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廣宇:病毒越傳越弱嗎?

作者:

三年前新冠病毒在武漢爆發造成了全球恐慌,為何如今所有國家(包括中國)都選擇與其共存呢?有一種說法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病毒隨著傳播會越變越弱。很多專家也有類似的說法,認為病毒的變化方向是提高傳染率和降低毒性。從新冠病毒初始毒株到德爾塔變種和如今的奧米克戎變種,從統計數字上來看確實重症率和死亡率在不斷降低,似乎符合人們的預期。

可是中國在2022年底選擇全面開放與病毒共存之後,人們驚訝的發現感染後的症狀並不像官方宣稱的只是個大號流感,相反很多人持續高熱,出現肺炎甚至白肺的人數也相當多。雖然由於中共官方不提供數據無法確切了解真實的重症和死亡率,但從各地傳出的不堪重負的醫院和殯儀館等消息來看絕不像海外的奧米克戎統計數字那樣低。病毒真的變弱了嗎?

我們先從科學的觀點來分析一下病毒越傳越弱這一說法的來源。其實現代科學對於病毒的了解還是十分有限的。我們知道病毒會在宿主體內快速複製,而複製的過程可能會產生錯誤,也即變異。每次發生變異都可能導致病毒性質改變,如傳播速度、感染症狀等。但是改變是朝哪個方向發展?現在科學無法預測,一般認為是隨機的。微觀上的變異既然是隨機,為什麼宏觀上看到病毒的變種毒性會逐漸降低呢?

這是基於一種簡單的假設:毒性弱的病毒變種能夠在宿主體記憶體留更長的時間,從而更容易向外傳播;毒性強的變種感染則容易引發重症導致死亡,病人被收治隔離,不利於病毒的繼續傳播。這個論斷是有一定道理,但是要注意此模型過於簡單和理想化,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符合實際的。

首先上面的推理實際上說的是如果病毒能夠在宿主體記憶體在更長時間,則更有利於傳播。但這個時間是由幾方面決定的:(1)宿主戰勝病毒,免疫系統將病毒完全清除的時間;(2)病毒戰勝宿主,導致宿主死亡的時間。一般來說,所謂毒性較大症狀較重也即免疫反應較為強烈,這樣無論宿主勝利還是病毒勝利都會較快決出,具有傳染性的時間不會很長,因此不容易廣泛傳播。

但是我們要注意到一些特殊情況的存在。首先是潛伏期。發作起來很嚴重的病毒也可能有很長的潛伏期,從而增加其傳播的概率。比如臭名昭著的愛滋病毒就有長近整年的潛伏期並具有傳染性,使得這一病毒隨兇險但仍然有廣泛的傳播。對於新冠病毒,科學上已經發現其原始毒株的遺傳序列中含有類似愛滋病毒的片段,也有較長的潛伏期和免疫逃逸能力。原始毒株毒性較強,但潛伏期也更長,有兩到三星期之久。到了德爾塔和奧米克戎變種,毒性很弱,潛伏期也縮短至三到五天。從總的病程和具有傳染性的時間長度來說,新變種事實上是短於原始毒株的。但是新變種的傳播速度遠快於原始毒株,這其實和前面的傳播理論是矛盾的!

奧米克戎傳播力強的原因並不是它的毒性較弱而有更多的傳染機會,而是它的特性能夠在宿主感染的初始幾日就擁有極強的傳染能力。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是空氣溶膠。初始毒株主要感染下呼吸道和肺部,隨著病人呼吸或咳嗽排出的病毒濃度相對較低;奧密克戎則主要攻擊上呼吸道,在接近口鼻處大量複製,病人排出的病毒濃度遠高於原始毒株。極高的體外病毒濃度這才是奧密克戎具有極高傳染能力的真正原因,其較低的重症率只是讓各國政府不對其採取嚴格管控措施而已。

新冠病毒的某個變種會在有限的傳播之後自然消亡嗎?這取決於三個因素:(1)病毒在宿主體記憶體留周期(直到病毒殺死宿主或被宿主的免疫系統完全驅逐),新冠的各個變種都長達數周;(2)人類跨地區旅行的時間跨度,現代交通可以做到在一天之內全球旅行;(3)地區間封鎖。在古代,一個地區的疫病可能難以傳播到遠處,因為病毒在宿主體記憶體留時間短於地區間交通所需的時間。可是在現代,便利快捷的交通讓新冠疫情攻陷了所有的國家,甚至包括嚴密設防幾乎與世隔絕的朝鮮。假如出現一種毒性很強的變種,其前七天的症狀表現類似於奧密克戎,但隨之強烈攻擊肺部造成重症肺炎,那麼就會兼具高傳染性和高毒性,在現代社會我們很難看到有什麼好方法可以阻止其全球流通。

新冠病毒的某個變種會在全球流行之後永遠消失嗎?從目前來看很難說。德爾塔變種已經傳播一年以上遍及全球,但在很多地方的新冠患者中還是占有顯著比例。還得注意一點,病毒在殺死宿主和被宿主殺死兩種主要結局之外,其實小比例的還存在第三種結局:二者共存。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傷寒瑪麗就是一個例子,她有生之年一直攜帶傷寒病菌,感染了周圍大量人群,但自身卻並不發病,63歲死亡也是由於其它病因。肝炎病毒也有大量人群是終身攜帶者,甚至愛滋病毒感染者現在也可以在藥物的控制下成為長期攜帶者。對於新冠病毒我們還所知甚少,但也有不少超級傳播者的報導,某些人群成為病毒長期攜帶者的可能性是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新冠的各個變種很可能會長期在社會上存在,而不會自然消亡。

對於新冠病毒變種重症率一代代降低的數據,我們還需要從另一個角度進行認識。這些數據多來源於海外那些很早就決定採取於病毒共存策略的國家。即使在開放之前,那些國家的封控程度也遠低於中國。這些國家的國民多數是在有疫苗保護的情況下逐次接觸了每一代病毒變種。無論是接種疫苗還是感染病毒產生的抗體對下一代變種病毒都有一定的防禦力,這也是新變種重症率降低的一個原因。歷史上傷寒、流感、天花等病毒在歐洲隨著多年的傳播症狀已經變得很輕微,但攜帶病毒的歐洲殖民者來到美洲卻對新大陸的印第安人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對歐洲人已基本無害的病毒殺死了絕大多數美洲土著,使得印第安人在美洲成為了少數族群。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來評論一下2022年底中國突然的全面開放共存政策。且不說在藥品和醫院方面物資準備的欠缺,從病毒傳播的科學角度講該政策也是隱患諸多。

首先不能簡單的認為開放後感染國民的只是奧密克戎變種,其它前代變種的存在和傳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特別是全國(包括所有對外口岸)同時開放,面積遼闊的中國十分可能在不同的地區流行不同的變種(這已經事實上發生了)。而隨著即將到來的春運全國人口遷徙,多數地區將在短期面臨幾波不同變種的侵襲。加上中國政府鼓勵民眾帶病工作,剛感染過的人群在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息和恢復的情況下再次感染新變種,可能加劇器官器質性損傷和病變,增加重症率和死亡率。

其次不能簡單認為奧密克戎感染就是大號流感。如前所述,海外民眾普遍接受過疫苗接種且曾依次接觸過前代病毒,因此對奧密克戎的抗性較強,症狀較弱。而中國滅活疫苗低效是科學共識,在三年嚴格清零政策下多數中國人也沒有機會接觸任何一代新冠病毒。在這個前提下貿然接觸奧密克戎重症率和死亡率很可能會高於海外。我們已經看到開放後的中國肺炎和白肺的比例奇高,在多個變種的輪番侵襲下未來恐怕很不樂觀。

總結一下,人類對病毒的認識及其變異和傳播的機理了解甚少。即使在目前科學已知的範圍內,我們也不能輕易下結論新冠病毒的毒性一定會隨著傳播降低,也不能保證清零三年開放後接觸到的只會是低毒性的奧密克戎。貿然的全面開放,應陽盡陽快速過峰的政策是不科學甚至反科學的。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中文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05/1851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