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一張豆腐皮浦江人傳承了1200多年,如今依然受熱捧,秘籍在這裡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美食是百花齊放,要說吃,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與中國相提並論。又一年年關將至,人們又要開始忙碌年夜大餐,來犒勞辛苦一年的自己。在浙江浦江江南第一家,一間老式的豆腐作坊內熱氣騰騰,長條的灶台上布滿了大鍋,滾燙的豆漿散發出濃郁的豆香。作坊主人鄭大爺和老伴正忙著製作當地人過年必備的食材:豆腐皮。

拍攝於浙江浦江。

江南第一家,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因鄭氏家族孝義傳家、世代清廉,明朝洪武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親賜鄭氏家族為「江南第一家」。如今鄭氏後人仍居住於此,關傳承著許多古老的工藝。

中國早在漢代就有生產豆製品的記載。豆腐皮作為大豆的精華部分,在古代只供上層人士享用。在浙菜中,著名的「干炸響鈴」、素燒鵝等,都以豆腐皮為原料,深受廣大素食主義者的喜愛,被譽為豆製品中的「皇后」。

豆腐皮,是浦江縣的傳統名特色,據說浦江人從1200多年前就開始製作豆腐皮,如今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豆腐坊主人鄭大爺介紹:浦江豆腐皮精選白豆為原料,經過浸泡、磨漿、過濾、燒漿、結皮、挑皮、晾皮等10多道工序製作而成。

傳統磨漿採用石磨,如今科技進步了,選用小鋼磨、砂輪磨代替,磨出的漿更加細膩。從磨漿到過濾中間水和豆的比例可謂是關鍵,也是浦江豆腐皮好吃的重要因素之一。

燒漿,鄭大爺仍用的是傳統方式,一排灶台十幾隻鍋。先用旺火燒開豆漿,然後讓其保持在60度左右,當然這個溫度把控全憑大爺的經驗。這樣經過一段時間,豆漿表面就會凝結一層薄皮。

此時就該鄭大媽出場了。她用特製的竹棒(直徑約1cm,長60cm),漿鍋中的結膜慢慢撈起,俗稱「挑皮」。這結皮和挑皮可都是技術活,火候掌握不好,豆腐皮過老或過嫩影響口感;皮沒挑好,破了斷了影響豆腐皮的賣相。

使用傳統燒漿方式,結一張皮差不多需要20分鐘,主要是為保證豆腐皮的質量。一鍋豆漿最初挑出的豆腐皮為淡黃色,隨著豆漿濃度的增加慢慢變深,但這並不影響豆腐皮的品質與口感。

將挑起的豆腐皮,換上另一根稍長的竹棒,然後插入特製的木架上,讓豆腐皮自然晾乾,這個過程就叫「晾皮」。晾乾後,浦江豆腐皮就基本製作完成了。

為保證豆腐皮的品質,50公斤豆子差不多只能挑出20公斤的豆腐皮。浦江豆腐皮以其:薄如蟬翼、色澤油亮、久煮不糊、香味醇厚等特點,深受大眾的喜愛。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寒殘一葉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21/187999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