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從秦始皇到趙盼兒,中國人為什麼對餃子情有獨鍾?

餃子在中華文化中占據的特殊一席,從一些民諺習俗中便能看出端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冬至餃子夏至面」「出門餃子回家面」……

這「白胖一牙兒」仿佛有著魔力,乃至於國人總是要在關鍵的時間節點食用,從而得到好運與庇佑。

那麼,這種中華民族的神奇食物,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淵源?它從何時出現?又在何時,登上了國人年夜飯的餐桌,成為了過年的符號?

過節吃餃子,原從何來?

論及餃子的「發家史」,可謂是一波三折。從「餛飩替身」到「除夕必備」,這中間著實歷經了無數朝代,橫跨了幾千年。

世人代代相傳的餃子傳說相當有趣。據說,餃子是為東漢名醫張仲景所發明。那是寒冬臘月里的一天,北風呼嘯凜冽,街道上的行人腳步匆匆,皆是被凍得「四支僵勁不能動」,甚至於好些人的耳朵都被凍破,樣貌著實可憐。張仲景見著此情此景,心中大慟,當即要布施湯藥。而這湯藥被取名「祛寒嬌耳湯」,用羊肉裹著若干草藥做餡兒,再將其包進「耳朵」形狀的麵皮兒里過水煮熟。一人分上兩個「嬌耳」,食之渾身溫暖、兩耳生熱。之後為了紀念這等善行,人們在冬至復刻出「餃耳」,後改名為簡單的稱謂——「餃子」。

傳說歸傳說,實際上,餃子一開始並不叫「餃子」,而是與另一種古老麵食「餛飩」難捨難分,並沒有屬於自己的專有名稱。餛飩因「混沌」得名,將餡料粗淺包裹在麵皮中,外表鬆散,一過水煮更無形狀可言,大概在秦漢時期便出現在了古人的餐桌上。之後隨著手藝的不斷精進,「混沌」慢慢固定成了月牙形,這也就初具了餃子的模樣。

北齊文士顏之推曾在《顏氏家訓》裡寫道:「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見餃子在當時已然名揚滿天下了。

但這還並不是餃子出現最早的證據。

若要追溯起最早的餃子,光靠史料考據是不夠的,還要藉助出土文物。1978年,考古學者在一座春秋時期薛國貴族的墓葬中(今山東省滕州市)發現了一整套青銅禮器,其中有件銅簠里就擺放著一些類似於現在餃子的食物,它們原先應是白色三角鼓狀,裡面包裹著餡料。後來在一座東漢的墓穴中又發現了所謂的「庖廚俑」,在其廚案上有最早的「花邊餃子」模型。餃子最初的蹤影因這些古老的文物而有跡可循。

▲圖自網絡

到了唐宋時期,天下安定、一派祥和,餃子逐漸成了流行美食,做法也是千變萬化。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追憶北宋都城汴京的盛況時,就不止一次提到過餃子,當時稱作「角子」,「水晶角兒」「煎角子」「駝峰角子」……實是令人眼花繚亂、食指大動。

▲圖自網絡

而餃子最終常駐除夕餐桌,一躍成為國民美食,則要到明清時期。當時餃子的名稱紛繁交雜,除了「角子」「扁食」「餃兒」這些前朝已有的稱謂之外,還加上了「水角兒」「水點心」「水點兒」「湯角」一干別稱,大抵因其常被水煮的緣故。光緒年間《順天府志》曾引述:「正月初一,五更起,……飲椒柏酒,吃水點。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歲之吉。」無論貧富,過年吃餃子這一全民性的習俗至此終是落定。

各地的餃子,有何講究?

現如今,餃子走進千家萬戶,成為當之無愧的「國民食品」,過年過節更是逃不了餃子的身影。中華自古地大物博,餃子自然也有著各具特色的地方風俗和講究,形成了繁盛興旺的「餃子家族」。

談及口味,當真是一地一樣。北方的餃子講究皮薄餡兒大,囫圇一整個圓滾滾、白胖胖為好。在山東沿海地區,餃子配上新鮮的鮁魚餡兒,包成多半個拳頭一般的大小,甚至頂上一小個包子,每個碗裡最多裝上2、3個。而在南方,餃子一般更精緻小巧,和點心一般大小。

餃子重在吃餡兒,各地出了名的餃子大多有著令人垂涎的鮮餡兒。在北京,葷餡餃子一般湊個三鮮,豬肉、蝦米配上雞蛋、大蔥,能包水餃也能做鍋貼,一口下去唇齒留香;往北去的黑龍江有著名的酸菜餃子,正宗的東北酸菜翻炒後調成肉餡,滿滿的關外風味;山西作為麵食大戶也有著獨特的莜麵餃子,麵皮上做足功夫,民間還有順口溜說:「一口莜麵一口酒,香得人們口水流。」可見人們對莜麵的喜愛程度;到了南方,成都人有鍾愛的鐘水餃,有「紅油」和「清湯」之分,蒜香微咸還帶點兒甜,味美可口;上海的薺菜餃、江西的蘿蔔餃、潮州的魚餃、廣州的水晶蝦餃……都是構成當地特色飲食文化的重要元素。

而在吃法上,餃子也有著鮮明的南北地方特色。北方人吃餃子喜歡蘸點兒醋和香油,或者用醋、醬油、蒜泥、香油等調成佐料蘸著吃。在南方,餃子的吃法除了蘸佐料吃外,還有「湯餃子」和「拌餃子」之分,前者類似餛飩,後者則與拌麵吃法一致。

蘊藏的寓意,綿遠悠長

無論憑藉的是可喜的外形,還是可口風味,餃子已然風靡了上千年,甚至於壟斷了家家戶戶的節慶食譜。但這期間,圍繞「餃子」還誕生了不少獨特的寓意,使其漸漸演變成了一條中華民族的文化紐帶。

首先,新年吃餃子意味著辭舊迎新、恭賀新禧。「餃子」諧音為「交子」,指新、舊兩年於夜半子時相交,代表正月初一的開始,人們此時此刻吃的餃子自然就寓意著新舊年份的交替。此外,全家人還要一同「守歲」,守歲時包餃子、辭歲時吃餃子。所以,也有人將過年包餃子稱作「包辭歲」,把除夕子時吃餃子叫作「吃辭歲」。

其次,餃子也是闔家團圓美滿的象徵。尤其像在北方等地,家家戶戶除夕夜或大年初一必須要吃餃子,因此也被叫做「團圓餃子」。做餃子時一般要全家同包、人人動手,之後聚在一起吃。擺餃子的時候也要繞著圈挨著放,圖的就是「圓滿」之意。山東有一句歇後語:「大年初一吃餃子——沒外人」,過年時節闔家歡樂,最容易醞釀出喜慶、熱鬧、親密無間的家庭氛圍,相當契合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形成的家庭觀念與和樂期盼。

最後,餃子也有吉祥、發財的含義。因為外形酷似「元寶」,餃子經常被當作招財進寶的象徵物,家裡日常包餃子時人們總是特意把餃子包成「元寶」狀。清朝光緒年間的《遵化通志》中有言:「元旦昧爽,……以面做水餃,曰『元寶湯』。」現在,過年包的餃子裡也總會塞進一兩枚硬幣,據說吃到它的人在未來的一年裡都會諸事順利,甚至能旺財運。

▲圖自網絡

有關餃子的習俗實在道不盡,而在過年期間更是尤其豐富突出。這白滾滾的月牙現在不單單是中華美食的代名詞,其背後蘊含著的民族情懷和美好象徵也已在國人心間落地紮根、生生不息。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搜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27/186007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