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海邊的西塞羅:GTP-4來了,「奇點將至」對我們會有多麼致命

作者:

科技的發展不是「勻速」的,它給不同人群帶來的影響,也不會是「勻質」的。

先講一個歷史段子。

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大敗虧輸,間接導致大清在於日本國運對賭當中戰敗。甲午海戰的北洋水師戰敗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其實是,北洋水師「運氣不好」——沒趕上好時候。

北洋海軍的所有外購軍艦皆建於1888年前,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前,西方海軍造艦技術的發展是相對緩慢的,後膛炮雖然逐漸取代了前膛炮成為海軍艦炮的主流,但由於炮閂技術尚且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太多技術細節沒有完善,以至於艦炮的裝填速度非常之緩慢,以至於北洋海軍定遠、鎮遠二艦「五分鐘開一炮」的問題,在當時看來本來不是問題,而是一個司空見慣的軍事常識。

艦炮裝填速度慢這個事實,又間接決定了一系列事情——比如,由於炮打得慢,每開一炮需要重新瞄準,所以瞄準也可以慢慢來,所以當時艦炮技術也非常原始,還停留在海軍軍官拿著六分儀純手算的時期。

艦炮所使用的彈藥也多以實心或者摻了沙土的穿甲彈為主,為的就是萬一有一發能蒙中了,就能直接破壞對方艦船水密性,擊沉對方。

但日方的購艦潮始於19世紀80年代後期,他們幸運的趕上了「技術爆炸」導致海軍發生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原本只適用於小口徑艦炮的制退復進機技術趨於成熟並應用於大口徑艦炮的炮架改進,使得大口徑管退炮橫空出世。火炮的後座部分能在發射後利用自身的後座力自動恢復到原位。

這樣一個看似小小的技術革命改變了很多事——

比如自動復位省去了復位和重新瞄準的時間,使火炮的射速大為提高;

比如固定瞄準也讓更精確炮瞄計算變得有意義,於是炮瞄技術也加速革新了;

又比如自動復位還帶動了炮閂技術的革新,讓火炮發射速度從五分鐘開一炮迅速快進到一分鐘開五炮。

而快炮的誕生,又讓軍艦在海戰中更大比例的使用開花彈,通過戰鬥部火藥的爆炸和延燒來殺傷敵方有生力量成為可能。

而這又進一步導致了整個海軍造艦思路和作戰思路的逆轉……

你看,這就是技術的迷人之處,它會產生像核裂變那般的「鏈式反應」,一個小技術的革新會迅速引發一場劇烈的革命,就像核裂變中一顆中子就能引爆整個核彈一樣。

這就是「技術爆炸」的本質。

總之,就在清廷結束購艦而日軍開始加速購艦的這個節骨眼上,由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技術革新所引發的一系列技術劇變的「鏈式反應」正在發生。

這個鏈式反應的終點,就是在甲午海戰中,清日兩軍看似都是鐵甲艦,但實則卻是兩種不同技術時代的產物,其內部的技術代溝甚至不亞於幾十年前英軍的風帆戰列艦對上同樣依靠風帆動力的清軍水勇,戰敗其實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是這個問題是當時的中國人,乃至後來很多戰史研究者所無法理解的,在他們看來,如果說鴉片戰爭中中國海軍的戰敗,是閉關鎖國百年的結果,落後這麼多還可以理解,那麼從北洋海軍在不到十年內就成為「老古董」,這怎麼可能呢?所以一定是李鴻章、丁汝昌指揮不力的鍋!北洋海軍一定不是「器不如人」而是「氣不如人」!

因為技術「鏈式反應」的特性,科技的發展,並不是勻速的。

百年後的今天,這個道理現在很多人都自以為自己懂,但很多人其實都沒「懂」的那麼深。

這裡推薦一本谷歌技術總監雷·庫茲韋爾寫的書,叫《奇點臨近》。

這本書寫於2005年,庫茲韋爾在這本書中首次描述了他所認為的人工智慧趕上並超過人類智能的過程是怎樣的。它並非很多人所認為的那種「勻質化」的過程:人工智慧現在(21世紀初)擊敗個西洋棋大師,過了十年又擊敗個圍棋大師,再過十年又如何如何。

不會的,庫茲韋爾預言,人工智慧的發展將遵循指數模式——

剛開始的時候,你覺得它的發展簡直是龜速,幾十年出個新進展。

後來稍微快了一點,十年前奪得國象桂冠、十年後擊敗圍棋聖手。

再後來又快了不少,前腳剛能處理你的語音、文字,隔了幾個月現在能識別圖像了。

而最終,人工智慧的進步速度,將超越人類的感知能力——某天晚上你臨睡前,手機蹦出一條消息,說人工智慧在編程水平上已經達到或超過普通程式設計師了,你不覺是什麼大事,沒看完消息就沉沉睡去。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海邊的西塞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18/1878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