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一個滿是聰明人的朝廷,怎麼會犯下最愚蠢的錯誤?

作者:

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有才幹,有歷練而且聰明伶俐的皇帝。就才華這一項,他老了廢長立幼,用他取代楊勇,倒也沒錯。繼位之後,滿朝還多是隋文帝時代的舊臣,能征善戰之將,治世之臣不少,聰明人更多。他自己是個聰明人,惺惺相惜,用的人也多半不蠢。

人說,隋煬帝犯了兩個大錯,一個是修大運河,一個是征伐高句麗。其實,前一個錯誤,只是動靜大了點,修好了運河,對整個經濟有好處。但是,第二個錯誤,實在是犯得很低級。對於楊廣這種經過戰陣的人來說,其實無論如何不該犯的。

隋時,高句麗已經是一個大國,今天遼寧的大部,都在它的控制範圍內。而且,生產力跟漢人相似,國力相當雄厚。對於這樣一個邊陲大國,儘管它多次騷擾邊境,採取中等規模的機動部隊回擊,同時聯絡朝鮮半島的其他國家牽制便是,若要傾舉國之兵,將之滅掉,實在是太冒險了。

作為一個中央王朝的大國,儘管國力遠遠超過高句麗,但是,動用的兵力也得超過百萬。一個農耕國度,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百萬大軍行動,運送糧草和傷兵的民夫,就得超過百萬,還不計相應的馬匹和車輛。那時候道路又不順暢,幾百萬人來往,不算打仗,就是路上的消耗,人馬的死傷,就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如果頓兵于堅城之下,久功不克(古代攻城的辦法不多,只要城池足夠堅固,就很難打下來),就打成了消耗戰,這樣的消耗戰,如果曠日持久,幾個月半年這麼耗著,那麼對於攻城的一方,是一個致致命傷,用孫子的話來說,就是「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也」。一個農耕之國,剩餘原本就不多,如果幾百萬成年男子長年離開土地,耽誤了農時,那麼對於來年的生計,將是致命的。到了遍地饑荒的時候,想不亂也不可能了。

不幸的是,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前兩次,都打成了這樣的消耗戰,最後不得不狼狽撤退,百萬大軍加上百萬民夫,大半不是成了炮灰,就填了溝壑。即便慘到這個地步,隋煬帝還要堅持第三次出征,士兵逃亡過半,才草草收場,收場時,已經天下糜爛,大隋離滅亡已經不遠了。

征伐高句麗,很明顯就是一個低級的大錯誤,這樣的消耗戰,朝廷耗不起,本是一個常識,但是,滿朝聰明人,卻沒有人站出來糾正這個常識性的錯誤。眼睜睜看著隋煬帝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直至把江山給毀了。聰明的人們,當然知道這裡有問題,但皇帝出於面子,就是要干,卻沒人肯出面攔著。個別提意見的,腦袋都搬了家。儘管,在制度設計上,有提意見的諫官,有攔阻決策的門下省,可一旦考慮到攔阻的成本,就沒人樂意冒這個險了。因為大家都知道,皇帝自我感覺最聰明。攔著他,就意味著說皇帝犯錯了,這可怎麼了得?朝廷的官僚機構,還可以通過向上遞不利的情報,間接加以攔阻,然而,面對一個聰明而且自負的皇帝,誰敢把不利的情報遞上去呢?儘管皇帝每次都御駕親征,但真實的情況,都是他最後一個知道,等知道的時候,什麼都晚了。本質上,王朝時代的制度設計,主要的目標,還是保證服從和秩序,有這樣的制度目標,沒人出來踩剎車,也就不奇怪了。

就這樣,大家眼睜睜看著皇帝往火坑裡跳,跳了一次還有二次,三次。不僅沒有人攔著,還有人在一旁擂鼓助威,阿諛叫好。所以,一征高句麗導致天下狼煙四起,二征高句麗則官二代楊玄感都反了,三征則沿途士兵逃亡殆盡。哪怕在二征之際能被攔住,隋朝的天下都還有救,然而,就是沒這樣的人。

大家都是聰明人,聰明人的選擇,是明哲保身,哪怕是暫時的,也要先保了再說。天下糜爛,人死大半,誰死誰倒霉唄。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張鳴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10/1875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