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結束,孩子們陸續回到教室。
沒想到剛一開學,就有家長向我吐槽:
「我整個寒假什麼都沒幹,專門在家陪孩子學習。結果孩子嫌我盯著他了,天天和我吵架。明明是為他好,他倒好,一點都不領情。」
這個家長繼續大吐苦水:
「這剛一開學,本來想著一個假期有我盯著,他的學習習慣啥都會變得很好。結果最近幾天我比較忙,沒時間盯他了。他倒好,回家天天偷著玩手機。培養了一假期的習慣,全部還給我了。」
看她情緒比較激動,旁邊一位媽媽開玩笑說:
「孩子一個假期都沒放鬆了,又是剛開學,你也別逼他太緊了。現在不是都說要佛系育兒嘛,孩子身心健康就好。他們身心狀態好了,學習起來也有勁兒。」
沒想到這個家長情緒越來越激動:
「你家孩子有條件佛系,我家孩子還要參加高考。」
其實,無論雞娃還是佛系養娃,父母的初心都是好的。
但教育這件事,並非只是給孩子套一個機械外殼,他就會按照設定的樣子去生長。
教育,是一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合作。
真正的雞娃育兒,不是窒息式逼迫;真正的佛系育兒,也不是完全撒手不管。
一個假期,拉開了孩子之間的差距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女孩的分享。
她說自己的成績屬於班級中上水平。結果假期的時候,媽媽看到大姨的兒子學習成績特別好,就想讓自己也向他看齊。
為此她媽媽還專門從網上找了很多學霸的假期學習計劃表,列印出來讓她照著做,想著利用假期讓她彎道超車。
一開始,她也堅持了一段時間。
可媽媽看到她的學習提升並不大,就覺得肯定是手機和課外書讓她分心了。於是以這為藉口,強制收走了她的手機和所有課外書,就連原本計劃好的短途旅行也取消了。
她嘗試和媽媽解釋,奈何她越解釋,媽媽越覺得她是在找藉口。
她覺得媽媽既不尊重,也不信任她。這種情緒狀態甚至讓她對學習產生了叛逆心理。
經常聽人說,假期是彎道超車的最好時機。很多父母也會抓住這個時間拼命去雞娃。
可是,孩子之間成績的差距,表面看是分數,但背後的因素並不局限於分數,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家庭氛圍,無一不影響著學習成績。
拉開差距的,從來不是你是否足夠雞娃,而是你是否能用不驕不躁的心態,為孩子做長遠的規劃。
樊登曾說:「父母的過度擔心,反而會害了孩子。」
學習,從來不是一時興起的衝刺,而是一場需要做好規劃的長跑。
董宇輝曾在一期直播中講過,有家長在高考只剩100天的時候,向他求助說孩子不愛學習,學習習慣不好,問他該怎麼辦?
他說學習是一個長期的事,比起臨時抱佛腳,不如早早就去培養孩子自然學習的習慣。
一時的拼命雞娃,並不會讓孩子長久優秀,所有的優秀,背後都是厚積薄發。
開學後優秀的孩子,假期都有一個會「陪」的父母
網上看到一個視頻。
一位爸爸因為女兒吐槽高中物理太難,為了幫助女兒學好物理,於是決定利用假期重新撿起已經23年沒有翻過的物理課本。
還有一位媽媽,為了輔導孩子小學階段的學習,自學考取了小學教師資格證。
行為確實值得點讚,但方法真不適用於所有人,畢竟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有同樣的時間和精力。
其實,在沒有孩子前,我也一直非常認可類似這種以身作則的教育方法。
以前有家長向我訴苦說孩子不愛閱讀,問我該怎麼辦時,我一般都是直接告訴他們:「你想讓孩子閱讀,你就自己先開始閱讀。」
可在我為人父母后,卻發現自己把以身作則這個詞理解得太片面了。
以身作則,並不是說孩子做什麼,父母就要做什麼。
他在看書,你就要看書。設想很好,但對於大多數還要面對各種工作壓力的父母們而言,完全和孩子同步,談何容易?
教學十幾年,觀察了無數學生,我自己的切身感受是:卷,是卷不贏的。不管你是卷孩子,還是卷自己。
對於大多數普通父母而言,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回到學習的根本,從習慣、自律、專注力、抗壓力……這些軟實力去影響孩子。
曾看過一位清華學霸的採訪,記者問他父母對他最大的幫助是什麼?他說父母努力工作的樣子,讓他學會了對待任何事情都要用心、要專注。
一對考上清華的雙胞胎兄弟,父母都是農民,在被問為什麼這麼自律時,他們說因為父母每天都早起去干農活,所以他們覺得自己早起學習也是應該的。
智慧的父母,一定是懂得善用家庭教育,而不是濫用家庭教育。
一個用自身行為踐行努力和自律的父母,無論他在做什麼,潛移默化中都在影響孩子。
你可以不用盯著孩子學習,但一定要用你的行為和態度去「陪」著他們。
只有這樣,孩子的成長才有目標和模板。
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養出真正優秀的孩子
有句話說:「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優秀人的潛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前不久,網上爆出的一個視頻中,一個男孩僅僅因為父親沒收了他的手機,就拿著刀朝自己的父親揮去。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源,是因為這位父親平時就特別縱容孩子。
一位育兒專家在他的書中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兒子從小喜歡研究各種動物,對學習卻一直不太感興趣,每次媽媽催他寫作業,他就各種對抗。
後來,這位育兒專家想了一個辦法,他先是陪兒子觀看了很多有關動物的紀錄片,然後再帶他去動物博物館參觀,聽各類相關講座。
在這個過程中,他和兒子聊那些動物專家的學歷,他們日常使用的設備,他們的知識儲備。甚至一部紀錄片需要使用到哪些學科知識,都和兒子進行了探討。
最後,他告訴兒子一句話:「學習,是為了讓你能更靠近夢想。」
父母和孩子,互為鏡像。
孩子現在的問題,根源在父母之前的教育方式;父母現在的教育方式,影響著孩子的未來成長。
家庭教育的方式不同,養出的孩子也不同。
有網友分享過一張圖片:凌晨6點多的大街上,全是送孩子上學的父母。
評論區有人評論:「孩子辛苦,在孩子背後陪著的那個人同樣辛苦。」
作家莫言說過:「孩子的優秀,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為人父母,誰不是在儘自己所能為孩子全力托舉?
用對方法,才能為孩子的成長添磚加瓦;用錯方法,只能在孩子長大後徒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