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何清漣:美國遲來的醒悟:中國要扮演世界大國

作者:
對習近平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會見了六位世界各地的領導人,WSJ在4月18日的《習近平尋求以一連串外交活動撼動大西洋兩岸的團結》做了總結,認為習近平正探尋西方共識中的裂痕,並加強與老朋友的關係,尋求抗擊他所說的中國遭受的遏制。而馬克龍提出歐洲戰略自主,嚴重挑撥了歐盟與美國的關係。

2023年4月26日,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俄烏戰爭開打一年多後首次通話。

4月26日,習近平應約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話,通話後雙方立刻行動:中國迅速公布將派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赴烏克蘭等國訪問,就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同各方溝通;澤連斯基則任命帕夫洛·里亞比金為新任烏克蘭駐華大使。自中國在2月提出烏克蘭和平建議12點方案以來,美媒已經判定中國要與美國爭奪世界影響力。消息甫出,《華爾街日報》(WSJ)再次評論:《習近平與澤連斯基通話,再展中國扮演全球和平締造者雄心》,這比此前認為中國要「扮演世界大國這一角色」更進一步。不過,近兩月WSJ與《紐約時報》多篇類似評析讀下來,我覺得醒悟太遲,美國如果能夠提早十年認識到這點並採取相應行動,世界局勢或是另一番光景。

韜光養晦的轉折點並非今朝,在十年前

《中國開始扮演世界大國角色》(WSJ,3/23/2023)一文指出:「隨著習近平開始第三個國家主席任期,中國在挑戰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上表現得越發大膽,長期以來採用的韜光養晦策略發生轉變」,除了介入俄烏衝突以及沙特伊朗的紛爭,過去幾周,習近平還提出了拓展其對世界願景的三項新倡議,分別是《全球發展倡議》(Glob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全球安全倡議》(Global Security Initiative)和《全球文明倡議》(Global Civilization Initiative)。這三項倡議雖然缺乏具體內容,但其廣泛的理念尋求將中國定位為這樣一個國家:那些警惕於美國霸權的國家和地區可以與中國做生意,可以向中國尋求安全保證,可以從中國這裡獲得尊重。

文章提出的論據很正確,都是眼下正在發生的事情。但判斷的時間點錯了,中國放棄韜光養晦的策略不是在習近平統治時期,而是在外界認為很溫和的胡錦濤時期。儘管這种放棄是個漸進的過程,但卻有非常明顯的標誌性事件。那就是2011年夏威夷APEC峰會,在這次峰會上,北京非常明確地發出國際戰略新定位信號,要從「與國際接軌」轉變為要「主導國際規則」。

在2011年夏威夷峰會上,一向對北京友好的美國總統歐巴馬要求中國「停止玩弄國際體系」,「要象成年人那樣行事」,並表示對中國這類行為「受夠了」。中共外交部國際司副司長龐森在回應歐巴馬這一批評時稱:「如果這些規則是通過協議共同制訂出來的而且中國參與制訂,那麼中國將會遵守這些規則。如果規則是由一個國家或是幾個國家決定的,中國沒有遵守它們的義務。」

對於這次碰撞,國際媒體集中報導「Obama to China:'Enough's Enough'」,卻忽視了龐森官階雖然不高,但他的話卻並非個人意見,沒在意中國國內官媒對龐森答歐巴馬的話一片歡呼,《中共外交部強硬宣言:中國無義務遵守他國「準則」》這篇報導充斥各大網站。我當時寫文章指出,中國是國際社會的後來者,大多數國際組織包括聯合國,都在中國未加入前就已經成立,這些組織的規則包括《聯合國憲章》,中國都未加入制訂,如果按龐森的表態行事,中國可以不遵守任何規則。

美國忽視中國兩度要成為「國際規則主導者」的聲明

此後,中國持續不斷發出中國要成為國際規則主導者的信號。2014年APEC峰會通過《北京反腐敗宣言》,成立APEC反腐執法合作網絡,中國贏得區域反腐主導權,北京將此看作一項非常重要的國際政治承認,人民網當年11月8日發表《中國為什麼如此看重APEC:從被融入者變成主導者》,認為「2014年APEC會議是中國改寫國際遊戲規則的開始」。

北京對中國國際新戰略這兩次重要的表態,美國並未真正重視,嚴重低估了中國想改變國際規則的決心。在美國總統歐巴馬任職的8年內,他只在2011年APEC峰會上,對中國不遵守國際規則表達過一次強烈不滿,但對華戰略仍然不變。2015年9月25日,歐巴馬在白宮歡迎習近平時仍然致辭:「美國歡迎一個和平、穩定、繁榮,以及在國際事務中扮演一個負責任參與者角色的中國的崛起」——這是美國長期奉行的「接觸、影響、引導中國進入西方體系」的對華政策的經典表述,美國朝野顯然沒在意中國在2011與2014年兩次APEC峰會上的明確聲明,未意識到中國不僅不想被美國「引導進入西方體系」(即「與國際接軌」),還要改寫並主導國際規則。

以上事實說明,中國的韜光養晦,事實上在胡錦濤後期已經結束,只是西方社會有意忽視。

遲到的認識與被動的應對

只有到了現階段,中國明確挑戰美國世界領導地位,美國拜登政府才開始考慮如何應付這種挑戰,媒體的焦慮顯然比白宮更甚。《紐約時報》4月21日發表《習近平如何「雙管齊下」應對美國》,該文指出中國如今同時使用兩種手法對付美國,一方面公開詆毀美國,另一方面加強與美國盟友的聯繫,還獲得了馬克龍的強烈回應——主張歐洲要有戰略自主性。巴西總統盧拉對華態度也非常積極,今年3月29日,中巴兩國宣布達成雙方貿易以本國貨幣結算,不再使用美元作為仲介的協議。在4月中旬的訪華行程中,盧拉稱中國是當今世界政治、經貿、科技等各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盧拉還表示,巴西致力於從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的戰略高度與中國發展更緊密的關係。

對習近平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會見了六位世界各地的領導人,WSJ在4月18日的《習近平尋求以一連串外交活動撼動大西洋兩岸的團結》做了總結,認為習近平正探尋西方共識中的裂痕,並加強與老朋友的關係,尋求抗擊他所說的中國遭受的遏制。而馬克龍提出歐洲戰略自主,嚴重挑撥了歐盟與美國的關係。

WSJ在《中國開始扮演世界大國角色》一文中,明確指出,中國謀求大國角色的主要動作就是充當國際衝突的調停人。在中東地區,中國顯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中國促成沙特-伊朗這對多年仇敵坐下來談判,對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形成嚴重挑戰,文中引用Mastro(著名智庫美國企業研究研究員)評論:這一成果足以讓美國感到非常尷尬,中國還試圖向世界表明,中國不是威脅,美國才是。在《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上升,達成多項能源協議》(WSJ,4月22日)一文中,則分析了中國在中東影響力增強的影響:隨著中國在中東地區成為影響力更大的斡旋者,與中東各方達成的交易將使中國政府能夠實現能源供應的多樣化,並獲得戰略優勢,與此同時,中國的公司也有機會在長期由西方公司所主導的能源行業的多個領域接觸到技術專長。

除此之外,中國還躊躇滿志的準備促進巴以和談。4月17日,中國外長秦剛與巴以兩國外長通電話時,稱中方對當前以巴緊張局勢感到擔憂,根本出路是恢復和談,並鼓勵以巴雙方拿出政治勇氣,邁出恢復和談的步伐,中方願為此提供便利——為了促進巴以和談,美國花過無數力氣,還頒發過好幾屆諾貝爾和平獎給以巴兩國領導人。

美國現在有了遲到的認識,但卻正逢一個大坎:2024年總統大選。鑑於美國國內現在處於價值觀嚴重對立,矛盾尖銳,執政的民主黨需要全力應付大選,能否有效應付中國這些咄咄逼人的挑戰,有待觀察。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428/1895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