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父母這1個動作,會成為孩子一生的動力

你聽過墊底辣妹的故事嗎?

一個天天混日子,成績倒數的高中女生,最終考入世界名校慶應大學。

這個女生就是日本姑娘早耶花(Sayaka)。

她的真實經歷甚至被改編成了電影《墊底辣妹》,激勵了無數還在黑暗中摸索的孩子。

慶應大學有多難考?

2023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慶應大學進入前200名。

學校實力可參考國內985高校。

而早耶花的成績有多差?

高中老師給她測試了真實成績,居然只有小學4年級的水平。

就是這樣一個差生,最終襲成為日本的「985」學霸。

然而逆襲的故事遠沒有結束。

就在2022年,34歲已婚的早耶花又跨專業,考上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教育心理學研究生。

想到去年476萬人考研的激烈競爭,不得不說一聲,早耶花真的是太牛了。

這不禁讓人深思,早耶花是如何實現逆襲的?

2022年11月,早耶花入駐了B站。

談到人生轉折點,她說:

「我不是『天才』,而是自我肯定,以及養育我、保護我的環境,正是這些成就了我。

是一直相信我、即使借錢也送我去補習班的媽媽,

是從未將失敗概念賦予我、無論做什麼事都讓我大膽嘗試的媽媽。

是說『你一定可以的』如此信賴我的坪田老師。

如果沒有他們,我一定無法前進,迎接新挑戰,過著與這些完全無緣的人生。」

01精神鼓勵,如何成就人的一生?

1)自我效能感,給人帶來滿滿動力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坪田老師和媽媽的鼓勵之所以這麼神奇,是因為提高了早耶花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些行為的判斷。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會確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一項活動。

因此,自我效能感直接決定了一個人做某件事的動機水平。

那麼,自我效能感到底對做成一件事有多重要呢?

最明顯的兩點:

一方面,自我效能感會影響你要不要選擇做這件事,以及做這件事到底能堅持多久

畢竟,人只會去選擇做自認為能夠勝任的事情;

另一方面是面對困難的態度:只有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才會有信心克服困難,更加努力。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直接就破罐子破摔了。

坪田老師的那句鼓勵「你一定可以」,給了早耶花極大的信心。

對每一個中國孩子的成長來說,相比較實際能力的培養,鼓勵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更為重要。

美國教育研究雜誌曾經發表過一項有意思的研究。

這項研究對15名理工科領域的優秀職業女性進行了訪談,問,是什麼讓她們在男性主導的數學相關領域突圍?

這些人年紀小的25歲,年紀大的53歲。

她們的答案卻清一色地表明,她們擁有著更高的數學相關領域的自我效能感。

而研究者梳理發現,替代經驗(vicarious pxperiences)和言語勸說(verbal persuaasion)最能影響自我效能感。

替代經驗指的是,家庭和朋友關係的榜樣作用。

比如父母本身數學就很好,她也會覺得自己會比較擅長。

言語勸說,可以簡單理解為鼓勵。

鼓勵正是由於對人的肯定表達,注意到了人身上的積極信息,才會提高自我效能感。

2)最佳情緒體驗,提高幸福感

如果你看過墊底辣妹的演講,細細想來,坪田老師的話,真的是讓早耶花進入了一種比較積極的情緒狀態中。

坪田信貴看著只有4年級水平的成績單,沒有嘲笑貶低她,而是說:

」早耶香,你應該聽過慶應男孩這個名字吧,你這樣的孩子要是去了慶應肯定會很興奮吧?」

聽到這些話後,早耶花第一反應:「哇,櫻井翔讀的學校!我也想去!」

這個十幾歲的孩子,腦海里只蹦出了這個想法,只是為了這個理由。

早耶花至今想起老師的鼓勵,都不禁哽咽:

「那時候真的非常開心,比起和同學去卡拉ok還要更開心。」

可見,鼓勵之所以帶給人積極效果,除了自我效能感的仲介作用,還有正向情緒的仲介作用。

換句話說,鼓勵誘發積極情緒,積極情緒促進了人的成功。

這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鼓勵帶來的積極情緒改善了人的認知狀態。

研究表明,樂觀、平靜、積極的情緒有助於問題解決;而緊張煩躁/壓抑等消極情緒會阻礙問題解決。

另一方面,鼓勵帶來的積極情緒增加了孩子的主觀幸福感。

心理學教授陳禹安曾倡導滋養型的教育理念。

教養型教育,只注重人的認知發展,只追求孩子的學業和事業目標有沒有達成。

滋養型教育,更注重人的情緒情感等社會性發展,會關心孩子的主觀幸福感高不高,孩子有沒有抑鬱、焦慮這些情緒上的問題。

而對人進行多多鼓勵,正是滋養型父母會做的。

「教養教會孩子成功,滋養教會孩子幸福。」通過鼓勵提高人的主觀幸福感,是更高級的成功。

02家庭關係誤區:肯定讓人飄?

看到這裡,估計很多讀者和我有同樣的疑問:難道總是肯定一個人,不會讓他變得飄起來嗎?

不在少數的中國父母,都秉承著「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的理念,在孩子想做什麼事的時候,先否定一番,殺殺銳氣,滅滅威風。

但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羅森塔爾負效應(Rosenthal negative effect)是真實存在的。

即,不管你內心是否真的覺得孩子糟糕,但只要你向孩子傳達了你的鄙夷和嫌棄,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他就真的會一如既往的差勁,甚至越來越糟。

因為否定評價不會讓人清醒,只會讓人氣餒。

一項研究表明,令人氣餒的消極體驗(demotivation),會對孩子的學習態度和行為產生糟糕的影響。

這項研究找了900名學英語的在校大學生,結果發現,這些孩子過去的內心消極體驗,可以明顯預測他們的外語學習成績好壞。

而研究者在結尾給出的出路,也正是去激勵孩子,才能產生積極效果。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不能總是以「敲打」為名,說一些貶低孩子的話。

03有效鼓勵的兩點建議

(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請繼續閱讀。如果你只是想被鼓勵,請直接閱讀第四部分。)

雖然鼓勵可以產生令人心動的羅森塔爾正效應,但是不是所有的鼓勵都有效。

有效的鼓勵,必須具備以下2點:

(1)過程導向

過程導向,就是指肯定孩子以往的努力和態度,鼓勵他保持下去。

以坪田老師的話為例。

一開始,早耶花距離考上慶應大學,有40分的偏差值。

經過每天15個小時地學習,在高三第一次模考中,早耶花成績提高了很多。

但上慶應大學還有很大差距——28個偏差值。

坪田老師說:

「沒關係的,只要把必要的事情都做了,肯定能補得上。早耶香,這樣保持下去你真的能考上慶應的呢。」

結果早耶花真的考上了。這正是因為,通過過程導向,坪田老師教會了早耶花正確的努力方式。

(2)樹立掌握目標

有效地鼓勵,還要引導孩子注重自身進步,而不要和他人比較。

2022年,浙江寧波張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分享了他踐行三年鼓勵教育的效果:

家中9歲的小男孩,三年前考試倒數,三年後逆襲全班第一。

在視頻採訪中,父子倆的對話是這樣的:

父親:「這次倒數第幾啊?」

娃兒一邊啃著麵包一邊回答:「這次倒數第二。」

父親:「上次呢?」

娃兒一臉無辜:「上次倒數第一。」

老父親認真地鼓勵:「行,有進步!」

這位父親就深諳有效鼓勵之道,注重讓孩子和自己比較,看到自己的進步。

進一步講,激勵自己或者激勵他人,最好樹立掌握目標(mastery goals)。

掌握目標會讓你定位在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上,自然而然地你會和自己比較。

不要樹立表現目標(performance goals),這種目標只注重你和別人相比較怎麼樣,有沒有丟臉。後果就是人比人,氣死人。

04從未擁有鼓勵型關係,怎麼辦?

早耶花總結到,比起天生的聰慧,身邊是否有一個能夠信任你的人,則是能左右你人生的重要條件。

但我不完全認同她的話。

有粉絲問:從小到大,身邊從來沒有一個鼓勵自己的人怎麼辦?

這是一種多麼令人心疼的人生啊。

同時我想說,與其羨慕被別人鼓勵的人,不如自己就成為一個鼓勵自己的人

從練習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開始,像鼓勵你的好朋友一樣鼓勵自己。從你的特徵中找到你的優勢和潛力。

尤其不要忘了,接受你本來的樣子。

《請回答1988》中,金成均對復讀6年都沒有考上大學的兒子正峰說:

「小學畢業又怎樣,一點都不影響生活。

人活著,跟那張紙沒有關係。」

我們也要學會在不斷被現實挫敗的同時,提醒自己:有哪些自身所謂的「劣勢」真的有必要成為劣勢嗎?

我們的那些明晃晃的優勢,我們在周圍人眼裡那些明晃晃的可愛,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啊。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壹點靈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01/1872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