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野夫:是不是動物的天性 誰在教育殘忍?

作者:

殘忍,對人而言,究竟是作為動物的天性,還是家族血統的遺傳?是某個特殊社會的迫使,抑或是個人教育的缺欠。我們是不是可以套用托翁的一句名言--所有的善良都基本相似,而殘忍卻各自不同。

許多年前,我還在禁中時,母親來信說--我的女兒【當時不到六歲,也不識生父】性格變得有點乖戾。比如,她會用一壺開水慢慢倒進小魚缸,看那些魚絕望掙扎又無路可逃,最後被燙死。母親對此充滿憂慮,老人在這一純粹的孩提遊戲事件里,看見了殘忍。這使我忽然驚觫,我隱約意識到,幾乎人類所有的殘忍都具有一種遊戲的表象,而多數的遊戲中,都埋藏著一種殘忍的本質。

當然,我不能不原諒我的女兒。一方面可以推諉她的幼小和父位缺失,尚未獲得文明社會某些宗教式的護生教育,她只是在重複早期人類的原始野蠻。另一方面,我想起了我在那個邊區小鎮所度過的粗野童年,想起了我在這個國家所經受的全部殘忍教育。當成人猶在主持或者默許各種變態的殘忍遊戲時,我實在羞於去譴責一個孩子。

我從四歲開始進入那個著名的十年,於是我天生就是個野孩子--沒有幼兒院的正規學前教育,自然也缺乏什麼益智的娛樂。鄉村大孩子帶我學會的第一種遊戲,就是去田野抓癩蛤蟆。然後用泥巴糊一個小窯,裡面鋪一層生石灰,將癩蛤蟆關進去用稀泥封閉,上留小孔再注入冷水。生石灰遇水則發散,產生極高的溫度,蒸汽裊裊中,一陣陣「呱呱」的受刑慘號由強變弱。汽散聲絕,扒開泥窯,但見癩蛤蟆的醜惡皮膚完全剝離,露出初生嬰兒般的晶瑩胴體,在死亡中顯出一種純淨的美麗。

如此殘忍的遊戲,最初又是誰來發明的呢?遊戲源於摹仿,孩子們到底在摹仿什麼?

若干年來,我幾乎不斷重複的一個夢境就是,我站在深秋的藍天下,赤身裸體,搶著收集陽光過冬--那時的冬天太冷了。我看見殘陽越過高牆,把我的影子誇張地貼在對面牆上,而電網的投影恰好橫過我的頸項,使我的頭顱在牆的畫面上,像懸掛在枯藤中的一隻搖搖欲墜的野果。

我在那一刻開始知道,殘酷的現實往往需要殘忍的心靈去適應。這一曾經真實的場景,因其起點的令人不寒而慄,在往後的平淡生活中,被複製成了經久輪迴的夢影。我在對往事的轉顧中,力圖去找到我對殘忍竟能熟視無睹的源頭--我們從何時開始,把惡行和暴力視為情有可原且法無可懲的正常生活?

六歲,對,六歲時我是一年級的學生。1968年的初秋。放學集合,一個血氣方剛的教師拆散大掃帚,給每個孩子發一根竹條。然後排隊,去打強盜。當小街上走來我們這支武裝童子軍時,圍著那個小偷的鎮民們開始喝彩歡笑。小偷被罰站在一個水泥圓管上,衣衫襤褸,褲腳挽在膝蓋上,似乎剛剛下田歸來,腳下是一雙草鞋。我深刻記得這些細節,是因為我們的高度只能夠到他的踝骨。大人們不斷吆喝「打,打」,於是小鎮的狂歡節開始上演。

村小的孩子從六歲到十六歲不等,倚仗大人的鼓勵第一次可以打大人,無不心花怒放。那個中年小偷被無數竹枝抽得像陀螺一般跳動,在水泥管上來回穿梭仿佛一場沒有盡頭的舞蹈。事實上他無處可逃,所到之處帶動的只是更密集的鞭笞和喧囂。我清晰地記得他的小腿--那粗糙的還帶著泥巴的皮膚,慢慢由紅變紫,漸漸腫大發白一如半透明的蘿蔔。他不停的哀號,絕望地手舞足蹈,汗如雨下,雙眼現出死亡的寒光。我揮了幾下便因恐懼而悄然住手,而成人和孩子還沉浸在自己編織的絕妙遊戲中。最後,我看見他喉嚨嘶啞只剩魚唇般的無聲張合,身體搖晃如失去平衡的風箏,在極限的一擊下砰然栽倒……

在圍毆時我們已經從大人的咒罵中知道,他只是在試圖偷裁縫鋪的三尺布時被抓的,他是鄉下來趕集的一個農民。在我成長的歲月里,我一直為此深深內疚。我總在想,他和我一樣要面對人生的冬天,他的孩子還衣不蔽體,他實在沒錢去給那個和我一樣大的女兒增添一縷溫暖,這時,他看見了那要命的三尺布。我每每想起這一畫面時,內心的痛楚就在深化。走筆至此,我忽然淚流滿面,我依稀可以確認,這,正是殘忍教育的起點。

殘忍,許多時候是難以分清其善惡性質的。我們在一個充滿蚊蟲的房間,緊閉門窗,點燃毒氣,徹底消滅害蟲,沒有人會質疑這樣的行為。那麼老鼠呢?它傳播疾病,盜竊糧食,當然也應該滅絕。至於滅絕的手段,一般不會被追究。

我十歲左右時被母親送到了煤礦,那時父親正經受被打倒後的各種體罰。他的同僚不堪忍受而自殺,母親擔心他的絕望而將我送去作陪,於是我開始生活在真正的工人階級之間。那時的煤礦老鼠很多,每天經歷死亡的井下工人沒有娛樂,滅鼠則成了他們的閒情逸緻。

他們用各種智慧的方式活捉老鼠,然後將生黃豆塞進其直腸,再將其肛門縫住。黃豆在體內發脹,痛不欲生的耗子在放生後開始瘋狂亂竄,闖進它們熟悉的家撕咬同類,一場大規模的自相殘殺壯觀而刺激,比任何毒藥更慘絕鼠寰。或者將鼠尾捆上浸透汽油的棉花,點燃後放手,再欣然觀看那團狂奔的火球。我每每為此觸目驚心的場景油然而生一種徹骨的恐懼,因為厭惡和仇恨,他們如此折磨鼠類--是代表人類的正義嗎?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塵世·輓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16/1830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