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6月6日上午十點左右,中南海懷仁堂大總統臥榻旁,剛剛趕來的國務總理段祺瑞面色凝重,注視著已經深度昏迷奄奄一息的大總統袁世凱,神情沉痛。
段祺瑞身後是北洋系元老徐世昌、「北洋之龍」王士珍、表弟張鎮芳,四大託孤重臣,侍立床頭西側的是袁家大公子袁克定。
許久,袁世凱微睜雙目,嘴唇翕動,喃喃地說:「他害了我。」無人知曉「他」是誰。彌留之際,老頭子艱難地吐出兩個字:「約——法」。幾分鐘後,這個曾自封「洪憲」皇帝的民國大總統,悵然離開人世。
1916年6月23日,北京舉行盛大國葬,101聲禮炮震天撼地。力排眾議主張並主持這場政府公祭的是段祺瑞,段祺瑞因竭力反對袁氏稱帝險遭袁克定炸彈暗殺,此次國葬,袁克定擔心有人劫屍滅靈,請求段祺瑞軍隊護葬,段祺瑞一口應允,特派馬、步兩個兵團護衛戒備,靈柩所到之處哀榮至極。
因為帝制復辟鬧劇,袁氏父子臭名遠揚,並與段祺瑞反目成仇,為什麼段祺瑞還要為袁世凱舉行國葬?袁世凱臨終前吐露的「他」究竟是誰?遺言所述「約法」,給百年前的共和之路留下了怎樣的淒風苦雨?
幸遇貴人相助
1865年,段祺瑞出生在合肥,祖父是李鴻章淮軍駐宿遷統領,段祺瑞早年兩次幸逢貴人相助,一次是老鄉李鴻章,一次是知音袁世凱。
1885年,段祺瑞以學霸級高分考取李鴻章的北洋武備學堂,很快被李鴻章看重,1889年,李鴻章送段祺瑞到柏林軍校炮科深造,回國後,段祺瑞已是一名具有國際視野的現代軍人,和王士珍、馮國璋並稱北洋三傑。
甲午戰爭後,1895年10月,清政府派袁世凱到天津小站組建「新建陸軍」以強國禦敵,開始小站練兵。
小站練兵伊始,段祺瑞在威海隨軍武備學堂訓教炮兵,已是大齡青年的他請了個婚假回鄉和吳氏完婚,大喜的第二天,突然接到天津小站發來一紙調令電報,「速至天津小站新建陸軍處,不得有誤。」新郎官喜憂參半,喜的是終能學有所用報國有門了,憂的是新婚燕爾,就要勞燕分飛。
正糾結著呢,又一份電報接踵而至,段祺瑞慌忙躬身接電,袁世凱的親令電報,「妥辦婚姻大事,不必限時歸營,另附銀票以資祝賀。」段祺瑞感激涕零。
袁世凱特別看重段祺瑞硬邦邦的海歸軍事學歷,相比較馮國璋和王士珍,段祺瑞履歷更加單純,為人忠厚,又有大志,袁世凱便有意栽培,他也的確沒有看走眼。
有一次,段祺瑞把自己翻譯的德國兵書的翻譯稿拿給袁世凱看,袁大頭用粗碩的手指頭一頁一頁翻著,愛不釋手,「西學中用,非加以大變化不可。」段祺瑞謙虛地說:「還需大人斧正。」袁世凱一聽,立刻順杆爬,隨即收下書稿:「采其精華、重新編篡,風行於世。」
此後,袁世凱越加賞識和提攜段祺瑞,1900年,段氏原配夫人離世,1901年,袁世凱將侄女張佩蘅嫁給了段祺瑞。袍澤之誼外,段瑞二人成了親戚裙帶。1905年,袁世凱將北洋軍擴編成「北洋六鎮」,段祺瑞先後出任第三鎮、第六鎮、第一鎮統制。北洋軍半數人馬都曾是段氏部下。
知恩圖報,兵諫救袁
1908年11月14日,光緒駕崩,袁世凱當夜被召至宮中。次日,慈禧駕崩。按照老佛爺留下的懿旨,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為嗣君,載灃攝政。這可對袁世凱極為不利。當年正是由於袁世凱告密才導致維新派六君子喋血街頭,光緒被囚瀛台,慈禧這棵大樹倒了,載灃定要替胞弟光緒報一箭之仇,袁世凱攤上大事了。
果不其然,袁世凱被留置宮中。入宮前,袁世凱緊急給在保定陸軍各學堂督辦署的段祺瑞去了一封親筆密函,要他速速入京。段祺瑞快馬加鞭,趕到京城袁府,已是人去樓空,段祺瑞心急如焚,「恩公此去凶多吉少。」
段祺瑞決心兵變救袁,返回保定立即召來心腹徐樹錚,徐樹錚精明強幹、善於運籌帷幄:「出師無名,反遭討逆,難以取勝。」徐樹錚在屋裡轉了三圈,「有了,不如舉行冬操軍演,放出風聲,威懾朝廷,以保袁大人安危。」
真是無巧不成書,正舉棋不定呢,北京南苑北洋第六鎮駐軍突然來電,幾個士兵賭博鬧事,請示如何處置,段祺瑞火了,「雞零狗碎的事也來問我……」話沒說完,突然改口,大聲對徐樹錚說:「通電陸軍部,京城南苑發生兵變!保定軍部出兵勘亂!」
僅一個時辰,皇城根上已是戰鼓雷鳴,軍旗烈烈,炮聲隆隆,故宮牆內亂成一片。1909年1月2日,袁世凱被放回河南養病,路經保定,驚魂未定的袁世凱緊握段祺瑞的手:「芝泉啊(段祺瑞字),項城(袁世凱字)沒看錯人,沒看錯人!」
逼宮清廷,一造共和
辛亥革命前夕,西方民主民治方興未艾,清廷專制腐敗窮途末路,歷史車輪註定已經到達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拐點。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10月14日,清廷重新起用袁世凱絞殺革命黨。但袁世凱另有盤算。袁世凱讓馮國璋去漢口應對,讓重臣段祺瑞坐鎮信陽以保證北方的穩定。11月1日,奕匡等皇族內閣集體辭職,袁氏輕鬆上位內閣總理大臣,清政府最後的軍政大權完全落在袁氏手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