剛到及格線,其他都是觀看人數不足連評分都沒有。

崔導在快手有自己的小視頻帳號,主題依然是傳播中華孝道文化,具體拍攝水準大家自己欣賞下吧。

只能說崔導很聰明,緊抓「孝道」二字。

「孝道」可能在主流輿論中影響力減弱,卻是官方重點推行的傳統文化

在一條關於崔導的新聞通稿中出現了如下字眼: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大力弘揚中華優良傳統文化精神,使孝道文化得到進一步的傳承和弘揚,崔導在拍攝完成了四部孝道影片的基礎上,再一次將傳承孝道文化、拍攝孝道影片為己任,發起百集《少兒歷史故事系列電影/叢書》大型活動。

而這次為崔導站台的,是文化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人民網製片人、人民日報社《新聞周刊》主任。

一個好的電影人搞定觀眾,而一個聰明的電影人搞定領導。

上面所說的片子,無疑都符合某種「文化自信」的需要。

所以我很難不納悶這部《丹頂鶴》的電影海報上大字標出「金雷米獎」是啥意思?

「金雷米獎」**是美國休斯敦電影節頒發的獎項,我國知名影星楊冪小姐也曾榮獲「休斯敦電影節影后「殊榮。**

說實話國外那麼多電影節,不了解的人確實分不出差別,只知道在國外拿了個獎回來。

可《盲山》導演李楊曾揭了這個「休斯敦電影節」的短:

簡單來說,這個電影節主席是美國一個三流導演辦的野雞電影節。這幾年特供中國電影鍍金。

《丹頂鶴》片方在海報中大字標出,明顯是想打個信息差,想為自己臉上貼金,確實不太看出所謂的文化自信。

最後作為我們的票房冠軍,由巨星包貝爾出演的《我的遺憾和你有關》,作為一部平平無奇的爛片卻必須大加讚揚:

因為它是真的想靠觀眾賺錢。****

對不起這個笑話太冷了,我笑不出來。

最後還想聊幾句吳京說的「文化自信」。

這個詞太大,各人有各人理解。

我記得多年前陳凱歌帶著《霸王別姬》去坎城時是何等意氣風發;

鞏俐在坎城沙灘上留下的這張世界名畫。那時沒人喊口號,也不用喊口號,好的東西自能打動人心,存在本身就是自信。

可多年後賈樟柯再把中國故事帶向世界時卻被當地留學生質問:為什麼總拍中國不好的一面,中國那些好的怎麼不拍?

賈樟柯說起這段是無奈的笑,除了無奈又能怎樣呢?

這麼多年過去,不清楚我們的文化自信到底是增強了還是減弱了。

但唯一確定的是,**無論是否自信,電影本身總得有觀眾。**

如果連觀眾都失去了,又自信給誰看呢?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CDT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14/1829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