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恰愛國飯」 !畢業生出國留學列為「罪狀」之一?

—量化愛國 畢業生出國留學列為「罪狀」之一?

       如今,正值高校招生錄取階段,最近一些國內知名高校畢業生的留學率卻被某些「自媒體」拿來做文章。有人還引用不實數據,將高校有大量畢業生選擇出國留學列為「罪狀」之一。為此,「清華大學學生記者團」引用該校官方發布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闢謠:「2018屆-2022屆畢業生出國(境)深造人數佔畢業生總人數比例最高也不過16.5%,而且連年下降,2022年只有7.1%。」

       學生媒體針對網絡流傳的不實言論闢謠,是實事求是精神的體現,也是捍衛母校榮譽使然。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評價一所高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成績,「留學率」並不是最關鍵的指標。學生留不留學與是否愛國無關,拿留學率評價高校辦學水平高下,恐怕只是為了流量「恰愛國飯」。大學生及其家庭在作出是否留學的選擇時,不應背負任何道德壓力;作為辦學主體的高校,更不必為畢業生留學人數較多感到自責。

       應該承認的是,在中國高等教育與世界一流水平相距較大的年代,留學是社會眼中光鮮亮眼的人生路徑選擇。一本記錄中國女生入讀哈佛大學的「超級暢銷書」,曾經被不少家長奉為圭臬。如今,隨著國內頂尖大學趕超世界一流水平,再加上留學的實際門檻逐漸降低,大眾對留學的評價也日趨理性。

       決定一個年輕人選擇教育路徑的因素,有方方面面,其中既有理想、情懷、責任感等「形而上」的內心召喚,也包括個人能力、職業規劃、家庭影響等現實因素。過去一段時間,一些國內頂尖大學畢業生的留學率高,並不能說明那一代學生「不愛國」;一些學校的畢業生選擇留學人數較少,也不能說明這所學校的學生「更愛國」。「愛國」不是一個被用於比較的數據指標,更不能被留學率量化。

       從歷史維度看,以「西學東漸」為開端,一代代中國留學生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作出了歷史貢獻。其中,有的留學生學成以後很快歸國,投身祖國建設的火熱實踐,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棟樑之才;也有的留學生利用國外先進的技術、環境,留在當地成就一番事業。其中,不乏有人利用自己成功、成名以後的影響力,為祖國輸送先進技術、經驗和資金。

       一個人是否愛國,和在哪裡生活、學習並不構成必然關係。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需要團結廣大愛國人士,讓各界愛國者分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榮耀。不管在國內各行各業一線,直接為國家發展建設揮灑汗水,還是在異國他鄉心繫祖國,都是愛國的體現。站在邊疆哨所,踐行「祖國山河寸土不讓」的誓言,是愛國;客居他鄉,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也是愛國。

      「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是中國多年來奉行的留學政策,是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體現和途徑之一。實現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也需要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培養國際化人才。公派留學制度至今是人才強國戰略的重大舉措,一如既往支持優秀學生出國留學,體現了教育者與決策者的遠見卓識。對於目前占多數的自費留學生,國家也為他們在海外學習生活創造各類便利條件,為他們回國就業、創業和繼續深造提供政策支持。

       2020年年初,不少留學生和畢業以後留在當地工作的中國人聽說祖國遭遇新冠疫情襲擊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往國內輸送當時稀缺的防疫物資,提供信息、技術支持,還在海外批駁關於中國疫情的不實傳言,彰顯了留學人員的赤子之心、愛國情懷。作為平視世界的一代,不少留學生在接觸外面的世界後,對祖國發展前景更有信心,對回國投身建設更有熱情。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扇開放的門,既包括貿易、技術、資金的物質之門,也包括文化、教育、心態的理念之門。教育部門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中超過八成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留學」不等於留在當地,更不等於忘記祖國。針對一些有留學打算的大學生搞道德綁架,無疑是短視,也是狹隘的偏見。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綜合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705/1923296.html