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孫立平:三大進展預示世界有望進入下一個技術周期?

作者:
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在AIGC、室溫超導、可控核聚變等方面的進展,引起人們對世界是否面臨一次新的技術革命的議論。再說一遍,我在這方面是外行,但好奇感興趣。好在退休了,我願意先把我能找到的這方面的背景性資料,做一個梳理。於我自己,如欄目所表明的,是做一個筆記,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於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做一個參考,提供一些思考這個問題的線索

禍起蕭牆:我們正在經歷一個技術停滯的周期?

清和在《三大周期疊加,美國到底怎麼了?》和《世界已滑入"馬爾薩斯陷阱"》等文章中探討了一個問題:我們正在經歷的技術停滯期以及所帶來的種種問題。

依據熊彼特的有關理論,作者將近代以來的技術周期概括如下:(1)從近代開始,人類一共爆發了三次典型意義的"工業革命",分別是1760年爆發於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1860年爆發於西方世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1970年爆發於美國的新材料、生物科技及資訊技術革命。(2)每一次工業革命間隔的時間大約是100年,重大技術紅利維持時間為55年,經濟維持在中高增長,然後持續遞減,面臨45年左右的低增長狀態,直到下一次重大創新的到來。(3)每一次技術革新的結果便是可預期的下一次蕭條;每一次經濟陷入衰退,又意味著新的技術創新正在醞釀,經濟的復甦及繁榮即將到來。下一次技術浪潮,又會將邊際曲線右移,推動人類經濟邁向新的高度。

上次技術革命爆發於二戰後,石化、航空航天、核能、半導體、計算機等軍工技術市場化,給五六十年代的歐美世界帶來持續繁榮。接著七八十年代開始,通信技術、電子產品、網際網路、精密製造、生物科技等再掀波瀾,歐美經濟持續增長。但是,進入90年代,技術紅利隨著技術擴散路徑而逐漸遞減、消失,世界經濟增長逐步進入低增長區。日本在泡沫經濟破滅後陷入持續低增長;德國在東西德統一後,經濟增速穩步下行,歐洲在千禧之年已進入低增長區;憑藉資訊技術的壟斷力量和美元紅利,美國經濟撐到了21世紀,但最終被2008年金融危機終結;危機後,韓國及亞洲新興經濟體衰退,阿根廷、俄羅斯、土耳其遭遇貨幣危機,金磚國家"變色"。

如今,備受期待的奈米技術、量子計算、人工智慧、無人駕駛、基因技術依然"雷聲大雨點小",尚未完全進入大規模商用、量產階段。反過來,過去十多年,隨著技術動力衰退,越來越多資本進入金融市場空轉,類似1920年代的美國,推高了資產泡沫和經濟槓桿。比如,2007年次貸危機前,寬鬆的貨幣政策及金融管制助長房地產泡沫及金融衍生品;危機後,量化寬鬆推動美股十年大牛,美債急速膨脹;同時,中國房地產連戰連捷;還有2017年,比特幣及數字貨幣泡沫。

又一個咆哮的20年代正在到來?

如果說上面所概括的是一種較為悲觀的判斷,《經濟學人·商論》一月刊發的封面文章,《對下一個十年保持樂觀的三個理由》,則提出對走出技術停滯的一種樂觀看法。文章認為,傑出的科研突破、技術投資激增以及疫情期間數位技術的加速普及,共同燃起了人類對一個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進步新時代"將至的希望。百年前開啟了多個領域黃金時代的"咆哮的20年代"(The roaring20s)有可能正在又一次降臨。該文認為:

過去十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創新的步伐讓許多人興味索然,尤其是那些可憐的經濟學家。生產率增長乏善可陳,而最流行的新發明——智慧型手機和社交媒體——似乎也沒有多大幫助。它們的惡性副作用,比如催生強大的壟斷企業和污染公共輿論空間等,反倒已經清晰地顯現出來,令人煩惱。包括無人駕駛汽車在內的一些大有可為的技術停滯不前,這讓矽谷的傳教士們顯得太過天真。一些悲觀人士告誡稱世界終於耗盡了有用的想法。今天,技術樂觀主義的破曉將至。新冠疫苗的研發速度之快令科學家萬眾敬仰。引人注目的突破、激增的技術投資以及疫情期間對數位技術的採用共同燃起了人們對一個進步新時代將至的希望。樂觀主義者興奮地預言一個"咆哮的20年代"對技術烏托邦的預測同樣是誇大其詞。但是,出現一個能提升生活水平的創新新時代的可能性切實存在

有三種理由認為這種"大停滯"可能行將結束,其中最重要的是下面這兩點。第一,首先是最近一系列具變革潛力的發現。輝瑞/BioNTech和Moderna研發的疫苗背後的"信使RNA"技術以及定製抗體療法的成功都表明科學在繼續提升醫學水平。無論是治療疾病、編輯基因,還是在實驗室里種肉,人類都越來越有能力隨心所欲地調控生物性狀。人工智慧終於在各種各樣的場景中顯現出令人矚目的進步。由Alphabet旗下DeepMind公司創建的一個程序展現了預測蛋白質形狀的傑出能力。去年夏天,OpenAI推出了迄今最好的自然語言算法GPT-3。自10月以來,無人駕駛計程車已在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附近運載民眾。可再生能源的價格大跌令政府有信心它們的綠色投資會獲得回報。甚至中國現在都承諾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

樂觀的第二個理由是對技術的投資大增。2020年的二、三季度,美國的非住宅私營部門在計算機、軟體和研發上的支出超過了對建築物和工業設備的投入,為十年來首次。各國政府熱衷於為科學家提供更多現金。在經過多年縮減後,2017年經合組織24個國家的公共研發支出實值又開始增長。投資者對技術的熱情現在擴展到了醫療診斷、物流、生物科技和半導體領域。市場對電動汽車產業是如此看好,以至於特斯拉的執行長伊隆·馬斯克(也是一家火箭公司的老闆)已經晉升全球首富。

將出現一次超過上世紀90年代的繁榮時期?

埃里克、喬治斯在《美國生產力繁榮即將到來,或將出現一次超過上世紀90年代的繁榮時期?》一文中,則提出了一種更為樂觀的看法。他們認為,現在出現了振奮人心的好轉跡象,生產力繁榮的要素已經齊全。

過去15年對許多美國人來說是段艱難的時期,生產率增長一直很緩慢。自2006年以來美國平均生產率增長僅為1.3%,不到前十年增長率的一半。但現在顯示有正在回升的跡象。6月3日,據美國勞工統計局報告稱,美國2021年第一季度的勞動生產率增長了5.4%。此外,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現象不僅僅只是暫時的,而且還預示著未來會更好:生產率會激增,可能趕上或超過上世紀90年代的繁榮時期。

這一樂觀估計是根據研究得出來的,研究表明,大多數經合組織國家剛剛跨過生產率 j曲線的最低點。在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的推動下,生產率正在加速增長。生產率 j曲線描述了一種引入突破性技術後,生產率最初增長緩慢,數年後急劇增長的歷史模式。僅靠技術不足以創造顯著效益。相反,技術投資必須和加大對新業務流程、技能和其他無形資本的投資相結合,才能像蒸汽機或計算機等突破性技術那樣大幅提高生產率。例如,美國工廠引進電力後,生產力停滯了20多年。只有在管理人員用分布式機械(一種由電力實現的技術)改造了生產線之後,生產率才飆升。

這一次,生產率 j曲線會比過去的更大、更快,原因有三。首先是技術上的突破:過去10年湧現了大量驚人的技術突破,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工智慧領域的突破:機器學習算法的發展,加上數據存儲價格的大幅下降和計算能力的提高,讓企業能夠應對從視覺和語音到預測和診斷等方面的種種挑戰。快速增長的雲端運算市場讓小公司也能接觸到這些創新。其次,生物醫學領域和能源領域也出現了重大創新。此外,這些重大創新導致太陽能價格急劇下降,能源轉換效率大幅提高,這對能源部門的未來以及環境造成了重大影響。第三,美國正在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最近的新冠肺炎救援計劃可能會將5.8%的失業率(2021年5月)降至4%左右的歷史最低水平。在充分就業的情況下炒熱經濟可以加速生產力繁榮的到來。低失業率會推動工資水平的提高,這意味著企業更有動力去收割技術可能帶來的利益,從而進一步提高生產率。

把這三個因素——技術進步的成果、新冠肺炎帶來的壓縮重組時間表和最終滿負荷運轉的經濟——綜合起來看,你就會發現生產力繁榮的要素已經齊全了。這不僅將直接提高生活水平,還能給更雄心勃勃的政策議程提供資源。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20/1879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