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愛拼未必贏?社會流動「不平等」出生就存在

過去常聽到「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不過,現在看來卻未必如此,根據OECD的最新研究指出,「社會流動性」不夠,就算努力打拼可能也不會贏,取決於收入不平等、種族、階級和地區因素構,造成社會流動性差。

馬來西亞留學生鄭芷芬vs.老師:「我是單一單一這樣子放,對對對好,但是老師我們是要全部放,還是單一放,正常是會全部一次進去。」

抓緊時間和老師請教論文方向,從馬來西亞來台進修的鄭芷芬,目前就讀碩士二年級,現在將心思花在課業上,就為了順利畢業到新加坡工作。

北教大馬來西亞留學生鄭芷芬:「不管家裡條件好還是不好,如果能考上馬來西亞的國立大學,基本上都很少會把小孩送出國念書,但是不排除就有些成績很好,但是因為家裡條件很好,父母會把他送出國。」

出國念研究所,無非是擴增自己的視野,也儲備子彈,讓自己在社會更有立足之地,確實讓孩子出國念書,是不少家長培育的方式。

北教大馬來西亞留學生鄭芷芬:「政府每一年會選就是全國最優秀,差不多20到30位學生,到國外全額獎學金到英國的最多,然後這一些回來的,當然就是比本地的競爭優勢更強,因為高中的時候非常傑出,然後直接保送出國外。」

自己的機會自己爭取,但在社會中有許多人的選擇權在出生那一刻,就已經被剝奪,一份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研究報告點出,社會流動性不足,過去常說的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可能也不復存在,成功的關鍵與許多個人無法控制的因素有關,例如收入不平等種族階級和地區,這些因素構都成了社會流動性。

台師大企業管理學系優聘教授徐美:「所謂的愛拼一定會贏,其實我們應該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就是說我們一定要拼,但是拼了不一定會贏,但你不拼一定會輸,有高收入的父母,有高社經地位的父母,他對於小孩子是有加分的效果,任何的起點。」

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也直接影響孩子的抱負,像是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家庭的15歲兒童中,只有大約一半的學生希望完成高等教育,而來自高地位家庭的比例則超過5分之4。

台師大企業管理學系優聘教授徐美:「我就聽到一些父母親跟我講說,多元是一元兩元的元,其實教育部所謂的多元,是指各個不同層次不同方向的就學,可是你想想看,報不同方向不同層次的管道的入學,其實報名費各方面的對小孩子的培養,就是還是要投注,相當的精力和金錢。」

記者謝丹慈:「OECD關於社會流動性的調查,共有三大洞察,包含第一個不平等,從出生就開始,到了成長時期所產生的不平等,則是與環境有關,直到你出了社會之後所發生的不平等,這必須要靠打擊歧視來弭平。」

貧富差距越大的國家當中也越明顯,為了要拉近先天條件的距離,只能將希望投射在後天資源。

社福基金會執行長洪智傑:「像偏鄉它沒有幼稚園,所以我們就會發動像行動幼兒園,這樣子的一種活動,怎麼樣儘量把幼教的資源帶到偏鄉的社區到父母的身邊,我們用一個陪你長大的計劃裡面,包含了從學齡前,出生到學校教育,到他要離開學校的過程裡面,我們給予孩子完整的一個支持,希望可以度過那些不利的因素。」

性別性取向年齡種族等等地不公平,也加劇了向上社會流動機會的落差,在OECD國家中平均而言,每10位貧困兒童中就有6位,在成年後仍然處於貧困狀態,證明社會流動不容易。

社福基金會執行長洪智傑:「它裡面要有一個很重要的尊重的元素,就是讓孩子,或者說在接受幫忙的人要覺得,你要讓他有力量,而不是說因為我很弱勢,所以大家來救我不是這個概念。」

除了自身從外到內歷經改變,政府更該努力將社會兩極拉近,解決世界本來就不公平的事實,創造更多希望。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TVBS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429/1895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